企业管理知识资产的三大底层思维变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年1月份,老王去前滩太古里打卡茑屋书店,走到书架前,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列。书的分类不是被“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分类摆放,而是按照“季羡林”、“阿来”和“东野圭吾”等作者名字,以及按照“跨越困境”、“新人”、“新晋管理者”等场景主题而摆放,每个标签对应这10-20本相关书籍。

老王没有去过日本的茑屋书店,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样,但是看到这样精心的设计,不禁感悟到,“这才是基于用户视角的书店经营之道”。对比过去我们常去的书店,每本书被放在大类里面,看似合理,但从顾客的视角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能在这样的书店快速找到我想要的书吗?很难找到。

“基于用户需求的视角”,这正是我们在打造知识资产时的底层思维之一:基于目标和需求,来进行工具的匹配。

在茑屋书店的用户需求假设中,每个消费者选书的逻辑是,碰到某个场景,或者喜欢某个作者,进而一口气买掉这个标签内相关的所有书籍。对于书店,视角是从有大量的书籍供给,变成基于用户的视角来陈列,书籍陈列不是目标,大量的书籍不是单纯陈列,而是在众多噪音之中,帮助消费者实现“找书-买书”决策的最快最短路径。于是,它首先梳理常见标签,进而匹配相关书籍。

基于用户视角,基于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数字化时代的实体店,也能有非同寻常的创新。进而通过数据分析,哪个细分标签的销量高,标签内的哪本书销量高,最终实现业绩效能提升,这不就是茑屋书店自己的独特知识资产么:体系、利他、有价值。

但是,老王想说的是,从“工具思维”到“目的思维”其实只是知识资产管理大趋势下中的第一个底层思维。

底层思维一 

工具思维 ➩ 目的思维

茑屋书店思考的是顾客的需求,把自己的视角从卖方转变为买方,对于企业在打造知识资产时,同样需要关注打造的目的是什么?内部的经验成果、知识内容是否带来了价值,能不能帮助使用者快速解决问题。

同理,在知识资产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是整理资料,甚至为了完成知识管理的KPI,不少内容都是盲目堆砌,先累量,知识仅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却没有考虑如何去更好地使用,如何让有需要的人高效运用:

造成的结果就是:

内容越积越多,管理困难,分门别类难;

内容分类不规范,常常只有上传者自己能找到文档在哪里;

使用者使用的积极性不高,文档更新没动力;

部分文件缺失不完整,事后补齐,消耗时间精力。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以及服务场景的多元化,在我公司也遇到了以上这些问题,不少团队伙伴都反映了类似的情况。

那么如何践行知识资产的底层思维?是要找到做好知识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

知识资产不求大而全,而是求一定要以终为始解决问题。公司的文件库从使用者需求出发,重新整理知识资产库,根据场景梳理分类,同时将内容、资料、经验整合统一,帮助大家能够快速找到有帮助的内容,包括:

1、新人入职妙招:

不仅仅梳理出PPT、Word、音视频等文件,而是进一步按照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需求整理,帮助新员工第1周和第2周快速了解公司,能够顺利地上手业务,更快找到所需文件。

2、业务拓展锦囊

建立SOP库、项目案例库,包括既往的成功案例、客户画像、客户需求与解决方案等,将服务经验、落地结果整理留存,为公司同事招投标,业务拓展带来有力支持。

当知识资产,顺从人性,回归目标,从实际需求出发,回归“人”的需求与“人”的服务价值,将成果经验以正确的方式真正传递给需要的人,而不只作为工具让使用者自己艰难摸索,这将带来更多的价值。

底层思维二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在去中心化的共享思维中,分享的价值大于将信息存在个人手中保密的价值。“封闭只会贬值,分享才会增值”,团队间的交流、沟通与分享必不可少。在知识资产库的整理中,知识的背后都是企业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怎么才能充分运用这些成果,让成员之间的经验和教训不流于形式,不再 “只可意会”?这个项目中做对了哪些事,用到了什么资源,有哪些流程步骤,能不能分析出原因,总结出方法,可操作能复用。

摩根士丹利全球财富管理集团的首席投资官写过一本书,叫做《资产配置的艺术》,在书中,他解释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资产配置的思考和经验。他说到,当专业人士给客户配置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当前哪个产品更好卖。

客户为什么持有现金,是因为客户有“安全性、流动性”的需求;

客户为什么会持有固收类理财产品,是因为客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的稳定收入需求”;

客户为什么会持有股票,是因为客户有“超额收益需求”;

客户为什么会持有黄金等大宗商品,是因为客户有“面临时局不稳定的稳定保值需求”。

一切皆是工具,只有需求长存。

这些中心化的经验和思考,他本可以留给自己,更好地服务他和小团队的高净值客户,但是他在内部和外部分享出来,就是希望团队其他成员也能像他一样,整个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

通过思维共享,当团队进行观点的分享、总结,贡献出核心经验,不再以个人为中心,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在接收客户需求时,其他伙伴也能够依据之前的经验方法,掌握运用,解决困难。

知识经过共享后,每位成员能以高效的方式获取资源,遇到问题时更好地去解决处理,最终在经验不断积累运用下,成为企业服务好客户的强有力保障。

底层思维三 

静态管理 ➩ 动态管理

日本知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提出:知识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通过大量的优秀日本企业的实践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做好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

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也提出这些“看不见的知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那种看不见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又被称为隐性知识。

隐性的知识往往清晰明确,理论、模型、标准化流程都是比较典型的一类,这是静态的视角,然而还有很多知识来自个人的实践、经验积累,以及运用隐形知识的过程,这些不易用言语表达,如何去挖掘运用就是动态的视角。”

而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打造越来越快,知识从隐性管理到显性管理之后,更需要的是知识资产管理需要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知识资产要不断更新与迭代,要紧跟时代步伐。

知识的运用是动态的过程,茑屋书店打破工具思维,企业基于目的将知识管理场景化,团队之间共享将案例经验化,成员再将经验实践化,不断将知识从隐性转化到显性是需要我们去灵活运用的,不能用固化的思维模式。

当然,动态思维也要求我们,过去一个企业走一个核心技术人员,可能一个企业就出问题了,于是做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留住核心人才。但是,知识资产的管理要求我们,要做好企业的知识沉淀,人员流动一定是常态的、是动态的,但是企业依然能稳定持续发展,这需要的就是组织发展要和个人发展共振。

总结一下

打造知识资产离不开三大核心思维,要回归人的价值,从需求出发,以共享思维来促进团队发展,同时也要不断适应变化调整,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老王新书发布啦 

限时5折优惠,仅需 49.5元

(内含:纸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