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又拿出这篇会议纪要了,短期宏观怎么走我们无法看清,但站在为3、5年后播种的维度,中美有哪些标的能实现eps层面翻倍的机会?有奖问答,答得越好,奖品越大
如果疫情的问题消失了,或者是战争的问题消失了,又或是中概退市的问题消失了,那对于已经踏进这条河流的我们去加仓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如果你一直在场外突然要回来买什么标的,历史上也没有跟踪,那这是一个很痛苦而且很难的过程。比如最近管理层发表稳定人心的重要讲话之后,中概指数一下子涨40%,一个指数涨40%,那你在场外的人这时候选择追还是不追,追了之后后面有负面事件又跌了10%,是卖还是不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呆在牌桌上,那些靠180度转向赚钱的,做基金(不能靠p图了)没有做得好的。
如果估值很高,三年翻倍可能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如果要求低估值,小票比較容易找到這樣的機會,但是又有各種各樣的流動性問題。我看見有兩間規模較少的物業管理公司,母公司還在大規度買地,未來新樓銷售恢復,加上物業收入,盈利是有機會翻倍的。另外這次Speed在外網的累計總播放量已經超過三億,跌家中國會放寬新的單向免簽國,加上去年歐洲很多國家已經在籌備中國旅行團,估計在華旅客數量應該會出現急增。遊客相關的產業應該能夠受惠。另外我不清楚國內是否有一些能夠簡化報關的上市公司?我覺得這方面的需求可能會比較大
记得我们那时重仓它时,相对于gmv的体量来说市值很小,而增速很快,请教前辈得到的答复是看不懂;而回到当下,增长相对估值没那么吸引,市值大了5倍多,管理层也很诚实地回复业绩有挑战,未来几年没有回报股东的打算,不同的是,这次得到大神们的背书。有时候也得问自己有没有赔率更好的选择,如果答案是肯定,放下也就放下了,投资大部分时候很孤独。
我不太关心,但线性外推很危险,2000年后纳斯达克也近十年没涨,我只关心具体生意和估值,美国资产我们也会买,只是这阶段中国资产更有吸引力,投资不需要画地为牢。
“我可以分享两个事:2011年那个时候我刚做投资没有几年,假设有个人告诉我某一天日本要地震要核泄漏,那天指数会跌很多。那我要怎么做呢?是把仓位全剁掉,因为我要躲过这个暴跌吗?而事实是在日本地震那一天,我一个主要持仓的分红是接近了当时的市值,那一天我创造了很好的收益。再举个我们基金成立后的例子,20年我们如果预知了疫情,美国会发生四次垄断。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时候把仓位全剁掉,躲起来等3月份过去之后再回来?而实际上3月份我们的净值是正收益,而且还是表现比较好的月份。最近我见了一个同行,他跟我讲的一句话还挺有意思的,“如果你想趟过一条河流,最好先把一只脚踏进去”。
如果疫情的问题消失了,或者是战争的问题消失了,又或是中概退市的问题消失了,那对于已经踏进这条河流的我们去加仓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如果你一直在场外突然要回来买什么标的,历史上也没有跟踪,那这是一个很痛苦而且很难的过程。比如最近管理层发表稳定人心的重要讲话之后,中概指数一下子涨40%,一个指数涨40%,那你在场外的人这时候选择追还是不追,追了之后后面有负面事件又跌了10%,是卖还是不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呆在牌桌上,那些靠180度转向赚钱的,做基金(不能靠p图了)没有做得好的。
是时候又拿出这篇会议纪要了,短期宏观怎么走我们无法看清,但站在为3、5年后播种的维度,中美有哪些标的能实现eps层面翻倍的机会?有奖问答,答得越好,奖品越大
记得我们那时重仓它时,相对于gmv的体量来说市值很小,而增速很快,请教前辈得到的答复是看不懂;而回到当下,增长相对估值没那么吸引,市值大了5倍多,管理层也很诚实地回复业绩有挑战,未来几年没有回报股东的打算,不同的是,这次得到大神们的背书。有时候也得问自己有没有赔率更好的选择,如果答案是肯定,放下也就放下了,投资大部分时候很孤独。
再来看吴总这篇文章,收获很大。(1)好生意只有在暴跌的时候才会给好价格,熊市/暴跌的时候就是拿好资产的时候。(2)要多拿,要拿住,哪怕为此承受一定的回撤。(3)同样是好生意,这个时候,应该是卖掉低波动率,买高波动率的时候,而不是相反。
个人投资的几点总结,我时常拿来阅读,警示自己:
*基于常识,独立思考。
* 投资以年为单位。
*下跌时的信心比金子还贵。
*加仓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拉开跨度。
*下跌时你在,上涨时你才在。
*不买垃圾股,不买没有业绩的题材股。
*再好的公司也要看价格,好公司高位买入照样亏损。
*不做短线。做长线。至少也要做中线波段。
*及时止盈,贪婪会导致亏损。
* 对持有公司越了解,下跌时越不慌。
* 好公司,低位大幅杀跌,往往是买入好时机。
* 平时多花时间阅读和学习,增加认知。
* 投资应该反人性,走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 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困难,把时间拉长,回过头来看,都不算什么。同样的,用长远的眼光,长期持有股票,短期的波动也不算什么。
“我们不是无限弹药,可以越跌越买,再跌再买。左侧交易如果我们没有在仓位上对上限做约束,虽然我们自己不会撤资,那投资人呢?如果阶段表现很差,撤资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还是要避免这样的情况。”
———为这段话点赞,理性务实不装。有些基金经理对这段话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不以为然,不控制回撤,因为他觉得一开始就对投资人说清楚了,长线,闲钱,波动不是风险等。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基金经理是没摔过大跟头。
以前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就买了莲花,我觉得应该能炒几天,那时候才十多吧,赚了十多个点就跑了。我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东西能炒几年,都没人觉得有问题?这东西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怎么回事吧?几年了都无法证明它到底有没有用吗?真神奇!
(冒昧挖坟,如介意,请联系我删除)“把时间拉回到现在21年到22年,我们又在经历一个熊市,这个时候是要去承受一些风险的,因为核心是我们要在这个时候拿到好的标的、好的筹码。这个事情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话,最后回报可能反应在23年、24年,最终结果是不会差的。如果这时候我们追求一个奇奇怪怪的,或者是一些偏激的策略的话,可能并不会产生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Paul总这段文字对我的启发,促使我去年反复思考这些问题。一方面,如果出现极端的危机,我该如何生存下来?同时在硬币的另一面,在宽松的背景下,如果出现估值回归的行情,持有怎样结构的资产组合,更有可能获得合理的回报?
这对我非常有帮助,感恩
如果徐翔崇尚价值投资,他永远成不了总舵主。
“我认为丢掉手里的优质股权是最大的风险,那就不会像某知名同行一样为回避波动去做这样的选择(当然我也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其实也可以选择就躲在这些标的里面,不去换到那些现在价格波动很大的资产上去。以短期来看,这看似一个挺明智的选择,你不用去承受短期的波动。但就像我前面回顾的15年一样,当时我们就在用这样的策略去做,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16、17年本应该赚很多钱的时候却没有做得特别好,我们在15年50多买的阿里,16年10多买的微博,但为了不承担波动,我们很早就在低位下车了。所以我们现在选择延续类似18年时的做法,尽可能地以合适的价格去拿到更多好的标的,尽可能地把新的多头更多的往成长股上去建立,而不是去聪明地躲避波动。”
====================
这个时候,能读到这样一篇好文章,还是挺幸运的。尽管,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早就躺平了事。大家会看到我有时对市场对股价做预测,这是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启发。目的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并不是为了xx本身。解释过去是容易的,预测未来是难的。我现在习惯,看文章、看年报、与人交谈、…之前,都会先对各种情况做预测,可能有哪些坏情况,可能会发生什么,先验概率如何,然后再对比文章、年报、事情的走向,看看自己认知有哪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