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笔记52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固有的观念,像黑夜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行动基因。认知就像一道光,持续的光照,滋养着心中的沃土。经过时间的沉淀,思维观念的精进已显而易见。以下是个人本周的认知记录:

1、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禁区大概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2、任何东西都是标实价、不讲价的好。可以讲价实际上对卖家而言,是个非常短视且成本很高的行为。成本很高指的是无法授权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视指的是如果可以还价,那就是在鼓励回头客来讨价还价。对客户而言,任何讨价还价都会让他们有「可能吃亏了」的感觉,因为客户觉得价钱还没还够。

3、如果国际化指的是学到世界上的好东西的意思,就没问题。如果指的是拼命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的话,对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而言还是蛮危险的。

4、管理学大师柯林斯曾提出“斯托克代尔悖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最终实现跨越的公司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管理层强大承受力、预判力最重要:一方面平静的接受残酷现实;另一方面,对自己坚信不疑,并用实际成果鼓励人心。

5、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

6、扩张的时候要谨慎。我把这个叫「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足够和安全的意思。多数人在扩张时用的都是所谓的最大速度,最后一个不留神就翻车了。你比方说开车上班,谁会说开快点撞死算了,对不对?家人都是跟你说,开慢点注意安全,他没有担心你去不到那个地方。但是呢,很多媒体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业都是这种心态,大家鼓励的都是开快,宣传的也都是开快,说开快点撞死拉倒没关系,哪有这样做的呢。

7、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8、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9、巴菲特引用过彼得·林奇的一句话,说投资要投蠢人都能管好的企业,因为早晚都会有个蠢人来管理。潜台词指的是要买生意模式好的企业,但随后老巴还是强调: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有个好的管理层。

10、在企业经营中靠多发钱对员工其实是没有激励作用的。钱其实是「保健因子」,而不是「激励因子」,是多了没用、少了不行的东西。比如,如果员工已经很努力在工作了,多发钱并不会让他们更努力,但少发是会留不住人的,会有显著的「破坏力」。所以,发多少其实体现的是公平。

认知改变观念,观念影响行动。定期分享平日看到听到的对提升认知、正知正见有作用的内容,共同提升、共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