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味咖喱_eth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3
换个说法,一个小孩生长在单纯的环境里,像朵温室的花朵,另一个在从小参与“社会协作”,你认为后者因为接受更多的“奖励、惩罚系统训练”所以会更有良知?

热门回复

“单纯”的环境是啥?真正单纯的环境是茹毛饮血,弱肉强食。

我对您觉得没啥兴趣。。。

“温和正常的环境”不就是模拟的善恶训练环境嘛。不训练人哪来的善恶观念。

我觉得社会环境训练的是礼仪、道德、社会规范等,确实也包括一些“善恶”,而王阳明说的良知是本性、是最基础的善恶良心,社会训练的一切都是长在“良知”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人本来不会无缘无故拿刀伤害一个陌生人,但是一旦贪欲被激发、思想被灌输、信息被蒙蔽,他就可能做出这种违背良知的事情。

茹毛饮血、弱肉强食的环境里,人类更多展示的是兽性,为了生存必须不择手段。这说明了恶劣环境的奖惩训练让一个人不得不压制人性和良知。如果换成另一个温和的正常环境(大部分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他并不需要靠社会奖惩训练出良知,更多展现的与生俱来的善良

王阳明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而不是你说的“有所选择才是良知”),在良知基础上再进一步才是行动,即“为善去恶是格物”,有良知和“为善去恶”之间还有重要一步“格物”,也就是思考和修行,看清蒙蔽良知的贪欲、外界干扰、信息扭曲等等,摒弃主观武断发掘客观规律,才能真正知行合一,选择为善去恶

温室里的孩子尤如一张白纸,接近魔成魔,接近佛成佛。
人性善恶并存。
善良与单纯并不是良知。
在善和恶面前,有所分辨和选择才称得上有良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方丈这个例子举得好。民间俗语“吃得亏、打得堆”。

这句话啥意思?“打得堆?”

你说的礼仪、道德、社会规范是属于善的范畴,是经过引导的结果,阳明先生说,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非良知,也非性本善。
杀人是一个事实,本身没有对错,是人们的主观判断它造成恶劣影响,赋予了它是恶的类型,告诫大家不能做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