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的教导,《傲慢与偏见》:成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简.奥斯丁的教导》集中了简·奥斯丁与威廉·德雷谢维奇两个人的智慧与对生活的态度。

傲慢与偏见。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傲慢与偏见》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共性,都是与家人很难相处,但伊丽莎白.班内特聪明机智,一路欢声笑语,单是待在这种人身边,都会让你觉得生气勃勃。这一切感染了威廉·德雷谢维奇。

我们来听听他(她)们的语录!

伊丽莎白.班内特却干巴巴地回应说:“他还很漂亮;年轻人嘛,只要有可能,就应该漂亮些。”

《傲慢与偏见》:达西却像暹罗猫一样高傲,只要摸的方式不对,就非要自己舔干净不可。

威廉·德雷谢维奇:至于班内特家的牧师堂兄柯林斯先生,文学史上的大笨蛋之一,既狂妄自大,又奴颜婢膝。

威廉·德雷谢维奇:我认为就尊严而论,教士的职位可以比得上王国的君主,只要你能同时做到谦恭得体。

这和阅读《爱玛》的感受完全不同,不仅仅因为现在我是奥斯丁的信徒了。从一开始,《爱玛》就告诉我它的女主人公错得有多离谱。我受不了她,直到奥斯丁让我明白我自己有多像她。但现在,《傲慢与偏见》读了一半,我不仅对伊丽莎白五体投地,我还同意她说的每一句话,同意她的每一个判断。我爱她的朋友,讨厌她的敌人。我愿意站在她这边对抗全世界。

《傲慢与偏见》:现在,她意识到自己全错了。她以她特有的那种坦率和勇气,断然认定自己“盲目、片面、偏狭、荒谬”。她自责道:“我的行为多么可鄙!我还一向为自己的眼力自鸣得意呢!我还一向为自己的才干沾沾自喜呢!”(第二卷第十三章)

威廉·德雷谢维奇:不用说,如果伊丽莎白全错了,我也全错了。她的判断就是我的判断,每个判断都是错的。这的确与《爱玛》的阅读感受截然不同。《爱玛》邀请我嘲笑女主人公,嘲笑她那些可笑的计划。但这一次,闹笑话的人是我。

威廉·德雷谢维奇:当顿悟自己的“盲目、片面、偏狭、荒谬”时,她还给自己添加了最后一条罪状:“我到现在才有了点自知之明。”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伊丽莎白的偏见和达西的傲慢,这些内容或许推动了情节发展,但让我经历伊丽莎白的经历,像她一样犯错并汲取教训,和她一起摔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真正告诉我的是如何成长。

长大成人,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经历的最不寻常的事了。今天我们还在用木头鸭子敲打弟弟的脑袋,明天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写书、养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到底是怎么长大的呢?身体那部分很简单。一点点食物,一点点锻炼,甚至想都不用想,我们就慢慢发现自己长大了、长高了、体毛变重了。但其他部分呢?我们这些冲动、无知的小东西来到这个世上,究竟是怎样适应人类社会的呢?更不要说爱的能力了。

简·奥斯丁:长大成人与知识、技能无关,一切都与性格和行为有关。

变得自尊自信也没有用,自尊自信反倒是大敌,因为这会让你忘记自己浑身上下仍然满是冲动无知。长大成人意味着犯错。

你无法“修补”你的错误,它们外在于你,你不可能不出错。没有人生来就是完美的,你不能只靠自尊自信来展现自己有多完美的。你一生下来,就有值得写一整部小说的错误等着你。

简·奥斯丁:回想起年轻时的举动,大多数人只想蜷成一团;看到别人重蹈自己的覆辙,又很想对他们当头棒喝。

威廉·德雷谢维奇:她的幽默感可能有些粗鲁,但她的心是慷慨大方的,她也让伊丽莎白在机智和温暖之间保持平衡。

简·奥斯丁:智慧比机智更好,智慧笑到最后。

威廉·德雷谢维奇:读《傲慢与偏见》,我也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奥斯丁告诉我,做得对,可能会有人赞许地拍拍你的头;但做错了,你得到的东西可能更有价值。错误能让你明白你是谁。这还不是整个故事。如果需要做的只是犯错的话,成长就太简单了。我一直都在犯错。而且和伊丽莎白一样,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犯错,只是第一步而已。莉迪亚,伊丽莎白最小的妹妹,招摇放肆、厚颜无耻,一路错得离谱当众打呵欠,乱花钱,不知羞耻地和众多年轻军官调情——她显然永远也长不大。伊丽莎白母亲的一生,包括她养女儿、嫁女儿的各种做法,都是一连串的尴尬、捅娄子、失算,她这个人始终都焦虑愚蠢,以自我为中心。

奥斯丁告诉我,单是让别人指出你的错误还不够。受人质疑时,我们的大脑很擅长支吾应付。我们像海狸一样窜来窜去,筑起自尊之墙。说谁呢,我?不,你肯定搞错了。我不是那个意思。好大个事嘛?意外而已,下不为例。我敢发誓,这是第一次。错了?哪里错了?

奥斯丁让她自己深爱的伊丽莎白遭受痛苦折磨,因为她知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知道自己错了还不够,还必须感受它。

几个月后读着《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或者应该说,让我完全明白了自己,明白了我所经历的一切。奥斯丁告诉我,如果自我妨碍你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那就应该摧毁这个自我,而这正是丢脸所做的事,丢脸让你觉得一无是处。毕竟,“丢脸”( humiliation)这个词源于“谦恭”( humility)。它羞辱我们,让我们学会谦恭。《傲慢与偏见》不仅告诉我犯错不要紧,它还告诉我对错误感到羞愧也不要紧。奥斯丁知道,成长就是伤害,而且必须伴随着伤害,否则人就长不大。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就算为时已晚,不能像伊丽莎白那样最终有个幸福的结局,它也让我明白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结局。至少,成长能保证你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教育都说你不必经历任何痛苦,那么,羞愧、丢脸、耻辱这些不愉快的感受就很难以接受。奥斯丁以莉迪亚·班内特、伊丽莎白最小的妹妹为例,说明那些不能接受这些感受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莉迪亚很像她母亲——不难想象,班内特太太年轻时肯定也是个没头脑的卖俏者——而且被过分宠溺:不管她做了什么,没有管教约束,只有娇宠放任。这是认同过度( overidentification)的典型例子:母亲渴望从小女儿身上抓住消逝的青春的尾巴,女儿则乐意顺从。

威廉·德雷谢维奇:不受罪就长不大,不回忆就不受罪。我们必须直面自己做过的事,必须感受它,最后还要记住它。

威廉·德雷谢维奇:想要一直成长,必须随时待命。

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对思考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出喜剧;对于感受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出悲剧。

威廉·德雷谢维奇:伊丽莎白以为自己是在思考,但她只是在感觉而已,感觉到愤恨、喜爱和渴望,她的聪明让她更容易受到谬见的影响。直到后来,在羞愧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后,她才意识到头脑和心灵会各执一词,而最终头脑会战胜心灵。

奥斯丁出版的首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埃莉诺批评玛丽安在没人陪伴的情况下外出与年轻男子见面,她话说,感觉不错,不代表是对的。玛丽安回答说“恐怕,一件事情是愉快的,并不总能证明它是恰当的。”换句恰好相反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假如我的所作所为确有不当之处,当时我就会感觉得到,因为我们做错了事,自己总是知道的。

威廉·德雷谢维奇:我们做错了事,我们自己总是知道的。真是这样的话,生活就简单多了。

浪漫主义教导说,社会和社会习俗是限制性的、人为的、破坏性的,理性只是这些习俗的另一种形式,并不是真理的源泉。真理的真正源泉是自然,只要听从内心自然——自发的冲动和感受——我们就会美好、幸福、自由。浪漫主义者认为,只要心在正确的地方,头脑在哪里无关紧要。

玛丽安就是这个意思:情感是我们的道德指南针,不会让我们走错路。让人愉快的事情,肯定是正当的。感觉好,就是真的好。

犯错,认错,用逻辑检验自己的冲动,《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

《傲慢与偏见》以两个情节要素为中心:发现(recognition)和逆转( reversal),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用这些术语来理解喜剧和悲剧。

#成长,不慌张#

点赞也是一种鼓励!留言也是一种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