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时代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证券投资逐步进入4.0时代,各位在哪个版本呢?


1.0时代:自己闷头炒股;

2.0时代:券商卖公私募基金产品;

3.0时代: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做资产配置;

4.0时代:财富管理时代,全面实现账户管理,以保值增值为目标。


尽管在1.0、2.0、3.0、4.0时代都是以股票为基础资产,但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模式已经在慢慢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百年发展历程,4个不同的交易模式背后实际上是巨大的商业模式的转变。


1.0时代只有你炒股券商就能赚佣金,简单粗暴;

2.0时代只要卖你基金就收你申购费,也比较简单粗暴,但实际上随着A股市场有越来越多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价值发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在卖基金的背后实际上已经是券商利益向客户倾斜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商业模式(指上市公司)和越来越规范的市场监管环境,一大批优秀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脱颖而出,市场上老牌的基金公司往往招聘了清北人交硕博背景的基金经理,经过多年磨练,再配备一批清北人交硕博背景的研究员,在这个市场中跟散户玩,我们不绝对说散户玩不过,但说大部分散户玩不过是没任何瑕疵的。这个时期,其实是买基金最好的时代,逻辑很简单,美国股市百年的发展史最后的结果是去散户化,所谓去散户化并不是说把散户消灭掉,而是散户最终通过机构来参与市场投资,这不是行政调节的结果,而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结果,所以中国目前这个散户参与还非常普遍的市场中,基金才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收益,毕竟不只是赚市场增长的钱,中国GDP增速在全球来看虽然高,但也只是个位数的增速,意味着基金超越市场的绝大部分收益是来自场内博弈。近期交易所公布了一项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在过去几年的投资中散户、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等的投资收益情况以及收益来源,最后结果是散户亏钱机构赚钱,值得惊讶的是,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择时上都是亏钱的,而机构投资者之所以赚钱是因为投研能力强,收益来自于优秀的选股能力。尽管市场上投资策略众多,但选股这个事儿,归根结底是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对估值的研究,这两个东西,绝大多数散户是没优势的。当然,要说一句,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平均数据来体现的。等再过10年,A股市场也经历一波大的去散户化之后(市场化结果),场内博弈可能就真的是那句玩笑“镰刀对镰刀”了,这个时候,我相信机构博弈的收益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了。

3.0时代,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配置。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呢?很多了解国外权益投资的客户有稍微先进的投资理念,愿意选择优秀的投资顾问,对账户资金或者全部的金融投资资产做系统的配置,与只是听客户经理说哪个基金收益好就买哪个基金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背后是客户整个账户的风险收益预期和客户风险偏好的整体整体匹配,对客户来说,体验更好,收益更符合预期,账户资产波动更小。在这个阶段券商开始对客户作分类了,亿元俱乐部的客户只跟亿元俱乐部的投资者一块儿接受服务,千万级和百万级的客户享受的服务也不同,其实不只是券商分级,政策制度的制定也可以看出来。能坐在“包间”的客户不会被安排在“大厅”了,不只是小散开不了两融买不了私募玩不了期权,家族信托、定制等等的高端产品大规模批量备案发行。这些客户玩股票吗?玩!只不过这个玩儿是真的玩。

4.0时代的财富管理又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财富管理这个词儿是最近两三年才在国内流行起来的,从这个时间来看目前也是在初级阶段,目前的模式一般是收客户账户管理费的方式来进行财富签约,通过签约,券商不再按次收客户认购费申购费等费用,最重要的是在背后提供了不同的产品,尤其对高净值群体来说,必须匹配最优秀的管理人和投研服务,比如是买股票会对客户持仓标的进行详细分析、上市公司实地考察、高管面谈等方式了解透彻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状况;提供金融产品择提供全市场最优秀的管理人,比如说一天一个公募产品能募资1300多亿的睿远基金,实际上大家都是冲陈光明去的(虽然睿远价值并不是陈光明管理),陈光明目前只管理专户产品,但目前并不发专户产品,而像中信中金等头部券商做得比较好的,给高净值客户定制的私享产品是可以投给陈光明专户管理的。这种情况下,虽然能买得起私募基金的客户很多,但也只有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客户才能享受这种产品的配置服务。这种差别也不局限于这些服务,只是简单举例。如果目前是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那么往后又会怎么发展呢?参照美国市场来看,最终是由财富配置过渡到账户管理,也就是客户在券商开了账户之后转进资金全权委托券商管理。目前头部券商提出财富管理转型之后的发展计划大多也是如此。


浅谈,望海涵,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