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现实——牛年记忆 随笔0205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1年可能是处于历史转折点的一年,发生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事,以便于后续去进一步的反思和验证。

2021年中国卸掉了房地产和互联网平台两股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较碳排放率先实现“达峰”,经济开始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11年,那时中国经济跨过刘易斯拐点、走出四万刺激,制造业产能从短缺走向过剩,投资对经济的驱动力量有所减弱,经济增速随着投资增速出现“L”型下滑。在这样的一种宏观环境下,A股在11年-14年中步入了漫长的熊市;经济增速在16年后才进入一个斜率相对平缓的下行平台。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角度进行思考,2021年会不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速的“L”下滑的起点,出现经济潜在增速的第二个拐点?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可能也是近期市场大幅调整背后更深层次的担忧。但这一问题过于宏大和困难,我根本没有能力,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交给时间去验证,或等待其他人的解答。此外从投资的角度,过于长期逻辑也很难去指导短期实践,大家更关注中短期,虽然短期信号多噪声多,虽然多个短期最优的加总不等于长期最优。


我想简单记录一下近一年来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和主观的看法,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常识与经济现实间的反差,亦或是长期趋势中出现的短期曲折。

1.房价下跌放大贫富差距

大部分人认为调控房价是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从我个人的所见所闻,现实可能并不是这样。

首先,真实的房价下跌幅度明显高于统计数据,二手房流动性接近枯竭,很多小区几个月没有一套房子卖出,导致统计的房价指数无法反映实际情况。此外,备案价和成交价的差异也造成的这一现象。

其次,财富端,从近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来看,房价下跌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差的二三四线、中西部城市(跌幅大概20%左右),也出现了一大批断供;而一线城市(除了深圳)房价并未有明显下跌。中国有1/3家庭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住房拥有率超过90%。这意味房价下跌损害最多的可能是占人口大部分的二三四线的中产家庭,对真正的一线城市有钱人影响不大。

最后,收入端,大部分的中西部二三四线高度依赖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房地产的持续下滑对居民的整体就业和收入产生冲击。特别是地产中介、建筑、建材、传统制造这种中低技能和收入的行业,影响的更多是二三四线的中产家庭、低收入家庭和务工人员。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这样的房价下跌反而会放大贫富差距,其实大部分人也能感觉到,2021年比疫情下的2020年更难。    《经济到底有多差?返乡小计1216


2.机构化加剧市场波动

大部分人把机构化当做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从A股这两年情况来看,机构化反而放大的市场波动,甚至有媒体喊话机构投资者“挺起A股的脊梁”。从近半年的网络舆论来看,基民对基金投资的负面评价似乎也越来越多、基金发行也越来越差、资金存量博弈越来越剧烈,形成一种不良的反馈。抱团、抢跑的现象越来越多,似乎总有人能够提前获得消息。同时,机构间行为的高度同质化以及量化投资的发展导致市场在板块和风格层面波动加剧。公募基金年换手率中位数达到500%,而2021年全部A股整体年换手在300%左右。

这一现象短期似乎无解,除非A股又立即开启一轮牛市、打开赚钱效应。


3.降准降息后股市下跌

2021年有一个似乎比较奇怪的现象,两次降准消息公布的后一日,市场均是收跌的,而消息公布前的当日下午指数都出现突然拉升(似乎总有人能够提前获得消息)。1月的这一次降息后市场甚至出现加速下跌。许多卖方机构看到降息后开始大力唱多,随后纷纷被快速打脸。

货币宽松为什么没能利好股市?原因可能在于:1)市场对基本面和宽信用的担忧甚于货币流动性;2)政策更关注信用稳定,而不希望看到流动性挤压在金融市场;3)降准降息的幅度不及市场预期。


4.个体最优行为的加总导致整体的非最优

2021年最高频的两个词汇是“内卷”和“躺平”,两者应该算是一对反义词。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内卷”实际是描述的是一种个体最优(有效)行为导致的群体结果非最优(无效),原本相对良性的竞争变成恶性的内耗,“躺平”成为了部分参与者的“最优策略”。另一方面,“内卷”描述的可能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阶级固化”的问题,前排的高个子纷纷起立,让后排人不得不起立踮脚。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认为是社会上层阶级为了维护自身优势地位。我认为这可能是存量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博弈论的最本质在于个体行为产生的外部效应,如果是在工作岗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努力可能导致另一个人找不到工作,从而迫使另一个人需要更加努力。2021年的新增就业人数实际上除了疫情之外近八年的最低,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失业率之差大幅走阔,这便是年轻人内卷和躺平在真实数据上的映射。


5.yq防控比yq本身更加可怕

1月西安疫情防控导致多名孕妇、病人因无法及时入院导致流产、死亡,这一新闻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和恐怖,yq防控在有些时候真的比yq本身更加可怕。

国内防控、国内免疫,两种截然不同的yq应对政策很可能是2022年经济的一条重要线索。在疫苗无法实现有效免疫情况下,如果海外群体免疫和经济恢复真的实现,那么国内的yq防控和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将会陷入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后续仍需要密切跟踪。


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