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庸文章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4喜欢:3

本篇来谈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投资中的不可知性,应该说,这也是个人对投资这门艺术哲学化思考的结晶。

步入股市之前,投资在我想象中好似一门数学,它应该有着严谨的数学公式及标准的买卖答案,涉水不久,在技术书籍的引领熏陶下,我又觉得它是一门如电气焊般的专业技术学科,只要肯好学,指标运用得当,定然功到渠成。

在政策性牛市的浪潮下,券商疯狂的输出政策报告,我也曾一度捧起政治学的教材,在股灾中呛水后,如黄粱一梦,我又顿觉投资是一场凭由运气的赌博,也曾一度彷徨哀叹,求道无门,之后“拜访”投资各大门派,初踏价投之门,内心一颤,原来它竟是一门有章可循的逻辑学,兴奋不已,几番套利下来,更觉其内核更像一门会计学,连续深研,又感受到它的历史学规律,适度分散下,浅尝小利,又一头扎进了统计概率学的世界,在知行不一的紊乱操作下,我又顿悟到心理学的威力,原来它还掺杂着人性学。

在我对企业事件影响进行拿捏时,又觉得这是一门需要拿捏分寸的艺术,在我进行行业产业研究、读《国富论》时,又恍然若悟,原来它也是一门金融经济学,分析通胀对企业的影响时,又拾起了货币理论教材,当我细研至公司经营层面,发现投资实则是一门有其内在逻辑的商业科学,它包含了管理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

在经历投资中的种种挫败历练、大起大落及迭代反思后,如今我越发感悟到,投资的终极之道,或许是一门有方法论可寻的哲学,但它一定不是玄学,这就是我一路以来盲人摸象般的心路进化,我们总希望商业世界是有序可寻的,但在多次碰壁后,却不得不正视商业世界的无序不确定性。

这种心路进化是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也即,一开始认为投资是一个定式,有公式指标可参,清晰透明,这是有,之后指标派失效,信念坍塌,又进入无的绝望状态,几番挣扎摸索,步入价投后,又重新生起了希望,再次步入“有”,只是这种“有”,早就淡化了初期的指标公式,不再那么清晰,而是变的更加模糊混沌,它更多是长期探索激发出的零散感悟,以及良好的长期业绩支撑下暂时的自我认可。

那投资到底“归属”哪门学科呢?客观来说,其维度众多,涉及诸多学科,但却又不独属于哪一门,正因如此,很多人想学投资,但却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它并无标准教材,但却处处是教材,就像老巴所说,投资就是读一切可读之物,其实,投资属于哪门学科并不重要,认清它是一门劳动才重要。

按理说,投资本应该越研越清楚,愈究愈透彻,我也曾本以为会如此,但经历通常才是最好的真相,它告诉我,对于投资,悟道越深,就越能了解投资中的“不可知性”,也即,投资中总会存在一块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和解释的无逻辑性预判的区域,最终的答案只能时间老人给出。

这种投资中的“不可知性”,是股票波动的本质根源,承认并直面投资中的不可知性,是一个价投者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这种不可知的混沌状态的阻碍下,去做到持续的复利,需要我们通透的看待这种不可知性。

芒格曾说,在98%的时间里,他面对股市的态度是保持不可知状态。投资中有太多的不可知,简要归结,首先是超出大部分人能力圈的不可知。

就拿腾讯来说,其巨量庞杂的业务,体量庞大,品类繁多,各行各业,性质各异,大量创新型模式及烧钱未卜的、难以估值的金融类业务,各业务交叉呼应,每个业务的政策环境如何,未来竞争格局又走向何方,每个业务又会如何演化,单深究一个就已困难重重,更何况数量如此众多呢,你又如何预判所有业务在未来的演化结果呢?这简直难于上蜀道,怕是要耗尽半生精力,即便经营者本身,也未必了解每一个业务。

由此,必须承认,至少个人主观这样认为,其必然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区域,这块区域就是“不可知性”,一套没有答案的高分题试卷。没有答案,市场就要剧烈乱战,叠加市场中的各个投资者对其不同业务又有着不同的判断,这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就更加加剧了股价的大起大落。

也即,腾讯如此庞大多杂的业务,分析难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能力圈,几乎可以确定,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看透其内在价值,虽然无数人都在投资这家公司,但对于企业,总有那么一块不可知领域,是人们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这种不可知领域越大,股价的波幅通常也会越大。

我相信,投资中的有些问题,一定是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对此我深信不疑,这种“不可知”,就像深海恐惧一样,使我们更加敬畏它的神秘。

其次,是未来商业环境、竞争环境、宏观经济的不可知。

这也是投资中影响企业经营的最大的不可知因素,过去两百年以来,经济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每天都有新的“商业物种”诞生,它们“吞噬”掉大量原有企业,即便你在街边开一家奶茶店,也都无法保证明年是否可以继续盈利。

商业变迁永远是商业世界不变的主基调,从历史商业经验去看,几乎所有企业都会倒下,只是存活时间长短问题,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商业变迁的不可知性。

此类案例,不胜枚举,曾经金融帝国雷曼,一场危机倒下,曾经电器巨头国美,短短二十载,如今已无力回天,曾经教育龙头新东方,却抵不过一纸意外的文件,一夜解散……商业世界有太多的意外和想不到,突如其来的各种政策、禁令、制裁、集采、限价、竞争对手突然发起的价格大战、突然间冒出的“变异新品”、行业突发事件、正府强制性干预……必须要承认,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正因如此,必须承认,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在未来会遭遇一个什么样的毁灭性利空,或突如其来的利好,一切只能静待天意,祈祷而已

我持有上机,根本想不到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疫情,打破企业公认牢不可破的收租模式,也没有想到,会有一场瘟疫使得持股的牧原利润大增,更没有预判到,会有一场“海克斯科技事件”会影响到整个食品行业,也没有想到,疫情会以这样的方式延续……有太多想不到,而关于马后炮,我们人人都是优秀的分析师。

其三,公司战略对错的不可知性

我们总以为,通过高超的商业智慧,可以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做出精准的判断,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那些拥有超群智慧的投资大师,在对商业战略的判断上,也只能做到五五开。

说白了,公司做出了战略发展决策,必然有人看好有人看衰,不可否认,后期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一派,其中也存在运气的成分,比如企业的某一战略被证明成功了,是由于某个突发事件所致,但看好的那一派却是基于其他理由,而这一理由又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其虽然持股的行为正确,但持股理由却是错误的,我亲历过太多这种凭运气赚到大钱的情况。

必须要说,对于公司战略的判断,是一道极高难度的题,它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最终的走向走出之前,所有的多空都有其独有的论据,但你就是没法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论证出标准答案。

如今,商业类书籍浩如烟海,无数理论夹叙其中,各路思想交织碰撞,似乎人们对于商业有更多可以拿捏的方法论,但即便如此,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套严谨的理论,可以准确靠谱的去验证企业战略的错对,即便是那些专业的企业观察员,也无法做到持续的正确判断,之所以强化这一点,是想说明,对于企业战略决策的判断是远超出大部分人能力圈的高分题,换言之,对于企业战略的判断是投资中的不可知领域。

注意,不可知并不是意味着不可控,不可应对,就如,疫情的发生不可知,但对于疫情之后的应对却不难做出决策。

其四,重大事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不可知性

试问,谁又知道2001年互联网的泡沫破裂之后,有哪家公司可以存活下来,没人敢打这个保票,即使企业创始人也在迷茫,整个行业都处在煎熬的彷徨期,但谁又能想到后期的很多企业都涨了几百倍呢?

对于重大事件的影响,我们总是在持续恐慌的感性和偶尔的理性之间来回摇摆,甚至每个时段的心态观点都完全不同,更别提坚定的乐观了,这是个人观察到的众生心理表象。

同理,不可知并不意味着不可控及不可应对,像01年的互联网泡沫,即便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幸运儿,但依然可以采用一揽子买入法则去打包买入前五龙头,收益依然不菲。

还比如像2012年底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谁又能想到酒鬼酒未来的命运走向呢?当年有太多的券商做出卖出的评级,太多专家做出看衰的预判,没人能想到,当年落魄的它居然是未来的十倍股。

正是因为这种对于重大事件的不可知性,每当重大事件发生之时,股价通常总是放出巨量,多空力量迎来新一轮洗牌。

其五,市场参与者的不可知→股价走势的不可知

顾名思义,我们不知道其他人在未来会怎样看待企业,更为讽刺的现实是,我们同样不知道自己明天的态度会不会发生改变,我经常看到很多人买入那些其前几天还看衰的企业,可能只是因为一份业绩亮眼的财报、一份吹捧文,一份强烈推荐的评级……

必须要说,我过去也曾经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更加确定,股市充满了这种人,我们也无法保证自己在受到某种刺激后,会不会操作变形。试问,我们连自己第二天的态度都无法预测,又何谈对其他参与者的预判呢?

看破了这一点,也就自然能够理解股价波动的不可预测性,正因不可预测,由此股价的短期走势就带有极大的随机性,甚至三五年之内的走势都带有不小的讽刺性和难以理解,关于这点,个人虽也曾思考总结出价值回归因子,但对未来的股价走势,依然保持坚定的不可知态度。

其六,企业经营上的不可知性

一言概之,企业的经营是动态的,假如企业大股东哪天偷偷摸摸做了坏事,掏空了公司,作为小股东,若不是东窗事发,怕是一辈子也未必知道。

投资者大都毕竟是隔着屏幕看文字,你看到的都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至于企业内部经营出现的异常,广大中小股东可没这个及时知晓真相的福利,这就是企业经营上的不可知性。

典型的像保千里,当投资者发现之时,大股东早已将公司掏的资不抵债,还有当年的舍得酒业,若是不发公告,谁又能知道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龌龊勾当呢?

再次强调一下投资中的不可知性,即,在投资中,始终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无法透彻理解、没有能力理解及准确持续做出预判的领域,这是投资的系统性硬性风险,它贯穿投资的始末,也是“投资”本身的基因,是所有人都必须面临的最大“障碍”。

以上概括性归结了投资中的不可知领域,这些不可知领域,也正是投资中的风险聚集地带,正是这些不可知,可以让顶级的投资大师翻跟头:

*1965年,老巴因对方在报价方面没有守约,一时冲动,买下了伯克希尔纺织厂,并将其踢出了公司~自我行为心态的不可预测

*1993年,老巴买入德克斯特鞋业,但由于没有料到未来国外低成本鞋业的冲击,导致投资失利~竞争环境的不可知

*老巴于06年在国际油价飙涨至70美元时,买入增持康菲石油,认为世界经济持续升温会进一步拉高油价,但之后便迎来经济危机,最终割肉离场~宏观经济的不可知

*2011年老巴买入IBM,原因是看好公司在移动端的战略转型,但科技领域的竞争日新月异,最终转型失利~战略预判的不可知

*2020年,由于疫情的突发影响,老巴割肉四大航空公司~突发事件的不可知

……

可以看到,顶级商业智慧的股神老巴,都逃不过这些不可知领域的风险,面对这种不可知,也一样无能为力,更何况芸芸众生呢,我也已深信,不可知性是我们注定会遭遇的风险劫,在投资中,100%胜率只有骗子和上帝可以做到。

关于能力圈,老巴说,知道如何界定能力圈比能力圈内行事更加重要,而如何界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清楚投资中的哪些领域是不可知的,这些不可知领域,正是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即,看清了投资中的不可知,才算确定了投资中的能力圈,投资中所有的方法论,只有建立在认清“不可知”的基础上,才可以称得上持续、靠谱、有效的方法论。

正是因为投资中必然会有不可知领域,由此,这种不可知也决定了企业倒下因子的不可知,它千奇百怪、难以预判,任何一个异常因子都可以导致企业倒下:多元化、高杠杆、风险商业模式、行不义之事、产品问题、企业造假、管理层品行、供应商政策……个人近期在智库中,也将企业的40种死法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精讲。

总之,必须要认识到,不管是市场大众,还是企业分析,总有超出我们人类理解的区域,就像一家年利润为1个亿的科技企业,你说它估值20个亿,这我们能理解,10亿估值为低估,深研之下也能理解,但你说它值500亿,不好意思,这个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理解水平,没人能预测企业十年之后是个什么样子。

之所以谈这点,是想说明一点,投资就像数学、物理等各类学科一样,都有人类解不开的谜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但很多人错就错在,他们认为任何公司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理解,他们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去买入一家企业,这无疑就很荒诞。

况且个人认为,投资的不可知难度比单个学科要更甚,它是数学、会计学、消费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它需要的认知极其庞多,否则单用某个学科去看待投资,无异于盲人摸象,投资中的偏见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增加足够的认知,无非就是为了三点:

1.拓展可知领域的范围

可知领域越大,伏击机会便越多,一家1亿利润的企业,泛泛了解的人只敢在5亿买入,而深研之人却可以在15亿买入,无疑,后者获得的市场上车机会要更大

2.确定可知领域的边界

一般认为,认知圈越大,就越能清楚自己的无知之处,可知与不可知领域的边界就会划的更清,反之,越无知,二者边界越模糊,越容易越圈行事,无知之人通常会把问题想的过于简单

3.增加可知领域的研究深度,超越平均市场认知

有些不可知,是所有人都不可知,而有些则可以通过深研超越市场的平均认知,此为市场大部分人不可知,而我却可知,由此获得超越平均市场的收益。

投资中的不可知谈多了,估计我们会产生投资无门的错觉,似乎投资比我们想象的更难,之前我跟几个朋友分享过本篇的思想,我能感觉到,他们听完后对投资的热情和信心下降了不少,但随后我的观点,再次将其冷却的信心重燃。

挑破真相总是令人不舒服的,所以很多人宁愿抱着假象自欺欺人,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性,难免令人产生无能的挫败感,但一个人真正开始获得勇气,恰恰首先来自于承认恐惧,试问,看清自己的能力圈边界,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股票市场就像一座洒满鱼饵且布满电网的鱼池,投资者就是其中追逐鱼饵的小鱼,电网就是鱼池中的不可知领域,只有清楚不可知的电网在哪,鱼儿才能吃的长久。

事实上,认清自己的“不可知”,反而可以在投资中更加放松,获得心灵上的安顿,自己的心态也会被安全感包围。

我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利用这种不可知思维做一些小游戏,纯属自娱自乐,比如天下起了大雨时,我会告诉老婆,如果“下雨”也可以交易,我会下一个“雨在三天内会停”的赌注,虽然这是正确的废话,但我仍然很开心几乎每次都能“赌对”,老婆回应说:“如果你可以交易,我也会下一个你活不过200岁的赌注呢,安全边际够大了吧”。

瞧瞧,关于价值投资,人人都有慧根,我知道,对于他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趣的赌注,但我却乐在其中,享受悟道的快乐,对于悟道之人,生活处处皆可悟。

以上所说,雨何时停,我并不知道,这是我的认知盲区,也即“不可知领域”,但我知道,雨肯定会停,这是我的可知领域,那为何要下一个3天内会停的赌注呢,这里就涉及到了概率或胜率,如果一个地区气候常年稳定,过去80%的次数都没有超过2天,那“3天会停”的赌注,确保了胜率又披上了一层安全边际的保险衣,晚上想不睡个踏实觉都难。

有人说了,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呢,如果“下雨”本身真的可以交易,也一定不会出现“3天雨停”的傻瓜式机会,事实虽如此,但股市却并未不可能,只是对于很多人来说,

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事理,到股市换了个“马甲”,他们便就不认识了,虽然讽刺,但却也是事实。

比如之前有家大型国有银行发行债券,由于市场突然出现负面舆论,导致债券价格跌了不少,当时的利息非常诱人,只要银行不破产,就可以稳稳套利,但当时人们在舆论的影响下都恐慌了,就像是一场大雨连续了一天一夜,人们就开始怀疑会不会永远都停不下来了,人们失去了常识,等股价回升后,人们又开始拍断大腿:“对啊,国企银行怎么会倒闭呢?真是脑袋进了水了”。

像类似的案例,我在股市亲历的太多,每个人都知道常识,但一遇恐慌关头,常识就突然莫名消失了,对此,我们就能确保自己的常识在紧要关头不会“逃跑”吗?人性保证不了,但解药还是有的,最好的办法是在生活中去悟道和训练,真正的常识是刻在骨子里的,而非是印在脑子中的,这种在生活中悟道的过程,就是把常识渗透进骨子里的进程。

比如,我经常在大雨连下两天之时,去静坐观察那颗常识之心有没有被惊扰,消除“常识”在关键时刻的非条件反射式逃跑,在股价暴跌之际,我会以同样的方式,反复自察自省,坚决消灭逃跑因子,守住了常识,也就将操作控制在了可知区域,这种持续的强化训练,在本质上也是强化自己对可知与不可知的边界辨别力,以及对市场的嗅觉灵敏力,行情当下进入可知还是不可知领域,一定要足够清醒。

不可知是风险区,可知是为机会区,由此,我投资中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将我对公司的可知与不可知,清晰分明的罗列展开,跃然于纸上,并划明界限,然后根据可知范围,去制定操作战略,确保自己在可知范围内行事,这样一张界限图也帮助我养成了严格界首认知圈的习惯,也是我复利路上的最佳助理。

比如,对于腾讯,我有太多的不可知领域,但我的可知是对其估值有个大体的定性,即2万亿市值并不贵,这就是我的可知,由此当股价进入我的可知领域时,我要做的就是果断的出手伏击。

对于飞鹤,我也做过基本的定性,五六百亿并不贵,但我也有对企业的不可知:股价波动不可知、未来出生人口趋势不可知、未来竞争环境的不可知、管理层战略的不可知,清楚了以上不可知,买入后,我能做的就是等待与观察,这是面对不可知必须具备的心态,这是面对不可知最好的态度。

有人说,对于一家企业,既然有那么多不可知因素的干扰,你又怎么会对企业做出估值呢?也即,由于有太多的不可知因素,所以没人能做出估值,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看似很正确的伪命题,不可知固然会增加我们对企业的估值难度,但也不至于将“可知领域”挤压的寸土不剩,说白了,一件事情再复杂,我们也会有确定的可知领域,只要存在可知领域,就存在稳定获利的机会,这一点需要辩证性看待。

就像保险公司一样,有1万个人投了保,试问,你能清楚在未来谁会出险呢?你肯定不知道,这是你的不可知,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这笔生意中盈利,因为你知道,保险的赔率早已经锁定了风险。

就像我猜不到别人明天会吃什么饭,但我判断他大概率会在床上睡觉,来上一打这样的人,然后下一个组合赌注,再买上一份赌注失败的保险,试问,这样的操作能亏钱吗?

投资中组合的意义也在于此,它在众多不可知因素中找到一块确定的可知领域,然后根据你会可知领域制定战略操作,那些顶级的投资大师无一不是这样玩的。

由此,尤其在众多不可知因素的重度干扰下,单只股票的低风险依然是不够牢固的,多只低风险股票形成的胜率才是牢不可破的,只要选股不出大漏,它们同时暴雷的概率并不比彩票中奖要高,这也是个人长期以来,非常重要的投资心得,它是复利的关键秘诀。

若究其底层逻辑,其本质也是找到并区分可知与不可知的结果,单个事件的演变结果为不可知,多个事件的整体概率为可知,由此,将不可知置于可知的框架模式下,不可知也就得到了概率缓冲和保护,此为用保险思维做风控。

就像你赌某个人晚上会吃饭,跟赌1万个人晚上会吃饭的赢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案例虽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可知与不可知的逻辑因理,却不是那么容易领悟的。

还比如,你开了一家保险公司,试问你会把保单只卖给一个人吗?断然不会,哪怕出险率极低,但只要碰上一次,你八辈子也赚不回来,因为这里的可知是“赔率”,赔率告诉我们不可以做,而一旦把保单卖给1万个人,赔率作为可知性,告诉我们可以去做,至于1万个人中,谁会出险,那是不可知的,但并不影响可知性的成立。

极限估值分仓法在本质上也是如此,股价跌多深是为不可知,但跌幅下的赔率则为可知,在逻辑上,“不可知”并不影响“可知”的成立,但很多人终生都没有悟透这个道理,始终在操作上跟其背道而驰。

像沃尔特施洛斯,就是通过严格遵守这种低估分散的方式,50年持续复利20%收益率,这种操作方式本身的结果就是可知性的。

所以,个人在过去也是以同样的组合方式来达成这种可知性,我对此颇为满意,长期下来,的确能够完成可观的复利收益。

暂且不论个人的七雄圣钻组合,就拿过去一两年的港股组合来说,即便在如此弱势的市场环境下,港股组合(四只个股)不觉间,已然悄悄地孕育出一只翻倍股腾讯,这还是在其他股票不亏损的前提下,必须要说,如果你找到了几家低估且优秀的好公司,把它们放在一个篮子里,几乎很难让我们失望,我对此深有感触。

有人说,那这样的好股票越多,岂不是风险就越低,在理论上的确是这样的,但在现实中却并不可行,因为人的研究精力毕竟有限,且研究企业有很大的沉没成本,能挖掘到的优质低估股票本身就不多,且投资不可共享他人成果,所以这种扩大分散的低风险操作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但即便如此,那些在股市中掌握方法论的人,依然可以凭借勤奋的选股,比他人找到更多的低风险标的,其长期的复合收益率自然也比他人更高更稳。

很多人或许不知,老巴终其投资一生,几乎每天都拿出至少8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阅读思考及选股,就这样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种巨大的精力付出,保证了其组合中低风险股票的充裕,从这个角度去看,没有足够的勤奋,即便打通了底层逻辑,所谓的低风险也只是镜花水月。

试问,把老巴的财富给你,但前提是让你和老巴交换人生,你每天必须至少阅读8个小时以上且持续终生,你愿意吗?如果你愿意,那即便没有赏赐,你一样会变的富有。

同时,当事情演化到不可知领域,就是操作上踩刹车之时,这点更像夜晚开高速,灯光所及之外,就是减速之时,翻译到投资中,一家企业从10亿到20亿为你的可知可判断领域,那持有至20亿以上呢,就进入到不可知领域,正确做法为刹车退出。

以上算是个人对于投资中不可知性的心得分享,更多偏理论一些,非同道中人,读起来难免枯燥乏味,甚至啰嗦,个人分享无意迎合他人口味,只愿分享真实的心路历程,也算是日常随笔。

上篇关于“死拿”的智慧一文发布后,曾有不少读者反馈说文章过于误导人,原因无非是死拿垃圾股只会套的更深,误导小散死拿是一种罪恶,对此,本不想多解释,但考虑再三,还是要说一下,首先,注意标题中的“死拿”是带有引号的,其双引号含义,可以去请教小学生孩子,其次,这里的“死拿”在文章中已做出强调,它也是有条件的,即辩证性死拿,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认知圈之外垃圾股等应及时卖出。

不难想象,很多人看标题做阅读理解的习惯,从学校一直保持到投资,前脚看完标题,后脚就生出了偏见,此话没有恶意,只是好奇,看标题做阅读理解的人,跟看公司名字买股票的会不会是一类人呢?

操作方面:

按照计划,套利股腾讯短短几个月,获利一倍已出局,还是那句话,股价的波动属于个人不可知领域,若市场发红包,定欣然收下,腾讯这波连续上涨,实属于意料之外,运气之中。

必须要说,在过去十几年的投资,的确幸运之至,也挖掘出30多只翻倍股,拿过去五年来说,2018逆势进中兴,2019薅羊毛套利兖州煤业,2020年,疫情爆发,狙击错杀股同仁堂,2021痛饮沱牌老酒,2022伏击落难企鹅,以上操作皆有公示记录,无吹嘘之意,只是陈述梳理事实,应该说,它们大幅对冲了其他持仓股的平庸表现,拉高了整体收益率,时间的手指不经意间已划出一道曲折向上的收益曲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投资中不可知性的理解运用。(首发于 伯庸智库)。@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中国飞鹤(06186)$ $涪陵榨菜(SZ002507)$

全部讨论

2023-04-06 23:49

怎么套利的,很感兴。趣,怎么联系。/

2023-04-06 10:09

你看他最近两年选的股有哪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