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都发现塑料微粒了,大自然的惩罚从来没放过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5

编辑/怡宝

最近,外媒齐刷刷地报道了:“人类粪便中首次发现了塑料微粒”。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的会议上,奥地利环境局提出了这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志愿者的粪便中不仅发现了塑料微粒,而且塑料种类多达9种。

参与研究的志愿者来自意大利,日本,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等8个国家,从33到63岁不等。他们的饮食日志看起来和我们差不多,都吃塑料包装的食物,饮用瓶装水。

塑料从污染大自然、对海洋动物造成伤害,到真正开始危害人类,没想到居然这么快。

看看四周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被塑料包围了,矿泉水瓶、外卖塑料袋、塑料盒、一次性餐具、绝大多数的产品包装......

今年9月,台风“山竹”过境之后,曾出现满地塑料垃圾的景象。

当时就有网友感慨,“人类扔了半个世纪的垃圾,大自然不过半天就还回来了。”

曾有美国学者化验了来自五大洲14个城市地150份自来水样本,发现高达83%的样本带有塑料颗粒。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参照塑料微粒对其他动物的影响,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绝不仅仅是通过粪便排出体内这么简单。而且,积聚在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到消化系统。

从空气到食物,破坏环境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多像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1 

2002年到2012年间,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比整个20世纪都要多。

一只塑料袋需要近20年才能完全降解,一只塑料瓶则需将近450年。

2017年约有1400万吨塑料倾倒入海洋,两年前这一数据还是800万吨。

可奇怪的是,99%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失踪了。

它们去哪儿了呢?

科学家给了两种解释:

第一,他们进入了海洋生物的消化系统里。

第二,它们太小了,无法通过常规途径检测到。

成千上万的海鸟、海龟和其它动物不知道吃了多少塑料。

2015年6月,一只短尾领航鲸搁浅了,人们解剖时发现,它的胃部塞满了10公升的垃圾,再也吃不下正常食物了,是被活生生饿死的。

可是这只小鲸鱼才不到1岁,却吞食了如此之多的垃圾,可见海域已经被污染成了什么样。

据统计,全球至少一半的海龟体内有塑料,大约60%的海鸟曾经吃过塑料碎片,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99%。

塑料不仅会导致动物肠阻塞,溃疡,胃穿孔,还会产生虚假的饱腹感,导致动物们停止繁殖,最终饿死。

就连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17年从4500米的深海带回的海洋生物,体内都检出了微塑料。

不得不承认,人类活动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我们听不见动物们的绝望呻吟,直到塑料也进入了我们的身体里。

02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Ana Markic博士通过长期调研发现,新西兰市面上常见的9种商业捕捞鱼,其中8种鱼经常食用塑料元素。

美国5Gyers研究所的报告也显示,塑料制品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在来自世界各地人的粪便中都发现了塑料微粒。

被海洋生物吃掉的塑料,最后重新回到了我们的餐桌,回到了我们的嘴里,胃里,血液里。

而且,这已经不是吃不吃海鱼的问题了。

那些焚烧不掉的垃圾,还有很多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湖泊、河流里,土地里。

我国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

地球拥有自己的循环系统,水、空气、陆地、海洋、动物,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独善其身。

03

我之前写过一个投身环保事业的男孩Slat,他是个天才少年,但他放弃了一份大好前程,选择了孤独地走上海洋垃圾治理这条艰辛的路。

他到Ted上演讲,向人们阐释他的海洋清洁概念;单枪匹马创建了The Ocean Cleanup,以消除世界上的塑料海洋为使命。

他花了整个青春去研究和试验,顶住了无数质疑与嘲笑,终于做成了自己的海洋清理系统。

这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比塑料更快,利用速度差捕获塑料。只要部署60个这样的清理系统,在五年之内有希望清理掉环太平洋垃圾带中一半左右的垃圾。

而且,他的团队把打捞上来的塑料运到陆地上,重新制作成塑料制品,循环利用。

不是每个人都心怀拯救地球的梦想,但从自己开始改变也未尝不可。

比如,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在身体力行“零垃圾生活”。

有一位纽约女孩叫Lauren Singer,毕业于纽约大学环境科学系。

四年来,她积累下的不可降解垃圾,仅仅装满了一只500ml的玻璃罐子。

她家里储存食材的器具全部是布袋和玻璃罐,没有任何塑料袋或塑料器皿。

外出吃饭时,她会随身携带一块干净的茶巾,拒绝店家的一次性包装。

垃圾围城已经把我们困住了,即便我们是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无法幸免。

当那些被我们扔掉的塑料一点点回到我们体内的时候,是时候意识到点什么了。

现在不计后果的享受,毫不在意地扔扔扔,代价即使不会报应到自己身上,也会报应到我们的子孙身上。

面对数以万计的动物活活死去,你可以冷血地不理不睬。

但是我们的存亡都成为一个选择题的时候,让我们停下来反思下自己吧。

大自然不一定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大自然。

生态链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你不一定要做到“零垃圾生活”,

但自带购物袋、自带水杯;拒绝一次性餐具,尽量少用塑料袋;选择玻璃罐保存食品;注意垃圾分类回收;不购买塑料微珠制品……以及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啊。

不要把“对不起”,变成“还不起”,甚至是“来不及”

我们不是在拯救地球,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您的转发,

将会让更多人知道,

”塑“命难逃,我们需要行动了。

本文转载自每日怡见

致力于分析社会热点,科普实用财经。

升维思考,降维行动,陪你一起智慧生活,共同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