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日,中央一套电视剧《加油,妈妈》正在热播,剧中妈妈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思,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为了上好的小学,殚精竭虑,做出了种种令人心酸的举动,于是,“教育”这个话题在妈妈群和各个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的争论,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该教孩子一些什么?确实值得深思。
古时候,穷人家只要教会孩子种庄稼、饲养牲畜,富人家的孩子,只要学会读书写字,女孩子懂得三从四德,便可一生受用。今天的教育如同一条条工业生产线,在现代化的楼层中有许多一模一样的教室,几十个一般大的孩子端坐在那里,一会儿有个老师告诉你古人在干什么,又一会儿换个老师告诉你地球是什么形状,还有个老师告诉你如何遵纪守法,服从集体。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向孩子的大脑中塞进各种各样的信息,教育的结果是“生产”出大量大同小异的“产品”,存在许多弊端――唯分数论的高分低能,唯权威论的个性化缺失,分析能力差,思辨能力弱,合作沟通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等,不一而足。
21世纪以来,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在抖音、博客、朋友圈上花去大把的时间,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大学里学到的c语言、汽车工程等知识,毕业后早已过时,编程已经实现了模块化,新能源汽车来势凶凶。我认为,在这样子的年代,最不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信息,而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判断、理解这些信息。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不重要,然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我们在孩子十几岁时被灌输了大量无用信息,只知道服从权威,毫无创新精神,等孩子的思想僵化后,想想要让孩子的神经元重新排列,难如登天。
为了扭转以上局面,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国家层面到个人认识上都要做出彻底的改变。
首先,国家层面上:1、平衡城乡学校的软硬件实力,避免出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加强教育内容的外延,如积极开展营地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等。3、进行大学自主招生,可在本二批次中大面积尝试。
其次,教师:1、应改变自身的认知,很多教师思想僵化,填鸭式的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永恒的智慧”,更多的是“过时的偏见”。想要获得真正的认知,我的建议是多读书,每年至少读20本书,读书可以打开一个人知识的盲区。2、还有老师应教学生一些什么呢?任何时候不要只提供唯一答案,摒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学生答案,鼓励多维度思考问题,形成更多开放式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精神,重要的是能随机应变,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心智平衡,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在挫折失败中培养“逆商”。
第三、家长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认识到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孩子的成长中注重情商的培养,释放天性,千万不要扼杀所有的可能性,有空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有个电视节目的内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美国的母亲带着六七岁模样的孩子到池塘边看荷叶,问孩子:“荷叶上有什么?”孩子答:“水珠”,接着问:“那你觉得荷叶有什么用?”答:“可以做雨伞、防水材料等等”。我想,如果场景切换到中国,中国妈妈大概会问:“荷叶漂不漂亮呀?”孩子答:“漂亮”,最多再联想一些有关荷叶的诗句,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之类。那么,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对于未来,我们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切都将改变。2050年,由于改变加速、人的寿命延长、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加上精妙的算法替代了人类绝大部分工作时,我们不得不放弃已知,拥抱未知,“永恒”是我们无法消受的奢侈品,如果你死守身份、顽固不化,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世界只会从你身边“嗖”的一声飞驰而过,把你远远抛在身后,你只会活得像一块“无知的化石”,因此,想要让你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中大展拳脚,教育的改变刻不容缓。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