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9喜欢:0
$亿航智能(EH)$
有的朋友认为亿航研发滞后,但是亿航却首全球第一个拿下适航证,这个质疑亿航的逻辑本身就不通嘛!
亿航vt30的构型属于复合翼,这在无人机构型中已经属于很成熟技术,根本不需要再专门去验证什么转换飞行能力,就好像汽车产品不需要验证四而目前所谓个轮子接地能不能前进是一个道理。
真正要验证的构型是倾转旋翼,之所以连成功进行转换飞行都要拿出来宣传一下,不就是因为倾转机构本身技术并不成熟嘛,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已经定型的型号是美国的鱼鹰,有目共睹目前鱼鹰的事故不断,所以业界对这个新构型本身的安全性还是打问号的。
当然,eVTOL由于使用了DEP(分布式电推进)技术理论上比鱼鹰的传统动力和机械传动的结合要相对安全,所以倾转旋翼eVTOL的安全性从娘胎里出来是低于多旋翼和复合翼,高于鱼鹰的。
真正麻烦的问题在于,目前所谓的转换飞行能力实验只是能说明倾转旋翼构型在技术上可行的,但是无法证明这种技术是成熟和稳定的。依然拿亿航作为参考,技术成熟的多旋翼构型EH216-S在拿到适航证之前,初始机型已经生产了上百架,并在世界各地、各种气象条件和各个海拔高度上积累了上万个架次的试运行数据,可以说中国民航局对于EH216-S的适航审定工作是有底气的。而目前所谓的实现转换飞行能力的公司,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生产了几架原型机,其中又有几架是真正可以飞起来的,我可以说截止目前能升空进行全状态飞行实验的原型机数量恐怕只有个位数,那请问这个可靠性验证要靠这几架原型机飞到猴年马月才能积累足够的数据呢?
而且提醒一下各位,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问题就是,不管是复合翼还是倾转旋翼都是固定翼构型,其翼展一般在12到18米之间,对于起降配套设施和空域的要求都远高于多旋翼机型,所以对于固定翼构型来说,在市区内起降都是一种技术挑战,而UAM类的常态化运行是非常难的。

至于续航时间越长越好也是一个谬论,具体的分析我已经在我的公号文章《从人因工程角度对eVTOL构型与运营的思考》里边有分析,感兴趣可以看看,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全部讨论

06-14 21:01

第一,农业市场大还是载人市场大?第二,针对个人用户市场很大,那针对企业的有多大呢?第三,这个短途载人市场到底多大?城市内现实吗?工资500一天舍得拿出200块坐它?第四,景区算合适,第五,跟电动汽车市场无法类比,最多跟中通客车比一比吧,鸡肋

倾转旋翼的好处怎么不说

06-14 10:54

不懂还要乱说

06-14 12:04

票是好票,题材也是好题材,但4年看来,这家公司只有研发团队,管理层架构什么都没有,如果有就是傻叉来的

06-14 11:17

有些是希望做空获利,有各种声音很正常,什么给50倍市盈率,只能是呵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