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song观复:胡大原话,国企最大的投资逻辑不在于发展,而在于极大的风险折价。这些当然可能发生,但即使发生了,大部分国企也不止这个价。譬如北控,承担社会责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最不济有4%的股息,这就意味着这个位置长期看安全边际是绝对安全边际(哪怕十年涨回来,也相当于拿高收益理财)而不是相对安全边际(赛道股的估值通常都是拿着友商来比,用一个高估值企业来评价另一个高估值企业定价合不合理,最典型的是去年的医药)。低杠杆企业0.3pb,默认就是会发生一切的坏事。但凡预期的坏事有那么一件没发生,都不止这个价。但这不代表不会跌。投资低估值股票是散户最好的选择,根源恰恰在于低估值股票低估的时间会很长,只有散户能熬得住。散户相对机构,唯一的优势是资金久期长,机构资金久期可以很长,前提是赚钱,如果不赚钱,分分钟被赎回。这意味着机构资金无法做左侧,只能做右侧甚至报团追高。这就把低估值这部分投资拱手让给了散户。散户接收了这部分机会,就要有长期等待的准备,能低估五年,为什么不能再低估三年?能低估50%,为什么不能再低估到70%?否则机构凭什么把这么显而易见的低估股拱手让给散户?但是散户有机构不具备的资金久期长的优势,所以无论怎么跌,低估到70%折价,只要长期能回升到哪怕30%折价,散户就有很好的收益。无论等多久,只要有确定性,最后终有兑现的一天,最起码通过股息实现。散户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知,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优势—资金久期,比如拥抱杠杆,导致低位被动减仓,又比如心态浮动,在企业基本面没有跌破或者接近折价的情况下就放弃。不自知又表现为,在信息及时性,调研深入性,资金感知性全年不如机构的情况下,一起去参与高估值讲梦想的炒作,凭什么最后胜出的会是散户?
在黑暗中煎熬,是投资低估股的必由之路,没必要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这个模式,未来没人知道,后视镜总结经验容易进入误区。反思是必要的,但往往容易跟随过去阶段性的走势和受益,用结果否定了正确的体系,但其实常常逻辑都对结果错了,但结果存在随机性,体系对不对决定概率。
私募的资金久期不取决于自身专业性,取决于投资者。投资者可以等待半年一年,能否等待两年三年?
散户的资金久期给予了模糊的正确战胜精准的机会,模糊的正确是长期性的正确,精准的错误更多出现的是短期的错误。机构投资者够精准,失败于精准的错误一部分或者说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资金久期。论勤奋,以前星瀚基金经理陈晓虎不可谓不勤奋,但在19年初被星瀚踢出局,自己在星球和雪球上拉资金也失败了,不是他没看对,他当时主要看好的许多股后面两年都有极大的涨幅。但他做左侧与他的资金久期不匹配,他不是幸运儿。当然有机构能获得投资者信赖,自身也有定力做左侧长期布局,但有实际长久期的十无二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低位清盘失去建筑大涨的机会,都是如此。投资看的是比例是概率不是个例,机构的信息全面及时,研究能力强,资金流动敏感,普通投资者唯一的优势就是资金久期,这不是少数机构长久期能改变的基本事实,也不是少数长期稳定收益的普通投资者高手能改变的基本事实,最匹配这个比较优势的投资模式,就是低估大折价的价值股。这一点上,其实管我财置顶帖也是这个逻辑。
董低潮他也挨骂也受质疑,但个人来说,有稳定现金流,失败错过的风险远比他小。最后我理解,要发挥个人长久期匹配低估折价的最好方式,其实已经全在财主的一句话了,低估分散平均盈,徘千排雷平常心。我自己的话类似另一种表述,一定程度以上的研究跟踪(不见得达到某些人一生一股的地步或者某些机构信息充分研判精准的地步,但也要有起码的认知,这是前提,很多人把长期持股当价值投资最后亏损累累,就是少了这一步,对个人来说,直接研究力所不及,有很多办法替代,抄作业就是一个办法,把看股转变为看人,看一个人的逻辑论述与长期投资表现,比如很多人不懂药物,但相信黄建平,就在于看人比看细分知识某些时候更容易)+大折价(提高正确率)+分散(只有分散才谈得上模糊,散户自以为的精准容易踩雷)+放低预期(有低预期才有平常心,有平常心才有长期持股的可能)//@花街菜农:对个人投资者相对友好,对机构投资者非常不友好?没看出来对个人投资者友好在哪里。
引用:
2022-03-07 12:55
现在的港股市场对个人投资者相对友好,对机构投资者非常不友好。个人投资者耐心等就行了,拿着余钱定投就更合适了,机构投资者嘴上越跌越买,而实际情况是底层资金不一定受其左右。这是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打错位优势竞争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