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会上瘾,穷不是吃苦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1-11-28 玫懿 琛遇

     这是微信公众号“琛遇”第121篇原创文章

 

今年7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会上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并且,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还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6岁以下超重肥胖的问题,特别是肥胖,农村超过了城市。” 肥胖不是城市孩子的“专利”。

 

肥胖会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问题。

 

为啥会胖?

 

除掉一些病理性原因,吃的多,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假以时日,人就胖了。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巩纯秀在谈到儿童肥胖问题时表示,这是行为问题,“吃”是成瘾的,“喝”是成瘾的,“懒”也是成瘾的。

 

自媒体达人Spenser在他的视频里说,我们的人生要去追求内啡肽,而不要去追求多巴胺。

 

多巴胺是非常容易得到的,让你快乐的东西,比如,喝杯奶茶,那一刻你得到了快乐。内啡肽是你付出辛苦之后给你的奖励,譬如,你去跑步,跑之前不想去,但是,跑完之后,身体觉得很爽,这就是你付出辛苦之后,大脑和身体给你的奖励。

 

为啥我们要追求内啡肽,而不追求多巴胺?

 

多巴胺是即时满足,容易得到让你快乐的东西,但是,它会让你沉沦,是向下的能量。

 

譬如,你天天吃烧烤、喝奶茶,时间长了,你的身体会怎样?会不健康,会废掉。

 

譬如,总是放纵自己吃、喝、懒,时间长了,如巩纯秀医生所言,“吃、喝、懒”是会上瘾的,肥胖会来到,自卑、颓废会来到,人生只能越来越往下。

 

内啡肽是延迟满足,是向上的动力。譬如,你经常健身,经常读经典,经常深入思考,时间长了,你会更瘦、更健康一些,更美一些;认知会更高一些,会更智慧一些。

 

如果欲望有高低之分,那么,内啡肽就是比多巴胺更加高级的欲望。

 

其实,追求内啡肽就是延迟满足。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大学时,阅读量巨大。其中,人物传记占了很大一部分。张一鸣读人物传记,悟出一个道理:“你看到很多很伟大的人,年轻时的生活也是差不多的,也由点滴的事情构成,大家都是平凡人。你要有耐心,持续在一个领域深入,会取得对应的成绩。看了传记之后,我自己在后来的择业,对我的职业规划更有耐心。”

 

 张一鸣将这个道理表述为“延迟满足”,即: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经常提到“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他的微博里,有十多次提及延迟满足感,譬如:延迟满足感和坚决告别惰性是“优秀”的最重要两块基石;延迟满足感是一项长期修炼……

 

 

什么是延迟满足?大概意思是要有耐性,要有为了长期满足而放弃即时满足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欣赏自己的延迟满足感,甚至认为与那些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同的人无法有效讨论问题,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旅游博主房琪一年粉丝破千万。这是她的成绩。

 

 

背后是什么?

 

 

是她做了旅行自媒体半年没有收入。

 

是她已经没有生活,她的生活就是她的工作。

 

 是她一年飞行441小时11分钟,30多万公里,每天不是在天上就是在路上。白天拍摄,其他时间在飞机上、高铁上、车上,在各种地方剪辑。

 

因此,她说,可能大多数人对吃苦的理解太片面了,穷就是穷,穷不是吃苦,吃苦不是受穷的能力。它代表你要放弃娱乐,无效的社交,还要忍受着不被别人理解的孤独,它其实是一种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

 

 深以为然。

 

穷,是客观,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吃苦,是你无论面对贫穷还是富贵,都能为了目标,放弃一些东西,譬如,放弃看爽文,放弃看电视、视频,放弃躺着……坚持一些东西,譬如,坚持读书,坚持早起,身体不适依然坚持做事,坚持压下心中的恐惧,放下脸面,去做一些为了目标不得不做的事情……

 

譬如,家里,没有粮食,揭不开锅,是穷。

 

面对“穷”这个客观现实,你可以东家借点米,西家借点豆,然后,躺着,过一天是一天。

 

你也可以为了家人吃上饭,早上五点钟出门,去做工,去工地搬砖,挣点钱,给家人买粮食。这,是吃苦。

 

你更可以在工地辛苦搬砖一天,累得腰酸腿疼,晚上八、九点到家之后,拒绝躺下睡觉,而是点上煤油灯,继续学习。这更是吃苦。

 

 

欲望不同,目标不同,行为不同,习惯不同。

 

吃、喝、懒,会成瘾。

 

自律,吃苦,也会成瘾。

 

而两者的结果,大相径庭,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