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是客观现实,但不是理由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原创:玫懿


这是微信公众号“琛遇”第119篇原创文章


五年前,出差,和一个外地妈妈聊天。


我说,我们孩子就是普通孩子。她很吃惊,表示很少有认为自己孩子是普通的。


听她这么说,感到惊讶的是我。所以对当时对话场景记忆一直清晰。


为什么很少?是不是大家对“普通”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一样?



普通人,我个人理解,是的指出身、背景、天赋、颜值、才能……这些更多偏向客观、个体无法选择的因素。



我认为, 我、我孩子都是非常普通、非常平凡的普通人、平凡人,各方面都非常普通、非常平凡。



但是,我和我的孩子不能以“我就是普通人”为理由,不对自己有要求,不努力向上,心安理得地随波逐流。



若此,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向前,依靠谁?只靠那些我们认为不普通、不平凡的人吗?



我不太欣赏这种想法: 我,反正是普通人,不能取得什么辉煌成绩,跟着走就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和努力。



前晚,当我将清华学子“树洞”信函给孩子读。孩子读后感是:穷,资助其他困难孩子。



再和孩子探讨这个清华孩子的头脑、志向、计划、执行、自律、信仰、责任……



孩子答:这个学生是清华学生,本来就很厉害。



孩子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学生,都不一定能上个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考上985可能都困难。然后表示,只要有个工作就行,自己就想过平凡生活。



联想到孩子在学校学习还行,但是,课外班的课程,一向都是边上课,边玩。课外作业,很少主动写,绝不主动多写一篇作文,多做一份练习。



电子产品、零食、课外小说,是孩子主动的选择,抗拒不了的诱惑。



感觉到孩子学习、做事没有目标,也就缺少内驱向上的动力、缺少吃苦的动力。



“树洞”写信的清华学子,一定志向高远。



有志向,才有一系列的规划、执行、自律,还有与之相呼应的信仰与责任。



我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志存高远吗?


答:知道。但是自己没有。



问:为啥没有?



答: 没有就是没有。



孩子认为:有个工作,有饭吃就行了。



普通人,平凡日子,在孩子这里,与其说是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不如说是对自己放松要求、不求更高更好的理由与借口。



以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想过“平凡生活”,所以可以不那么用功,不那么努力。



自己是“普通人”,做事不用太费力,过吃吃喝喝玩玩的生活也不会有负疚感,会更加理所应当。



所以,要做一个“普通人”。



这是孩子的主观选择,这种选择既基于孩子确实是“普通人”的客观现实,也基于孩子对于轻松生活的主观向往、或者是追求。



该怎么和孩子说“普通人”不是自己不付出努力、不奋力向上的理由?



如果人人都以自己是“普通人”为理由,随波逐流,那么,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的便捷生活又从哪里来?



在亲子群里和其他家长交流。



一位家长表示:“我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在绝大部分领域都是,但在极少数领域,应该有追求世界级的决心,我多年来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这位家长说:“这样并不矛盾,你总能找到一个极小的领域,你有机会超越绝大多数人。至于这个领域是否要扩大,看自己的意愿吧。”



这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玩“皇室战争”某款游戏,进全国前100。



我认识这个孩子。他6岁左右刚刚学习钢琴不久,就自己谱钢琴曲,并且很快就跳级。



在问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时,这位家长说,晚上到11点都不睡,反复提醒也不听。爱吃凉东西,吃饭还不规律,做的饭不吃,爱吃外卖,蔬菜基本不吃,象征性的吃一两根就完事了。家长反复强调也听不进去。



这,是不是一个某些方面很优秀、同时,又有着同龄普通孩子一样生活习惯的孩子?



就像这个孩子的家长所说,我们是普通人,客观条件普通,不代表我们普通人不可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做些事情、追求优秀和卓越的志向。



当然,同时,如果有些人没有这种志向,也很正常。希望双方能够互相包容,接纳。不要非此即彼,彼此菲薄。



每个人的心性不同,愿意做的事情、付出的程度不同。



另外,普通人的日子真正轻松吗?



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个名女人感慨: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出名的名女人更难!



这话立刻被另一位名女人回怼,表示,你过过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试试?恐怕要难得多。



是的,普通人的日子,可能在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层面,一步一步都难。



一条看似轻松的路,一定是越走越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