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分叉之战,中美精英的博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4年2月28日,Mt. Gox(俗称门头沟)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自此破产倒闭

大鳄,庄家,散户,成千上万投资者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然而谁曾想过,门头沟交易所的倒闭,会在数年之后

微妙地左右了另一场战争的结局……


时间来到2013年前后

有人注意到,比特币的区块大小达到了300KB

而且这个大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增长

按照预测,比特币区块将在2016年初触达1MB大小上限


这里说的比特币的区块是什么?

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账本

账本页数有限,一次不能写下太多的交易单

多出来的交易单只能等着写进下一个新账本

可是下一个新账本大约在10分钟之后才会到来

而且届时还会有新的交易单生成

而哪些交易单被写进账本,通常由生产账本的矿工决定

选择的原则是不一样的

有的矿工根据交易单的交易佣金高低来选

有的矿工优先打包自家公司的交易


也就是说,当比特币区块到达大小上限

比特币网络将毫无疑问发生拥堵

大量的比特币交易将被延误


到了2016年前后,事情不幸被言中

随着比特币用户体量越来越大,比特币价格上升、交易火热

1M的区块大小对应的每秒7笔交易的处理速度

已经越来越不够用了

这导致比特币网络日益拥堵,比特币转账变得越来越慢

相对的转账所需的手续费却来越高

这让整个比特币社区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担忧

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比特币将变得和银行卡转账一样平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社区里相继有许多比特币扩容的方案涌现

但纵使比特币社区成员为解决这个问题先后提出了数百种提案,

社区依然没有找到最合理最合适的扩容方案

因为这些相互竞争的提案之间的辩论异常激烈

往往一个人刚刚提出自己的想法

就会被另一个反对者不留情面的反驳

于是没有一个人的方案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

对提案的争论很多时候甚至演化成了纯粹的撕逼

变成了对人不对事


社区争论的焦点也从如何扩容

变成了要不要扩容

相对应的两种解决方案也逐渐演变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是以吴忌寒的比特大陆为主导的矿池、矿场主一派

提出直接在比特币网络上扩容的大区块方案

而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Bitcoin Core)为主导的一派

他们主张保持比特币网络区块大小为1MB不变

交易拥堵则通在比特币网络之外

推出第二层网络的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来解决


隔离见证

就是给交易验证信息这种

和交易本身没啥关系的内容换个存储姿势

这样能省下一些区块空间


闪电网络

可以简单理解为让用户的小额多笔交易在线下进行

累积到一定交易量后,再合并打包发布到比特币区块上

这样可以避免小额交易挤占比特币网络资源


简言之

一方主张直接扩容

另一方主张不扩容,用别的手段缓解拥堵

这两个阵营始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两方阵营都极力反对对方的方案

小区块派反对扩容的理由是

如果支持扩容,那么无论是矿工、交易所还是钱包

全网都必须进行硬分叉升级

风险太大,如果出现差错将导致严重的丢币问题

而且扩容会使得更多的节点因为存储容量不足

而不得不退出比特币网络

大容量的大节点将更容易控制整个网络

这将违背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初衷


而大区块派坚持扩容的理由是

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并不是区块链

不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一旦被大机构所控制

同样也会导致比特币的中心化

而且这两个技术实际上

对于缓解拥堵的作用杯水车薪

大区块派坚持,比特币应该做好支付属性,而不是价值存储属性

毕竟白皮书的标题是“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

他们质疑小区块派企图通过搭建额外的交易网络

来收取额外的手续费


双方阵营不停地互相否决对方的方案

导致比特币扩容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实际进展


更要命的是,漫长争吵让比特币陷入了持续的治理与信任危机中

价格波动也更加剧烈,这期间批评和宣告比特币死亡的舆论越来越多

一些早期业界人士甚至因为比特币糟糕的治理而彻底失望

宣布清盘退出这个行业


比如2016年1月

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之一的麦克赫恩(Mike Hearn)

就宣布已卖出所有比特币,决定退出比特币行业

并宣称比特币这场实验失败了

受此利空影响,比特币价格从440美元跌至360美元

一下子跌去18%



至此阵营双方终于意识到

不能再无限的争吵对峙下去了

必须尽快达成共识

不能放任比特币生态继续恶化

他们选择在2016年2月20日,

在香港数码港召开圆桌会议

面对面讨论并决定比特币的扩容方案


会议室不大,但气氛并不轻松

来自中国的比特币矿工代表

和美国的比特币开发社区的代表

因为语言不通、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差异

加上彼此互不信任

双方一度鸡同鸭讲

本来只是讨论技术

后来变成意识形态争议

最后竟上升到国家、文化上的偏见

“到底是美国人说了算还是中国人说了算?”


好在时任BTCC交易所及矿池的COO,

这次香港会议发起人之一的缪永权,和其他中间派参会者一起

不停从中翰旋沟通“劝架”,让各方放下争议,争取共识

香港会议才没有彻底演化为骂架


经过长达18个小时的激烈争论

直到2月21日凌晨3:30

会议才终于达成了共识:


矿工方同意部署隔离见证

开发社区方同意编写发布隔离见证和扩容的代码

隔离见证上线一段时间后,再扩充比特币区块上限到2MB

全比特币社区和生态参与者

一起维护同一个版本的比特币网络,不再分裂


故事到这还算美好

但是谁曾想到,有人爱埋伏笔


亚当贝克(Adam Back)

是Blockstream公司的CEO

Blockstream的公司不仅与比特币核心(bitcoin core)互有人员交集

而且资助比特币核心的开发工作

Blockstream也是开发闪电网络的公司

另一位创始人也是隔离见证的提出者

如果Blockstream公司CEO签名了

自然而然的,人们会认为以比特币核心为代表的开发派

也同意接受了本次香港共识


然鹅并没有

香港共识会议后,比特币核心宣称

在会议上承诺各种改动的开发者

全都是没有Core源代码修改权限的程序员

有权利改动Core源代码的五个人

一个都没有出席,更没有签名


亚当贝克更绝

前脚刚签署香港共识

后脚就迫不及待跳出来打自己脸

强烈反对这一次的香港共识。

他表示,他在会议上签名仅代表个人

无法代表比特币核心同意香港共识


这下子社区炸开了锅

又一次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分裂之中

矿工派骂开发派是守旧的原教旨主义老头

而开发派则骂矿工派是充满铜臭味的商人


但即便是如此分裂混乱的社区气氛之下

仍然有人尝试化解纷争


2017年5月23日,行业顶级的加密货币投资公司

Digital Currency Group的创始人巴里·希尔伯特(Barry Silbert)

召集了22个国家的58个公司代表举行了纽约会议

为了召开这次会议,巴里和业内主要的公司、开发者代表展开了一对一的联系

在以斡旋人的角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之后,巴里初步了软化了各方的立场


本来亚当·贝克也答应了巴里5月份去纽约免谈

但是,临到会议召开之时,亚当·贝克

又搞了个大新闻

不过这回不是他本意搞事

他在临出发前

被Blockstream内部的另外一位重要合伙人硬拦了下来

无奈之下,他临时宣布不参加会议

作为替代,派出了级别较低的缪永权参加会谈


你没看错,香港会议的发起人,缪永权这回变成了被邀请人

而且这次他更换了身份

他在2017年4月加入了Blockstream,担任CSO

所以这次是代表Blockstream参会


但是,又一个但是

在会场门口他被巴里·希尔伯特拦住了

巴里拒绝让缪永权入场

理由是平时缪永权在推特上和不少人发生过争吵

巴里担心缪永权的到来会让大家都不愉快


连主持香港共识会议的缪永权

都不能参加纽约会议

可以见得这次纽约会议的前景不容乐观


虽然在巴里的组织下

纽约会议基本延续了香港共识

2017年8月部署隔离见证,2017年11月将区块扩容至2M

并且到场并签署共识的公司数量、代表国家数、代表的生态业务数量

也远超过香港会议

但因为巴里一开始就把Blockstream以及比特币核心开发的反对派代表

排除出了会议

纽约会议达成的“纽约共识”注定不会得到小区块派的认同


果不其然,纽约共识遭到比特币核心开发阵营的强烈反对

被戏称为“矿工的共识”的纽约共识也因此流产告终


经此一役

有意化解双方矛盾的中间派们都彻底失去了耐心

不再有人尝试组织会议协商共识

有的人选择退出纽约共识

更多的人选择中立,静观事态发展


开发派在那之后发起了UASF(用户激活软分叉)运动

说是软,其实硬的很

在不经过任何投票和讨论的情况下

开发派规定2017年8月1日之后

所有支持开发派阵容的节点

必须升级软件支持隔离见证

否则将被主链彻底抛弃,丢币丢算力


开发派的这一行为刺激到了矿工派

紧接着,由吴忌寒牵头,比特大陆投资的微比特矿池团队

推出了针锋相对的UAHF(用户激活硬分叉)方案

该方案一步到位,把区块上限直接拉到8M

并且不兼容隔离见证

选择该方案的节点

也必须在2017年8月1日完成所有操作


若矿工派的方案顺利执行

则将在比特币主链上分裂出全新的币链,产生一个全新的币种

吴忌寒为这个新币种取了个名字: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

名称缩写为BCC,后来改成了BCH

这个名字取自比特币白皮书的标题

表达了他们希望能达成比特币成为支付系统的这一“初心”


双方的方案都要求节点升级,且互相不兼容

也就是说,所有比特币世界的“公民”们

这次不得不做出选择了

没有中间路线

必须二选一决定谁才是真正的比特币

至此,比特币分裂,已无法避免


关于比特币分叉的详细科普

可以查阅我过去的雪球文章《比特币真的“稀缺”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到了即将硬分叉的这天

由于比特币现金硬分叉规则要求

第一个分叉区块大小必须大于1MB

微比特矿池的创始人CEO杨海坡

提前准备了很多交易,用来塞满第一个区块。

他写了一句话

“Welcome to the world, Shuya Yang!”

准备放入到BCH的第一个区块中

以此迎接BCH以及他即将降生的女儿


北京时间2017年8月1日晚上8点

分叉正式开始

大量算力涌入,想要挖出新生的BCH币

但奇怪的是,第一个区块一直没有被挖出来

杨海坡很焦急,以为是系统哪里出了bug

但反复的进行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仿佛是要故意给所有人开个“好事多磨”的玩笑

直到凌晨2点,第一个区块才终于现身

而第一个挖出它的矿池,正是微比特矿池

至此,新生的比特币现金,才宣告诞生


分叉完成后

吴忌寒曾两次发起进攻

一方面抛售bitcoin(BTC),打压其价格

另一方面不断拉升BCH价格,吸引更多人进来交易和挖矿

BTC算力被分走,导致其网络更加拥堵

引起更多人反感而转投BCH,于是进一步推高BCH价格,如此反复

由此BCH价格从200多美元,一度飙升到898美元

分走将近一半的BTC算力,BCH算力甚至一度两倍于BTC

然而,BTC毕竟占据了比特币的正统

仍是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数字货币的代名词和领军者

拥有10年的用户累积与行业生态

相比之下,认可BCH的人还是太少,实力太弱


于是BCH在坚持了数月的高价高算力之后还是崩了下来

至今未能再超越BTC


BTC一方也未能组织起什么反击

一方面是因为开发派事实上不掌握太多算力资源

也没有源源不断的筹码拉盘砸盘

另一方面许多站在开发派这边的比特币生态参与者

没有什么动机要去杀死新生的BCH

更不要提最广泛的中立派

他们只想安静和平的赚钱


至此,轰轰烈烈的分叉大战

意想不到地以平静局面结束了

BTC的价格和算力没有因此崩盘

BCH也活了下来,并且活的不错


我们回望整个事件过程

必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看上去并不是很艰难很复杂的技术升级

为什么大区块派和小区块派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说什么也不肯给对方让步,甚至不惜绝交分家?


在我看来,我并不反对恰饭赚钱

出于各自利益而争执也再正常不过

但是,平心而论,相比于对手

比特币核心开发派的吃相有点难看


开发派反对扩容,真的是出于无私正义吗?


我找遍了全网,找出的所有反对扩容的理由

总结起来无非之前提到的两点


一是担心全网硬分叉升级会出叉子

二是担心扩容会倒逼大量小容量节点退出比特币网络

使比特币陷入中心化危险



关于硬分叉升级

我姑且发出一个灵魂拷问

谁能确定一开始写下的代码,就一定是对的?

这个代码一定能考虑到后来情况的千变万化吗?

我们普通人开发,编写代码,

总免不了后来要修改bug

或者为了扩展新功能而去改动代码


某巨硬公司的操作系统这么多人用

也拦不住它勤劳地发布一个又一个补丁


比特币之后的许多数字货币比如莱特币、门罗币

搞起硬分叉升级也是如同吃饭一样越搞越香

也没见硬分叉出什么幺蛾子


顶多就是对我们这些一线开发人员的头发不太友好

要跟进升级节点和系统,以免自己家的矿池钱包不能使用

如果不打算神化中本聪

那么,拿全系统升级风险来阻止硬分叉升级

实在不是一个好借口

如果随着时间和形势推移

比特币系统暴露出了极大极危险的缺陷局限

必须改代码,全网一起升级

请问你改还是不改


关于中心化风险

我以前写过一篇公众号文章

大意是只要富可敌国,或者干脆就国家入场

买下全网51%的算力

那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分分钟玩不下去

这是PoW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固有问题

不能甩锅给矿池和扩容


只要有利益,一定会出现矿池这个业态

有了矿池,算力一定会集中

不扩容也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形成


同样,因为利益,矿工硬件也一定会升级

以应对扩容后对挖矿机器容量的要求

节点数量没那么容易锐减


早在香港共识中

双方诉求都已照顾到

既做扩容,也做隔离见证


但扩容在很大程度、很长时间内能直接缓解交易拥堵

使得众人对隔离见证以及随后闪电网络的需求减弱

比特币核心通过搭建外部网络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就会减少

所以,为了巩固外部交易网络的垄断地位,尽快最大化收入

他们必须坚决彻底地反对任何直接扩容的方案


这才是掩盖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的攸关利益


他们是如此想要最大化这两个功能的创收能力

以至于开发团队中居然有人提议

要反过来缩小比特币区块的大小到300K

这样就可以倒逼更多的人去使用侧链上的闪电网络


他们也根本不是什么中本聪代码的原教旨主义者

关于区块上限可能会限制比特币发展的问题


当初中本聪给出的回答也很简单:

“到时候我们提前把限制调大就可以了”

可现在他们违背了中本聪的意愿

连中本聪钦点的代码继承人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

也因为支持和领导扩容派

而被其他成员夺走了代码合并权,被踢出开发团队


那为什么他们那么想要短期内增加收入?

恰饭慢慢恰不香吗?

要讲清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情况


作为早期比特币的信仰者和比特币系统的参与者

他们本来是大量持有比特币的有产者


但门头沟(Mt.Gox)交易所的倒闭让他们损失惨重

而仅仅作为比特币代码的开发者维护者

不像矿池、交易所,他们很难在区块链世界里获得可观的收入

看着别人在牛市中手续费收入和币价双双大涨

换做你,你不眼红吗?

失去了恒产的他们,也失去了恒心

于是他们变得贪婪

更加倾向于利用手中的特权

意图短期内抢分本属于矿工的收益


我们不得不承认

比特币还没等到51%算力到来的那天

就已经面对代码开发权被垄断和滥用的危险


但区块链技术还没有彻底失败

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仍在继续

或许所有的数字货币都将失败

但是在一次次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面前

在越发严峻的贫富差距、科技停滞和资源枯竭的问题挑战面前

在未知而又凶险的浩瀚星宇和遥远未来面前

全人类必须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