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真的“稀缺”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大家好,感谢点击阅读。今天我会在本文章中和大家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比特币真的如它的宣传者所说,是稀缺的有价值的投资物吗?

本文中,我会以一个区块链技术从业人员的角度,来告诉你比特币的稀缺为什么是个“陷阱”。

而且和外面那些外行公众号写手不同的是,我不会动不动就拿什么“没有政府信用背书”“没有实物承载”的外行低级黑说辞来敷衍你。

我希望你得到的是最深度、最科学充分的放弃all in 比特币的理由,如果你看空比特币的理由过于弱智浅白,过于容易被证伪,那么你就很容易被虚幻的牛市冲昏头脑,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

那么我们开始吧。

首先我们来看下,比特币稀缺属性的底层依据:总量有限、供应有限是怎么实现的?

代码开源:保证机制本身的稳定不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代码开源。说白了,就是把代码上传到网上平台,比如Github,让所有人都可以查看、复制甚至编辑,且代码的每一处编辑变动、编辑者和编辑时间,都会实时展示在平台上供人查阅。

比特币的代码就是开源的,除了只有少部分成员拥有修改上传代码的权限以外,全世界所有人都有查看、复制比特币代码的权利,包括查阅历史以来所有比特币代码的改动记录。

这里是比特币源码的托管地址大家可以围观一下,网页链接

为什么我要说开源的事?试想,任何一个想要篡改代码的人,他要上传改动,首先要经过代码维护者们的审阅批准,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就算有编辑权限的程序员们都同意修改了,可外部的其他看得懂代码的人可是能看到改动的,如果你改动比特币的发放供应机制,立马就能看出来,立马就能闹翻天了,矿工们会拒绝更新和运行代码,甚至会导致分家,别人打着正统旗帜出去另立门户,你反而成了异端——毕竟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拿出,被你修改之前的正统的比特币代码,然后拿去重建比特币。

讲到这里,你就可以知道某些不懂装懂的自媒体、评论者宣称“只要随便修改下代码就能增发比特币”的言论是多么的沙雕。

于是乎,因为代码的不可轻易篡改,比特币2100万总量就确定了下来,代码里说一共就这么多,那就真的就这么多。

总量确定了,但怎么保证每个时间段里,发放的比特币数量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前十分钟发了12.5比特币,后十分钟突然就发了62.5、甚至更多的比特币?

“做题”速度即发行速度

一方面,比特币代码保证在一段较长时间范围内,每个区块被挖出时,所生造出来的比特币数量固定,比如,一个区块造12.5个比特币。(当然这个12.5本身会变,每有210,000个区块被挖出,这个奖励会减半,从50到25到12.5再到6.25……下一次减半预计在2020年到来)

另一方面,代码中设计了一种机制,使得区块与区块之间的诞生时间间隔,稳定在十分钟左右。

一个什么样的机制?

据比特币白皮书《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介绍,比特币挖矿过程采用了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of-Work,简称POW。

这又是什么鬼?我们需要先了解随机散列过程(又叫哈希过程)。

我知道你百度了,看不懂没事,我告诉你这个随机散列在挖矿过程中是用来干嘛的。

注意以下两行话:

“大家好!”

“大家好!”

你们可以留意下,第一行比第二行多了个空格,其他没什么不同对吧?

但第一行话,经过sha256哈希过程计算后,输出的一串字是:

07c44dfbc3c437ec684ba50aead7820db2f26f9286997fc99090d13fb84612f4

第二行话,经过同样的算法后,输出是:

1852bce66f14e5abf020a90eae84a905e91b04e19355fcdc09c8bfd098c1c3c6

看,明明是看上去句式含义完全没啥区别的两行字,仅仅因为多了个空格,却造成了完全不同的输出。光看这两个输出串,你根本想象不出原话是多么的相似!

大伙儿可以自行去如下网址测试一下。记住不要漏了双引号,还有就是点选sha256算法

网页链接

我们看图。所谓POW工作量证明,就是要找出一个随机数,使得整个区块的数据加上这个随机数进行哈希计算后,得出符合要求的一串数字。什么要求?得出的串前面一定要有至少几个0,比如我要求有5个零,那么

00000eb61a19645af22129fb1cd339690c2a37b35ff87d7d6a9cd13134028598

符合要求,而

1852bce66f14e5abf020a90eae84a905e91b04e19355fcdc09c8bfd098c1c3c6

不符合。

区块数据是固定的,所以数据和随机数一起哈希的结果若不符合要求,那就只能改变随机数,再来一次哈希,得出结果不满足,就再改再哈希一次……直到满足条件出块或者别人抢先出块为止。

得出正确随机数的这个过程没有捷径,没有公式,不能优化,只能暴力运算,不断尝试,CPU不得不苦哈哈地不停地猜,不停的试。虽然偶有撞大运的情况发生,但在数学概率上,就是要平均尝试x次后,才能得出结果,而尝试x次差不多就用掉了CPU y分钟的时间去运算,此时出块的速度就是y分钟一块。

能不能捏造一个0开头的哈希交差?

不行!出的块是全网节点验证,如果你造假,出块会被拒绝,你会被拉黑。

那我能不能不和别人竞争,当前他们在抢出第10001号的区块,我提前计算好哈希,用于第10002号区块的出块?

不行!看上图。待哈希的区块数据里,包含“之前随机散列”,也就是上一个区块的哈希结果。因为你的哈希计算必须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所以在上一个区块出现之前,你永远无法抢跑。

这好比高中做包含多个小问的数学大题,如果解答第二小问,需要用到第一小问的答案,那就必须老老实实地从第一问开始做起,不能跳题。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计算这个“数学题”,不得不耗费掉y分钟。随着机器运算速度的提升,耗费的y分钟可能会减少几秒,几分钟,导致出块加快,但这也会被预设的机制检测到,这时候题目就要求更多的0开头,难度加大,以使得出块速度重新回到y分钟一个块。当出块变慢时则反向调整,题目要求里0打头变少,难度变小,最终使出块加快。

比特币就是这样使得出块速度稳定在10分钟一个。出块速度稳定了,出块奖励的发放量即发行增量就稳定了,加上约4年一次的减半,比特币实现了有限的币供应。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中本聪编写的比特币代码,可以保证比特币最终被挖出的全部总量是有限的,且能在多年内保持平稳克制的有限发行量,并且开源和去中心化保证了这份代码不会被篡改,这个运行机制不会被破坏。

那既然在运行机制层面,我们证明了比特币确实总量有限供应有限,它的“稀缺”的底层依据是靠谱合理的,而且资产安全在可见的未来是可以保证的,那么比特币就是稀缺有价值、可保值增值的标的吗?

数量有限=稀缺?

这个世界,难道缺少供应有限、数量稀缺的东西吗?

黄金、白银、死去画家音乐家作家的绝笔作、比尔盖茨的头发丝、某年某月的天外陨石、直布罗陀海峡边的一块和周围石头形状不太一样的石头。

连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都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是独特的,哪怕它有很多同根同源的“孪生兄弟”。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找出任何理由,强行说服人们,某两个工业制品的外观完全相同的杯子是不一样的,右边的杯子卖出高价是因为它被名人碰过/出产那天发生了世界大事/诞生时天有异象…………

说到底,稀缺不但可以是物理上的,更可以是人为脑补的。只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客观属性上有些微的不同就大加渲染,没有客观属性的区别,创造属性也要上。“稀缺”不过是人脑中的一个概念,是可以被暗示、怂恿、逼迫、诱骗出来的,这就好比电视购物的限时下单优惠一样,错过这村就没这个店了,虽是话术,却屡屡有效,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人脑的缺陷,来制造行为冲动以图利。

既然稀缺的东西这么多,有这么多选择,为什么非要选比特币?

我们注意到,稀缺概念的营造其实依赖于营销运营,换言之就是得有人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去吹这个东西多么多么稀有,给这个东西编许多动人的故事,让这个东西疯狂蹭热点,傍名人……大力宣传造势,才能把该商品的稀缺概念牢牢打入消费者/投资者脑海中,这才算成功。

制造稀缺概念的最经典案例就是钻石营销了,具体的大家自己去查吧,这里再写就太长了,简单说就是,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钻石矿山的突然发现、碎钻的发现、人工钻的横空出世,假如不做营销,以“稀缺”做卖点的婚戒销售早就被这一次次的钻石大供给 给灭了——世间缺的不是稀缺属性,而是围绕稀缺属性展开的一系列持续的稀缺概念营销,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被灭了。

可是我们看比特币,恰恰是因为去中心化,无人背书,无人做主,反而形成了便车效应——人人都想搭便车,坐享比特币升值的好处,却没有人愿意吃力地宣传营销,扩大价值共识,为比特币生态做贡献。

比特币十年了,至今无法以一个像样的身份进入主流媒体视线,更不要提在大众中的形象宣传:在很多人眼中比特币依旧是传销、黑产、庞氏骗局等等一切邪恶东西的化身,即便其中多数的污蔑指责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长期无人做主进行营销维护,比特币的稀缺价值概念只会走下坡路,形象只会变得越来越差。

更糟的是,比特币世界玩出了硬分叉这一自毁长城的骚操作——

代码也阻止不了“宫斗”和增发“糖果”

什么叫硬分叉?打个比方,假如早期QQ开发团队发生了分歧,分家出来的一波人拿着QQ源代码出去开发了PP软件,在外界看来这两个软件在界面功能上完全没区别,但是这两个软件的信息数据是不共通的,两方用户不能互相聊天,QQ的用户账户也不会出现在PP上,反之亦然。

说到硬分叉,必须提一下普通分叉、软分叉。

因为每时每刻,都有很多矿工同时竞争出块,同时算题,而矿工们分布在世界各个网络中,广播并不能瞬间传达到每一个人,意味着出块的消息不能迅速地通知到每一个人,让所有人第一时间都停下计算。于是,命运的安排下,同一时刻有a、b两个矿工都算出了正解,都各自挖出了一个合法区块,且因为双方没有立即知道对方挖出块了,于是两人都选择广播自己出块的消息,并各自被邻近的矿工所接纳认定,两个区块都是前一个区块的合法后继——分叉发生了。

分叉会继续存在,网络中的其他矿工就要做出选择了,到底在谁的区块后面继续挖?这时候,首先要看哪条链比较长,行话是看谁的区块高度高。但这时候其实两个区块的高度是相等的。这个时候,就让矿工自己随便选了,而因为网络远近的问题,a、b矿工挖到区块的消息到达肯定有先后,矿工一般就选消息先到的那个区块后面继续挖,时间宝贵嘛。

不管是随机选还是先来后到,总之在这分叉后,一定有一条链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更多一些的矿工的算力,于是比另一个链率先多挖出了一个块,拥有了更高的高度。好了,后来矿工发现两条链的高度分出高下了,根据算法,必须选择更高的那条链继续工作,这时候力量就一边倒了,所有矿工都转而在更高的链后面继续出块,高度落后的链被彻底抛弃,分叉结束,整个系统回到单链的状态。

以上便是普通的自然分叉了。

而软分叉则类似于QQ版本更新,不管更不更新客户端,用户都可以用,只是老版本无法用新版本的一些功能罢了。如图,新版代码挖出的区块和旧版区块,可以互相兼容,在同一条单链上共存。

硬分叉和软分叉、普通的自然分叉有什么区别呢?软分叉,至始至终就不会出现两条链。自然分叉,是命运安排的误会,这种分叉会短暂的生成两条分支链,全网的矿工会努力通过高度算法协调共识,消除掉其中一个分支链,最终保证全网只维护一个主链。

但所谓硬分叉就是两拨人,刻意要维持分叉,刻意要拉出两条链,从某个区块之后不以最高高度原则选择,而是开始人为挖出两个不同的块,两方阵营只在产出的两个同高度的区块中选择一个,在其后面以不同的协议延续链条,各自维护延伸出来的两条链,不分主次,且再也不会回到只有一条链的状态中去。

硬分叉,就是再造了一个比特币!2017年8月1日,比特币BTC分叉为比特币BTC和比特币现金BCH。然后支持这两种比特币的信仰者、维护者们,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只维护、宣传营销自己支持的“比特币”。

随后,比特币现金BCH又分叉了,变成了BCH和BSV,又是两波老死不相往来的人和系统生态……

这意味着原本薄弱的比特币外宣营销力量,进一步被分化削弱!信仰者们的革命理想都还没成功,本应团结拓展一致对外,结果却成天想着撕逼分家窝里斗……

这还不算完,硬分叉本质上是变相的增发——分叉会产生糖果币,什么叫糖果币?

假设2017年8月1日0点分叉前夕,全网比特币玩家,共持有1000万枚比特币BTC,那么在8月1日0点分叉后,全网这些个比特币玩家,都将额外获得1000万枚比特币现金BCH!这人手一份多出来的BCH,就是candy,像送上门的礼盒糖果一样,所以叫糖果币。

本来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将分叉前的BTC的资产历史全部忽略掉,以分叉后第一个区块作为创世区块,所有人从零开始挖掘和交易BCH。可是作为一个新生的币种,你忙着拉拢支持者都来不及,原BTC信仰者你能多撬一个是一个,你怎么能让人从零开始?而既然要发,那就不能搞歧视了,所有原BTC持有者,都发与持有量相同的BCH吧!

再加上更改锚定创世区块要修改不少代码,工作量大(比特币分叉其实只需复制开源代码,做很小的修改),于是全员增发BCH糖果币就成了顺水推舟的事。

所谓比特币正统本尊是没有发生增发,但是它多出了两个在代码层面一模一样的孪生币种,给先入场的玩家派发了大量的糖果币,其本质依旧是,稀释了后入场玩家的“股份”:后入场的玩家只能三选一,同一时间同一算力挖只能挖出一种币,交易也是如此,哪有从前的BTC持有者一下子拥有等量的BCH、BSV厉害?

总结一下,比特币要维持住其“稀缺”的概念设定,可以说会越来越困难,不仅力量分散薄弱,而且还时不时内斗导致力量的进一步分散削弱,而分叉造成的实质性增发则几乎是在代码系统之外砸了比特币的“总量有限”的招牌。综上所述,我不太看好比特币的未来,至少它天生没法依靠“稀缺”概念来实现增值了。

@今日话题 @707的牛

$嘉楠科技(CAN)$ $比特币人民币(BTCNCNY)$

全部讨论

2019-12-07 20:41

数字货币,只要有代码就能创造一种,比如,莱特币等。所以根本就没有稀缺,分叉。比特币只是数字货币的一种,没啥特别或者稀缺的

2019-12-07 20:29

比特币就是一个骗局。

2019-12-07 18:39

分叉导致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