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机器人(自用)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9

一、供给周期与资本开支

微创机器人

23年现金流持续为负,但是数值开始收敛,资本性支出减少65%(支付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款項),支出折旧比0.58倍,现金储备同比减少32%(持續的研發活動以及市場推廣活動增加所致),固定资产减少25%,存货减少8%(公司认为大部分存貨乃適合銷售的移動商品。我們亦定期監控滯銷及過時商品的存貨水平),销售费用率226%(因商業化推廣和營銷團隊於2022年底已基本搭建完成導致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核心╱旗艦產品上市推廣投入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541%(公司更聚焦於臨近商業化階段的產品管線研發,以及研發效率的提升),营收增长384%(因公司核心產品圖邁多科室應用獲批上市後市場強勁表現以及骨科機器人在海外市場的成功推广)。综上,现阶段处于商业化初期,公司开始减少资本开支,缩减研发投入,重点投向已经开始商业化的产品,近期开始低位增发股份,一切看向营收,生存下来最重要。於2023年12月31日,微创机器人資產負債比率為65%,而於2022年12月31日為27%。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23年现金流同比增长21%资本性支出增长99%支出折旧比2.3倍,现金储备增长73%,固定资产增长49%、存货同比增长36%,研发费用率14%,销售费用率27.5%,营收持续增长14%。综上,营收、现金流持续增长,股价创出新高,23年加大资本开支,维持龙头优势,先发优势明显,市场竞争格局稳定,费用支出也可控,持续优秀。

天智航

23年现金流继续为负,同比锐减94%,资本性支出增加270%,支出折旧比5.9倍,现金储备增加47%(报告期内,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账,货币资金较上期期末有较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增加105%(报告期末公司购置的研发及办公用楼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入固定资产),存货减少40%,研发费用率66.6%,销售费用率65%(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销售渠道建设及市场投入,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导致销售费用有所增长),营收增长34%(报告期内,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及配套产品、为医疗机构提供“购买技术服务”等方面持续开拓市场、加强客户资源积累、持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收入实现持续、多元化增长)。综上,唯一亮点营收开始有所增长,但是财务状况已经极度糟糕,甚至现金流亏损还扩大!

2017—2023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融资

随着多家初创公司涌现,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商业化潜力显现,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国手术机器人赛道分别完成了27起、30起、29起、26起融资事件,2023年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数量位列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第一名,我国手术机器人赛道关注度高。

机器人辅助手术作为第三代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医疗器械领域一大发展趋势,除了 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的直觉外科外,近十年来海外医疗器械平台型龙头强生史赛克美敦力以及西门子医疗也均通过并购方式切入到了手术机器人赛道。雅培虽然没有并购手术机器人标的,但也与手术机器人公司Stereotaxis开展了全球合作,将雅培的EnSite X EP心脏标测系统与 Stereotaxis的机器人磁导航系统进行了集成。

毫无疑问,达芬奇作为行业巨头将继续引领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目前达芬奇已经保持了良好的现金流,飞轮已经转动,至少在可预见的10年内,很难有企业能望其项背,而且也开始本土商业化,最难得的是目前行业还没出现所谓的天花板,只是刚刚起步而已,未来还有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象空间巨大,但是行业门槛极高,跨多门学科、重资金、研发时间长,专利壁垒多、取证不确定,注定将淘汰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有有数的几个巨头才能生存。23年上半年虽然融资很多,看上去未来很多竞争对手,但实际上最后能跑出来的寥寥无几,上市是刚刚起步,现阶段还处于资本涌入阶段。行业处于供给第一周期,需要的是增加产能,降低成本,更多的优秀产品,共同扩展行业空间。

二、延长均值回归,维持利润增长或高位可持续性

微创机器人


达芬奇


天智航


生产流程

产业链:上游进口垄断短期内预计持续,中游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推进,下游二级医院采购量正快速增长

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商,中游为机器人设计及生产厂家,下游为以医院为主的共生产业链。手术机器人设备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系统(眼)、机械运动系统(手)、控制系统(脑),涉及多学科交叉,因此具有很长而复杂的生产链条,系统化集成的能力是关键

上游:控制器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产,但伺服系统和精密减速器由于国产起步较晚,在精密度、小型化及稳定性上仍有差距,短期内预计海外品牌仍然会占据主导。

中游:多家初创公司涌现,国产手术机器人供给逐渐丰富,性价比优势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推进。

下游:当前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三甲医院中,但二级医院手术机器人采购规模正在快速增长。

第一代Da Vinci系统机器人于1996年推出。到现在已发展到第四代,包括Da Vinci Xi、X、SP等系列产品。其中Da Vinci Xi是旗舰版,Da Vinci X价格更亲民,Da Vinci SP是全球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纯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公司主要是集成商,市占率高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议价权,产品是迭代式发展,适合深耕细作,很难有底层颠覆,先发优势巨大。

市场结构

自 2015 年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拓展。十四五以来,多部门更是频繁发文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和发展。手术机器人作为专用性强、 技术难度大的高端医疗设备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国产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具体看,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降低手术机器人的配置门槛,以及拓展临床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配置证政策和医保收费制度

1)配置证管制放松有望提高腔镜手术机器人渗透率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最早于 2005 年开始实施,规定了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许可制度。 随着产品成熟度和临床普及率的提升,国家逐步简政放权、促进大型医用设备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对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应用规范的设备,积极推动由甲类改为 乙类或由乙类调出目录。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在 2018 年从甲类调为乙类设备之后,配置证规划数量持续增加,在 2018-2020 年以及十四五的规划中,分别新增 225 台和 559 台。配置证管制趋于放松,有助于推动手术机器人装机量持续增长。

2023年6月,中国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公布了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十四五”计划在售配额。根据十四五配额,政府将允许在中国销售559台新的手术机器人,其中可能包括达芬奇手术系统以及其他公司的手术系统。(未来几年是关键时期,近期开始商业化的企业,必须抓住这波机会,不然直接会被甩出第一梯度,现阶段拿证商业化销售最重要,跑马圈地,正当其时。)

2)国家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收费和医保政策助推手术机器人应用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手术机器人收费进行自主定价,尚未形成统一收费,因此纳入医保报销的地区更少,只有在布局较早的上海、北京地区于 2021 年将部分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

近几年推出的收费和医保政策逐步规范了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和医疗服务收费行为,鼓励创新通用技术的临床应用;各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商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望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收费体系逐步规范、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术机器人使用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

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呈“一超多强”格局,国产品牌崭露头角。直观复星(达芬 奇腔将手术机器人系列)独占龙头,占 2023 年国内手术机器人中标金额72.7%

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要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合计占据 80% 市场规模,由于腔镜机器人商业化较为成熟,目前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类型手术机器 人。预计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增速有望超过腔镜手术机器人。

但直到2021年前,国内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一直被达芬奇Si及达芬奇Xi手术系统独占。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国内进口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要2000万元,单次手术耗材近3万元,远高于达芬奇的全球均价。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推动了国产品牌快速崛起。

“达芬奇”早期入院情况不理想,多年推广后入院仍然很困难,因此直觉外科调整了“达芬奇”的入院策略,由多科室切入改为瞄准泌尿外科进行医院端的集中切入,泌尿外科癌症手术具有紧迫性高、支付意愿强、开 展难度大的特点,而“达芬奇”可以有效辅助医生进行高难度前列腺手术,临床优越性使之顺利切入了泌尿外科市场。随着“达芬奇”在泌 尿外科的手术案例越来越多,熟悉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也日益增多,“达芬奇”拓展手术适应症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逐渐以泌尿外科为 突破口拓展到妇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其他科室,稳步推动扩面。

直觉外科业务重心逐渐由设备转入耗材和服务。以直觉外科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企业主要的业务主要可分为三类——设备、服务、耗材。在“达芬奇”早期产品引入阶段,设备收入占比直觉外科收入的绝大部分。但随着“达芬奇”装机数量越来越多,手术量随之上升,耗材收入逐渐成为直觉外科的营收主力。此外,直觉外科的服务收入也与“达芬奇”的装机数量挂钩,一般在设备销售初期企业就会就与客户签订维修及培训服务协议,随着装机逐步推进,服务业务也逐渐开始为直觉外科贡献稳定的收入。2023年,直觉外科的设备收入占比仅24%,耗材和服务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60%、16%,耗材业务以及服务业务相较设备业务通常具有更高的利润率,以耗材和服务为主的优质商业模式使得直觉外科毛利率自进入商业化中后期以来始终维持在65%以上,因此,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耗材和服务手术机器人企业不可或缺的商业模式。目前,天智航等国产企业的耗材和服务收入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但已呈现出上升趋势,预计驱动相关国产企业利润率进一步上行,贡献业绩增量。

竞争格局

微创机器人

从产品线布局看,国内厂家中微创机器人品类最齐全,涵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等五大领域,其次为思哲睿(腔镜、骨科和自然腔道)和威高(腔镜和骨科),精锋主要聚焦于腔镜领域,天智航和键嘉专注于骨科领域。由于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专利数能够一定程度体现公司的研发实力。目前拥有专利数最多的公司为微创 外科(948 个),其次为威高集团(800 个)和精锋医疗(500 多个)。

天智航

公司的发展经历“研发-产业化探索-产业化起步”阶段,2010 年公司成功推出第一代医疗机器人,并获 NMPA 批准,标志公司实现初步的技术积累。2012-2014年间,公司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逐步积累在市场拓展方面的经验,且通过学术推广, 不断扩大公司影响力。2016年以来,公司进入产业化起步阶段。第三代产品成功上市销售后获得良好的市场推广效果,公司确定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核心业务的发展 战略,并通过扩招销售人员等加快全国销售布局。

思哲睿

公司成立于 2013 年,由哈工大机械工程专业杜志江教授创立,多位管理高层均为哈工大教授,是国内率先开展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及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其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于 2023 年 2 月实现首台商业化装机,且为首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到100 台(临床试验手术)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手术机器人高昂的价格限制其在临床上推广普及。以微创机器人为例,其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中标价格为 1400-2600 万元。而公司首台 SR1000 中标价格仅为538 万元,出厂价一般在350- 900 万之间,具备性价比优势。

键嘉医疗

键嘉医疗成立于 2018 年,创始团队深耕手术机器人领域,凭借出色的医工结合 以及极强的执行能力,带领公司迅速成为国内领先的硬组织手术机器人平台型企业, 目前已经在科创板提交招股书。公司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为国产首个获 NMPA 批准的产品,且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也于 2023 年获批,多产品协同使得公司有望抢先占领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先机,成为市场先行者。

公司产品线涵盖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和全骨科手术机器人,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获批,髋膝兼容手术机器人和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已提交注册申请,新品推出将 为公司营收提供增长引擎。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

精锋医疗

公司成立于 2017 年,专注微创手术机器人及器械,提供外科手术的创新解决方案,为国内首家已完成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关键临床试验的公司。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于2022年12月获得NMPA审批,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均获NMPA 创新器械的快速审评资格。

放眼全球,获批全科室适应症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寥寥无几,只有三家。 美国Intuitive(纳斯达克:ISRG)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da Vinci 英国CMR Surgical的Versius 美国Asensus Surgical(纽交所:ASXC,原TransEnterix)的Senhance (至于美敦力的Hugo,还差一个胸外科适应症。)

从这个意义上说,精锋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进展已进入世界前列。 不同于其他专科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机器人是通用型手术机器人,其手术量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和胸外科四个科室(其中泌尿外科约占一半,其余科室占一半),覆盖了人体的胸腔、腹腔和盆腔。当下多款已获批的国产机器人,仅有泌尿外科的适应症,相当于只占据了半壁江山。

2023年8月22日,官网再次公示,精锋®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继全科适应症获批后,再次产品升级,实现荧光显影、多模态画中画、双控制台等国产机器人首次获批的新功能。时隔仅半年多,精锋MP1000 Plus系列就成功拓展至全科室适应症。

精锋MP1000 Plus系列配备了完全自研的荧光显影成像系统,是达芬奇之外唯一实现自研的,也是国产机器人公司中第一个拿到此类注册证的。荧光显影成像系统可以让在传统白光下难以看见的信息显露在医生眼前,帮助医生识别血管、淋巴、肿瘤等组织,这种深层组织的“可视化”让医生具备了“透视眼”,在做血管游离和肿瘤切除时更加游刃有余,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与荧光显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多模态画中画功能,同样也是国产机器人获批产品中首次包含此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画中画”是指“一屏多画”,即医生在3D观察窗视野中获得多路医学影像信息,并非简单通过外接屏来实现)。

精锋MP1000 Plus系列的双控制台功能,非常适合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进行手术带教。督导模式下,一名医生可操控虚拟指针指示手术区域,引导另一医生进行操作;远程模式下,可实现远程手术远端和近端医生主控台的无缝切换。

术锐机器人

内窥镜手术系统(SR-ENS-600)进入创 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并于 2023 年 6 月获得 NMPA 注册证。依托“对偶连续 体机构”这一革新性设计,产品所搭载的高性能可形变手术臂动作灵动精准,综合性 能比肩国际顶尖的单孔手术机器人水平,并一举打破国外多年技术垄断。目前术锐已 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交知识产权申请 500 余项,拥有中国专利 147 项、海外专利 40 项。

达芬奇

在2018年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乙类管理目录后,达芬奇装机放量加速,截止2022年年底中国装机318台,今年以来中国区新增装机数十台,目前达芬奇在中国装机已超330台,受益超40万名中国患者。而最近4年一共销售了243台,占全部国内总量的74%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年在国内完成了10万例手术,可见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开始大规模商业化。随着近几年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陆续入场,直观复星也开始加强本地化布局。

定价能力

“剃须刀”商业模式:耗材和服务贡献长期收入来源

发展初期:达芬奇手术系统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5 年系统营收占比达 54.8%,接近耗材营收的两倍。

发展后期:随着系统的装机量不断增加,耗材占比提升。耗材使用一定次数需要强制性更换,耗材收入显著增加。服务业务主要包含售后服务、维修、检测等费用, 同时也包含相关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术中多平台协同、术后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软件服务,耗材业务包括手术钳、外科吻合器等。 耗材占比提升为公司提供稳定收入来源。2013 年耗材收入首次超过设备,且耗材占比不断提升。2022 年系统、耗材和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27%、57%和 16%, 耗材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服务占比保持相对稳定,为15%-20%。(中国市场有个隐忧,后期一定会提到,高值耗材的集采[滴汗],但是并不影响现阶段的发展趋势,而且不是不可以共赢。)

三、行业成长情况与长期竞争格局

渗透率

随着直觉外科达芬奇为代表的产品逐步面世,外科手术进入3.0 时代,美国 68%的手术可以由机器人辅助完成,但其渗透率仍低于 4%。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2021 年全球机器人辅助手术仅占全球手术量的 3.1%,随着技术突破产品升级和认可度提升,全球机器人辅助手术比例有望于2030 年提升至14.6%。

受人口老龄化、政策支持及新兴技术发展等 因素推动,手术机器人需求不断提升。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从 2016 年的 35 亿美元增加至 2021 年的 104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 24.2%。预计 2030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 587 亿美元,2021-2030 年的 CAGR 为 21.3%,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美国、欧盟等地区手术机器人市场相对成熟,市场占比较高,达 76.5%,预计未来将保持平稳增长。中东、南美、非 洲等较为落后的地区市场增速预计将维持较低水平;亚太地区对手术机器人有高需 求,有望成为手术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区域。

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中国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8.54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41.93 亿元,年复合增速为 37.5%,增速快于全球市场的 24.2%。预计中国市场规模到 2030 年将达 709.52 亿元,2021-2023 年 的 CAGR 为 36.9%,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商业成熟度最高、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口小、操作精度高、灵活性强、重复性好以及不受疲劳和情绪等人体生理因素影响等优点。

手术机器人使用成本高,目前多集中于三甲医院。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成本包括设备购买、机械臂使用、器械使用和维修费用。以腹腔镜手术为例,传统腹腔镜手术的设备成本为 300~400 万元,每年设备维修费用约 10 万元。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设备成本接近 2000 万元,为传统手术的 6~7 倍,且每年的维修费用高达 150 万元, 高昂的费用使得其应用多集中于三甲医院。

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根据机械臂数量可将腔镜手术机器人分为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多个机械臂,手术通过多个孔口进行,手术视野广,在进行操作要求高且复杂手术时具有较大优势。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采用单一机械臂,专用于单孔腔镜手术,在高度聚焦的狭窄空间中进行手术更有优势,同时由于其仅为单个手术切 口,具有创伤小且恢复快等优点。

2021 年腔镜机器人中国的渗透率仅为 0.7%,远低于美国的 15.50%,预计 2030 年将提高至 3.4%。

除达芬奇 SP 手术系统属于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外,其余 3 款达芬奇系列(X、Xi、Si)均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截至 2022 年底海外已有 10 款产品获得多孔腔镜机器人获得上市批准。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创伤小、 疼痛小、费用低、美容效果突出的优点。由于技术难度较多孔腔镜更高,目前海外仅有两家企业产品获批,其他厂家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竞争格局良好。

据 Frost & Sullivan 预测,2023-2030 年,国内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将从 9 台增长至1892 台(CAGR 为 114.7%)。目前仅有直觉外科的达芬奇 SP 系统成功实现商业化,2023 年 Q1 装机量为 130 台。国内术锐单孔腔镜机器人于 2023 年 6 月 20 日获得 NMPA 创新产品认证,是中国首款、全球第二款在售的单孔手术机器 人,是全球首款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

骨科

近年来,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迅猛,主要厂商有天智航、键嘉、微创医疗等。 脊柱、关节等手术机器人领域已有多个国内厂家获批注册证。鉴于创伤手术的复杂性, 目前创伤手术机器人产品相对于脊柱和关节仍较少。

与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直觉外科长期处于绝对垄断领域不同,关节手术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多强角力的局势,国外布局关节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公司有史赛克、强 生、捷迈邦美、施乐辉美敦力等。国内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如天智航微创医疗、 威高集团、罗森博特、三坛医疗等。

我国脊柱/骨创伤机器人市场呈现“一家独大”局面,天智航占据 87.5%市场份额,美敦力和捷迈邦美市场占比分别为 8.05%和 2.87%。

经自然腔道机器人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指通过人体口腔、肛门、支气管、尿道等自然腔体进行的手术,主要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胃肠镜及尿道镜检查与治疗等。其不仅拥有微创手术的优点,同时还拥有使疤痕减至最轻、麻醉要求较低、减轻疼痛、恢复时间较短以及减低发生伤口相关并发症的机率等潜在优势。

我国市场暂无相关获批产品。目前国外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市场竞争者主要 有直觉外科的 Ion、强生的 Monarch、MedRobotics 的 Flex、Anovo。国内厂家也积 极布局该赛道,微创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而精锋医疗支 气管镜机器人仍在早期研发阶段。

经皮穿刺机器人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是指通过 MRI、超声、CT 等成像技术将目标解剖定位,引导反馈针头达到目标解剖结构,可用于引导各种需要穿刺的介入手术程序中的手术仪器放置。主要技术包括 3D 重建、空间登记及导航,通过多项智能化技术将目标病变、周围的解剖特征及针位可视化,从而提高手术精密度和准确性。

Frost & Sullivan 预测全球 经皮手术机器人市场有望从 2020 年的 3.80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12.04 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 26.0%。中国经皮手术机器人市场有望从 2020 年的 1.4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13.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57.0%。

国内市场参与者少。中国仅有四名主要市场参与者,为 Veran Medical Technologies,Perfint Healthcare、医达健康 EDDA 和精劢医疗,共有五款已批准 并上市的产品。全球主要产品包括 Biobot 的 Mona Lisa(与微创机器人合作)、NDR 的 ANT 系列(与微创机器人合作)、ISYS 的 XACT 等。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用于治疗心脏、脑部或外周血管系统中的血管或相关器官疾 病。传统的血管介入手术中,医生需要暴露于高剂量辐射环境中,而泛血管手术机器 人能够通过主从遥操作减少医生接触射线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其还具有三维 高清成像系统、减缓疲劳等优势。我国泛血管手术机器人仍处于起步阶段,其能够提升手术精度和减少医生接触射线辐射风险,未来市场潜力大。预计我国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将从 2022 年的 0.31 亿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12.27 亿元,年复合增速为 150.25%。

目前布局血管介入机器人的企业包括歌锐科技、 奥朋医疗、唯迈医疗、爱博医疗润迈德、睿心医疗、微创机器人等。有别于腔镜和 骨科领域“一极多元”的局面,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竞争格局未定,创新技术还 在不断涌现,临床优化和应用扩展还在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仅有万思医疗(2023 年 3 月)一家产品获批,市场仍旧是一片蓝海。

四、个股估值情况与内在价值

公司市值从 2000 年底的 3 亿美元增长至 2022 年底 929 亿美元,峰值超过 1200 亿美元,展现了优秀的投资回报率。由于公司产品技术壁垒高、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且收入利润持续增长,因此公司估值水平较高,PE 估值大部分时间在 40-80 倍之间, PS 估值大部分时间在 10-20 倍之间。

2005 年全球装机量仅为 394 台,此时公司开 始实现盈利。2005-2012 年间装机量年复合增速为 30.83%,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22 年装机量达 7544 台,2012-2022 年装机量年复合增速为 11.30%,增速有所放缓。

随装机量的不断增加,达芬奇全球手术量 从 2008 年的 13.6 万例增加至 2022 年的 187.5 万例,年复合增速为 20.61%。同时, 达芬奇在全球范围内受认可度逐步提升,年均单台手术量呈稳步提升趋势,从 2008 年的 122 例增长至 249 例。

一般而言,市研率是市场对企业研发效率的认可体现(15-17倍为最佳)。太低说明市场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太高;太高则认为企业市值被高估的可能性增大。

微创机器人按照一般医药器械市研率16倍合理,机器人大概估值90亿附近

五、管理层、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利益一致性

股权高度集中,灵魂人物何超,38岁,15年加入公司,30岁总经理,微创很舍得给钱给股权。未来20年都是他精力充沛的巅峰期。

何超博士于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合肥工业大学,获得机械和电子学士学位,并于2014年1月毕业于中国天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在天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何超博士于2011–12学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担任访问学者。

加入集团前,何超博士于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设计者和制造商)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系统工程及项目管理。

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何超博士担任上海微创(医疗器械制造商,为微创医疗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资深总监,主要负责手术机器人研发及项目管理。

中国两家头部手术机器人公司掌门原来是同门师兄弟
六、行业、公司潜在风险、收益比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为医疗机器人厂家奠定了良好的供应链基础。除此之外, 国内软件技术人才储备丰富、5G 网络建设世界领先,未来有望在更加智能化、远程治疗等领域有望超越国外水平。

另一方面,达芬奇专利到期给予国产厂家发展的机会。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系 统拥有相关专利 2000 多项,包括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前端手术器械、三维立体视 觉定位、人机交互等等,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所有技术保护点,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中心国家

达芬奇最早开始申请专利从 1992 年开始,第一批较大规模的专利申请在 1997- 1999 年,随着达芬奇最早一批申请的专利陆续到期,更多手术机器人企业迎来发展 机遇,国内厂家通过技术借鉴并不断创新,助推整个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

微创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2021年在港上市,募资总额16.82亿港元。上市时,微创机器人有9款产品,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了腔镜手术、骨科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泛血管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5大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不同类型的手术机器人需要合作的临床科室不同,多管线模式意味着需要足够的财力、人力支撑。(风险点很简单,现金流能否滚动平衡)

23年6月29日晚,微创机器人-B(02252.HK)公告称,将变更上市募资用途,将更多资金集中用于已商业化的腔镜和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缩减对其他多条产品线的投入。在原本的募资用途规划中,资金将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骨科手术机器人其他候选产品(包括经自然腔道、泛血管和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取得创新的机器人技术及产品以扩大产品组合、提升制造及供应链管理能力等6大板块。除了在几大板块之间做资金调整外,微创机器人还在骨科机器人产品体系内部进行了拆减,将资金进一步集中在已获批上市的关节置换机器人鸿鹄,大幅缩减了对脊柱手术机器人的投入。

微创机器人认为,此次调整主要为进一步聚焦商业化初期产品(图迈与鸿鹄)的迭代升级,为后续国内外规模化销售奠定基础,更符合企业当前的主要运营需求,有利于更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24年6月27日低位增发

七、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研发实力、品牌号召力、商业化能力,达芬奇第一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