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波动内在原因简析及未来油价预测(一)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回复:9喜欢:21

石油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政治乃至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纵观160多年来的世界石油工业史,虽然世易时移,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石油价格的巨大波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经历了3次大的波动轮回,让全世界都跟着坐了几次过山车。

分析总结国际石油形势的变化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历史,可以认为: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没有任何人或组织能长时间左右石油市场;价格是国际石油市场所有参与者的“指挥棒”;石油供需规律是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内战最根本原因。这些规律也预示着,未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仍将持续动荡,国际石油价格仍有可能发生几次大的波动,直到2050年前后真正告别化石能源时代、迎来新能源时代。

本文主要包括6个部分: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石油公司控制油价

二、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

三、20世纪80-90年代低油价时代

四、新世纪到2016年:油价新的轮回

五、2017年到2020年:见证历史

六、2021年以来油价现状及未来价格预测

由于篇幅较长,分3篇发出,本篇为第一篇,主要包括一、二、三部分。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石油公司控制油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但石油的大规模商业性开发是美国从19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自1859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市场是由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和后来的“七姊妹”为代表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控制的,这些跨国大石油公司控制了石油生产活动从上游勘探、开发到下游提炼、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这些大公司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瓜分庞大的国际石油市场。

由于当时世界石油生产活动基本上都掌握在这些大公司手中,通过《阿克纳卡里协议》和其后的一系列其他协议,“七姊妹”控制了每一个产油国的竞争,把国际石油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二、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

1960年成立欧佩克后,其成员国便一直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谈判和斗争,以求取得更大的石油权益。70年代,欧佩克成员国使用石油这一武器,通过减产禁运、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等方式,逐步掌握了原油定价权,并于1973年和1978年催生了两次石油危机,震撼了世界,也引导了人类能源使用方式的改变。

 

(一)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73.10.6-10.24),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使用石油这一武器,打击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导致了以减产禁运、外国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和大幅提高石油价格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从当年10月17日开始,欧佩克成员国中的阿拉伯产油国先后开始减产(减产不低于5%)并对美国进行禁运。减产导致产量逐步减少,到11月份产量达到最低点,与9月相比每天减少了大约430万桶。

与此同时,欧佩克拒绝了石油公司通过谈判决定油价的要求,确认油价必须由产油国政府按市场情况来决定,并单方面提高原油标价,与1973年1月相比,1974年1月的欧佩克原油标价大约上涨了340%。

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束,12月25日欧佩克宣布以增产10%代替减产5%的原计划,并于1974年3月解除对美禁运,至此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石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则下降了7%。

(二)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1980年)

就在世界各国逐渐适应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的高油价之时,1978年底,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动乱,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界领导全国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统治,并于1979年4月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1980年9月,伊朗和伊拉克又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东地区的这两场政治大动荡,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严重的冲击,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伊朗革命爆发后,由于石油工人大罢工,伊朗石油产量逐渐下降,由1978年9月的每天610万桶下降到12月底的每天50万桶,并完全停止了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市场每天供应减少约550万桶。虽然伊朗于1979年初恢复部分石油生产,且中东其他产油国加大了产量,但是国际石油供应量减少量至少在每天200万桶。

两伊战争主战场在阿拉伯河沿岸,而阿拉伯河沿岸是两伊的重要石油生产地,因此双方石油生产均受损严重。

在石油产量锐减的同时,世界石油消费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基于此,欧佩克1979年6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第54届会议,决定提高石油价格,最高可提高到每桶23美元。1979年下半年,随着两伊战争的开始和逐渐升级,国际油价又开始上涨,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也开始自行涨价,其他石油生产国也大幅提高石油价格,最终,1980年底,油价上涨达到最高点,约每桶40美元。随后,国际油价由大幅上涨转向平稳,第二次石油危机也随之结束。

三、20世纪80-90年代低油价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下跌,到1986年最终演变成一场价格战,油价出现暴跌。1986年的油价暴跌,打乱了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和第三次石油危机。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基本上维持在每桶20美元上下。

另外,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石油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货市场日益繁荣,期货交易不断完善,并且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一)1980年后的石油价格疲软

从1981年开始,国际油价峰回路转,由此前的不断上涨变为下跌和疲软。欧佩克各成员国轮番降价,到1983年上半年,油价已降至每桶30美元。国际石油市场上一场价格战似乎即将爆发。

1980年后的石油价格疲软,本质上是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造成油价猛涨,对世界石油消费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世界石油消费自1979年达到最高峰(年消费31.25亿吨)后,逐年下降,到1983年世界石油年消费量降为27.84亿吨。

另一方面,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是逐年增加的,由1980年日产22.8百万桶一路增加至1985年日产28.3百万桶。与之对应,欧佩克国家石油供给占西方世界石油供应比重也逐年下降,由1980年的54.7%一路降至1985年的37.6%。

一方面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世界石油供给在逐年增加,两方面结合导致了油价的下跌与疲软。

(二)1986年的石油价格暴跌

为了应对石油价格的下跌,欧佩克组织从1983年3月开始执行“减产保价”战略,即通过各成员国协调一致的减产行动,希望影响世界油价并改变油价不断下跌的趋势。

欧佩克执行“减产报价”的结果,使该组织石油产量不断下降,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占有率不断下降。油价下降,叠加产量下降,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收入不断减少,对本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困难。于是,欧佩克部分成员国没有遵守欧佩克协议规定的产量,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生产石油,油价也是随行就市,一轮价格战就此开启。

基于这样的现状,1985年12月的欧佩克第76届部长级会议作出重大决定,正式放弃了从1983年3月开始实行的“减产保价”战略,而改为“减价保产”。由此,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了大混乱。

该会议结束后,国际油价马上大幅下跌。进入1986年,国际油价下跌势头更猛: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只有每桶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首次跌停每桶20美元;7月23日,国际油价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8.5美元;7月30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跌至每桶6.8美元。到此,1986年的油价基本上跌到谷底了。

(三)第一次海湾战争与第三次石油危机

1987年至1990年8月,国际石油形势出现了稳定-混乱-稳定-混乱的4次大的反复。期间,欧佩克不断开会协调解决内部各种矛盾,以期将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上。但是,事与愿违,除了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油价短暂超过每桶21美元,其余大部分时间国际油价均在每桶15-18美元之间波动。

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而元气大伤,希望提高油价和自身产量以获得更多石油收入,但由于沙特、科威特等成员国的反对,欧佩克并没有达成提高油价和产量的协议。伊拉克指责科威特等国没有遵守欧佩克的产量限额,认为这种超定额生产石油是由美国策划的、由科威特执行的阴谋,同时再加上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边界问题,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部队入侵科威特,第一次海湾战争由此开始。最后,1991年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败伊拉克,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科威特被解放,海湾战争结束。

第一次海湾战争发生后,8月3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为每桶23.95美元,是1986年1月以后的最高水平。8月27日,国际油价已达到每桶31美元。国际上一些机构纷纷预测将发生第三次石油危机。

但是,8月29日,欧佩克会议决定同意各成员国增加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缺口。此后欧佩克石油产量不断增加,当年12月石油产量竟然比战前每天高出38万桶。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也由升转降。到战争结束时的1991年2月,国际油价已跌到每桶17.55美元,只比战前1990年7月油价每桶高1.87美元。这样国际油价又基本回到了战前的低水平,所谓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并未真正发生。

(四)20世纪90年代低油价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伊拉克石油禁运、苏联解体、油气工业重组以及几乎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欧佩克不断协调成员国的行为,并不断同非欧佩克产油国协调以求稳定国际石油价格,但其结果是国际油价长期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每桶20美元是90年代十余年间国际石油价格的普遍现象。

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持续到1998年底,对亚洲和国际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导致的石油消费下降,也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并一度跌到每桶9.8美元,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未完待续......)详情请移步原文链接

(注:本文参考了王能全先生的《石油的时代》及其自媒体“全说能源”部分内容,在此表示致敬和谢意。)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中国石油(SH601857)$ $西方石油(OXY)$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2-08-28 12:30

好文转发:石油价格波动内在原因简析及未来油价预测(一)

02-21 23:43

马克

2022-08-18 21:14

请教一下,未来全世界禁止燃油车,长期看石油价格不就大跌了吗

2022-08-17 23:09

谢谢分享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2022-08-11 12:27

期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