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费劲巴力挣的6万吨白银,已经够窝囊了;百年屈辱还给赔了个精光,究竟是怎么回事?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这个话题,
不得出结论,
主要是想引起思考。
远东贸易的一般方式是,用开往中国的商船转运欧洲或墨西哥出口的白银,在中国用白银交换黄金和商品,然后把这些东西再输入印度,用这种收入再购买运回欧洲的货物,回到欧洲货物再换成白银,这样周而复始。
表面上看好象没什么问题,正常的商业行为。
问题就藏在金银比价后面。
大家知道;
我国明、清货币采用银本位制,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
其实我国并不是白银主产区,美洲出产的白银才是市场的翘楚。
1545年、1548年秘鲁、墨西哥先后发现银矿,美洲白银开始流入市场,15世纪到18世纪
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到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天然中心。有人形象的称中国为“银窖”。
为什么原产地会生产这种货币供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使用?
要知道,生产、运输、保管、铸造和交换这种货币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物资以及金钱。
答案只有一个,生产白银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
白银的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由供给较大的地方流向供给较小的地方,在矿藏丰富的美洲白银价格较低,而在地球另一侧亚洲价格较高。
在我国,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
广州金银比价为1:5.5到1:7之间,
而西班牙比价是1:12.5到1:14之间,
中国的金银比价是西班牙的2倍.
西班牙人佩德罗1609年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二者之间的套汇有75%-80%的利润.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
西班牙人用1200两银子兑换我国200两黄金,
回班牙再用200两黄金兑换成2400两银子,
这就产生了一倍的成润;
再来中国用2400两银子兑换400两黄金,
再回西班牙用400两黄金兑换4800两银子,
再进行上面的循环.
这可是复利呀朋友们!
雪球会越滚越大.
虽然会到印度做一下转口贸易,但原理是一样的.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后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把参与黄金、白银、铜之间的套利活动作为他们世界范围商业交易活动的主要和基本内容之一.欧洲人用这些利润来支持他们在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地的贸易.
而我们中国人得到了白银,和面对金银比价不断走低的困境:
金银比价从16世纪的1:8,
上涨到17世纪中期1:10 ,
到18世纪末期达到1:20,
近两年金银比价维持在1:33,
1978年到2008年这一比价一度达到1:60.
显而易见,我们的银子换不回那么多黄金了.
这一段时间我们共获得白银6万吨,12亿两.
美洲白银最终三分之一流入中国.
晚清一百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加在一起约是3.6万吨白银,
加上利息差不多就是6万吨.
讽刺吧!
年头到年尾,
整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