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理财吗?要你本金的那种。” --千万远离这三种“渣男级”理财产品。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大家都在聊娱乐圈“渣男”,我们今天来聊聊理财产品中的“渣男”。娱乐圈的“渣男”让你坐牢,理财产品中的“渣男"让你赔得血本无归。因为它们,我身边有几个家庭付出了几万到上千万的代价。

“渣男”一:三分利的高利贷

A的婆婆听妹妹介绍,把钱给妹妹放高利贷。据说资金用途是给远房亲戚的木材加工厂运转。许诺给三分利。

一开始,A婆婆比较谨慎,只投了十万,还到实地查看工厂。头三年利息都按时发放。A婆婆于是放松警惕,逐步追加本金,达到一百万。

这时候,突然利息付不出来了,再接下来,上门追讨本金,一分钱都拿不到。

深究下去,才知道A婆婆的妹妹是个会头,也就是吸收别人资金,再加上自己的抽成放贷出去。最终借款人要付的利息可能高达四分或者五分。

做过生意和在企业里工作的人会知道,一个木材加工厂一年赚10%-15%已经很牛了,付不出四分五分的利息。说资金给加工厂,应该只是个幌子。真实资金去处天知道。

A婆婆陷入两难处境。上门讨债,妹妹自己的钱也都进去了,债主遍天下,自家人在债主里都排不上号。上法庭告自己妹妹,也是两败俱伤。

“渣男”二:天天请吃饭的理财产品

B的妈妈投了五万块钱在一个某公司的理财产品上。B的妈妈以及很多中老年人被这家公司的业务员请去免费吃饭,在饭桌上被推销了这款理财产品。

B妈妈喜欢这个产品,因为保证10%的利息,而且某公司深谙(用B的话说)“中老年人被尊重被认可的社交需求”,常常举办吃饭和答谢活动。

国庆中秋重阳统统请吃饭,比子女还贴心,饭局上还举办抽奖。最大奖是两千块钱的理财产品抵用券。也就是你“只要”再交一万八,就算你买了两万块的理财产品(这风骚的操作,连我这个本职做市场营销的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B听说妈妈投了这个天天请吃饭的理财产品,觉得不靠谱,劝说妈妈尽快退出。

看了合同条款傻眼了,根本是霸王条款:“本金在项目结束前不用归还。如果甲方(某公司)愿意,可以无限期延长项目。”本金可以说收回无望,利息只能看运气,能拿多久是多久了。

“渣男”三:一个子儿不吐的P2P产品

C的爸爸被介绍了一款P2P产品。这个产品的预期率收益非常高,C爸爸向全家积极介绍了这个项目。整个家族也纷纷加入,居然一共投了千万。

但是时间一长,发现问题了,产品一直没有发放现金红利。去问了以后被告知合同就是这么约定的。C爸爸这才第一次找人解读了砖头厚的合同条款。

原来,这个产品是“渣男”二的升级版,产品啥时候结束由P2P公司说了算。产品结束之前,既不会返还本金,也不会派发现金红利。P2P公司可以一个子儿也不吐。他们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C家里为这事光是打官司律师费就花了十几万,但是打不赢。对方行走江湖(圈钱)多年,早就练就了护身法,合同写得很严谨,滴水不漏。真是“渣男”理财产品中的战斗机了。

品味过这几款“渣男”,掩卷叹息。被骗的多是吾辈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买菜和卖垃圾都要为几毛钱讨价还价,却失去毕生积蓄。我就见过因为被理财产品骗,一夜华发丛生老去的长辈。

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预防“渣男”理财产品:

1. 预期超过10%收益的理财产品不要投。

原因?违背了经济常识。理财产品的钱一般是借给公司或者个人做生意,生意利润拿来支付利息,也就是理财收益。优秀的上市公司一年能赚的利润也不过10%-15%,那些超过10%收益的理财产品靠什么来付利息呢?

前几年有些超过10%的理财产品,主要是楼市火爆,这些钱往往去炒房了。现在炒房也歇火了,别指望号称10%以上的理财产品能多靠谱。

其实眼下国内股市在长线底部区间,买股票指数基金能有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比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靠谱多了。

2. 多和爸妈聊天,包括聊钱和理财。

我们的传统家庭文化,钱不是个可以和父母聊天的话题。平时多保持沟通,包括在理财方面和爸妈多交流,多请教他们的投资经验,可以避免突然谈钱非奸即诈的尴尬。

3. 投任何理财产品都要阅读并理解清楚合同上的每一个字。

那些理财合同本来就写得步步惊心,不打算让凡人看懂。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醒爸妈和自己,没有看完并看懂的合同一定不能签。如果自己看不懂,就找子女看或者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请教,没有搞懂之前一定不能买。

最后,把这篇转给家人,也许可以帮他们少跳一个坑。

祝大家都练就一双鉴别“渣男级”理财产品的火眼金睛。

黄巴迪是谁?

黄巴迪,本职市场营销的双鱼女,爱好投资理财

29岁前投资绝缘体,29岁后开始理财

2011-2018 年化投资收益28%

只分享普通人看得懂的投资心得

欢迎关注

@今日话题 @价投杨小胖 @泽峰资产

$中国平安(SH601318)$ $招商银行(SH600036)$ $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