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学习笔记:CXO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9喜欢:34

CXO行业,分为CRO和CDMO:

CRO: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开发,商业化上市等板块,核心驱动是人。收入来源为大型MNC的管线外包(超过50%)和中小Biotech(大多数)的融资金额,目前增速27%每年。收入模式为FFS,fee for service即按项目收费,或FTE,full-time equivalent即按时间计量按固定费率收费。企业优劣的判断标准是员工人数,人员流失率就成为判断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准,这一点上市公司由于可以股权激励所以对比非上市公司更有优势。泰格医药药明康德是人员流失管理上的佼佼者。

药明康德,实验美控和康龙化成是仅有的三家打通了全产业链的企业,能提供从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开发,商业化上市等一体化端到端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只需要带着想法来药明康德,就能实现从资金到研发到上市到最终生产的全部流程。

药物发现(化合物研究):国内提供药物发现服务的几家重点公司分别是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维亚生物药石科技成都先导等。康龙和维亚涵盖传统新药研发,药明生物专注大分子药物研发,药石主要是给国外做分子砌块,成都先导具备国内最大的DEL库。药明康德在药物发现这一步是做的最全面的,从FBDD,SBDD,HTS 到DEL库以及最新最火爆的PROTAC全面覆盖,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模式,享受创新药销售分成。

临床前开发:主要是CMC和安全性评价DSA两部分,安评由于各个国家政策不同,耗时最长最复杂,所以外包比例也是整个CRO流程里面最高的,超过70%。目前全球市场查尔斯河与科文斯占到了一半,昭衍新药占1%,国内占比16%,药明康德国内占比10%,国际第四。在国际上DSA不算人数,算猴子数量,谁的猴子数量多市占率就高。在国内是看GLP认证实验室数量。安评行业来自海外的订单很少,主要靠国内药企,因为海外药企做安评主要考虑和FDA的关系。另外就是国内的订单已经饱和了,昭衍新药的订单一度排到了18个月以后,另外的美迪西和睿智化学也是订单火爆。药明因为喜欢做端到端的生意,所以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找的药明单独做安评就要排在后面了,康龙化成也是一样。安评环节目前成为了制约CRO产业高速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因为国内的GLP认证实验室数量很少,目前国内只有10家实验室通过了FDA的GLP检查,其中上市公司里面药明康德两家,美迪西一家,康龙化成一家,昭衍新药一家。衡量DSA的指标就是在手订单数量。国内DSA领域的老大昭衍新药目前开始向下一个环节临床开发进军。

临床开发:包括一期,二期,三期以及新药上市申请和审批,以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四期。拼的是医生资源IP和人力规模。除了医生,还有CRA和CRC,CRA为药企或CRO派出的人,负责去临床医院监察实验落实。SMO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派出的人是CRC(护士),负责协助CRO将实验落地。协调医生和患者,所以SMO也是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目前国内领先的两家SMO分别来自药明康德的子公司药明津石(三千多人)和泰格医药的子公司杭州思默(两千多人)。目前SMO是CRO产业增速最快的子版块。目前临床开发领域还是外资占优,国内的泰格医药,康德弘翼(药明子公司)等占第二梯队。由于临床开发领域的开支占到了整个CRO流程开支的67.8%,所以国际巨头除了查尔斯河外都在这个板块竞争。和临床前CRO不同的是,临床CRO在中国做就是为了在中国上市。随着法规的越发严格,今后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目前CRO行业很拥挤,将来发展要看CDMO。从投资角度看可选标的估值有点高。

CDMO:CRO更偏重实验室药理,CDMO更偏重生产工艺,当然药明认为自己做的是CRDMO全包。大型药企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以及Biotech不愿意自建工厂造就了CDMO的兴起。比如吉利德就是研发靠CRO,生产靠CDMO。因此Biotech的景气度也代表了CDMO的景气度。

由于利润的获取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是逐级放大的,前端的CRO是百万级别到了后端的商业化上市销售就是亿级。因此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定期报告中的黄金漏斗就是最关键的。药明系在小分子CDMO(代工生产化学药,合全药业),大分子CDMO(代工生产生物药,药明生物)和CGT CDMO领域已经国际领先水平。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分子CDMO的行业发展更快前景更广。另外就是小分子CDMO因为是化学药物所以可以将产品按生产阶段分给不同供应商来做,行业集中度很低。但是大分子CDMO因为是菌种培养,工艺稳定性要求高,客户黏性很强,药明生物国内市占率已高达80%以上。

虽然大分子CDMO发展前景更好,但目前小分子CDMO行业还是主流。国内格局是30亿收入以上的合全药业(药明)和凯莱英老大老二,下面是十亿收入的博腾九洲康龙普洛药石联化等,再往下是几亿级别的一批。发展路径两种,一种是通过收购药企的裁撤药厂与药企绑定,然后承接药企的研发业务,比如九洲药业收购苏州诺华工厂后与诺华绑定,其他与国外药企合作密切的还有专注于生产技术创新以及管理认证的凯莱英(目前也做到了一条龙服务),博腾普洛等,通过一步步证明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来承接国际大药企的订单。但是国内成熟工厂数量有限,所以这条路也不好走。另一种是合全药业药明生物这种从开始研发到上市生产一条龙服务类型,与客户深度绑定,也即黄金漏斗模式。个人更喜欢药明凯莱英这种模式,上限很高,因为产能可以通过并购获取,但是研发能力却是只能通过自身努力。另外由于小分子CDMO可以分包给不同供应商来做,所以集中度很低,全球前三市占率都不超过2%。比如博腾和吉利德深度绑定,但是吉利德还是找了另外两家作为备胎。所以第一种路径的公司营收天花板不高,国际巨头也就十亿美元,但是第二种路径的合全药业今年就已经十亿美元了。目前国内市场市占率合全23%,凯莱英14%,博腾11,九洲9%。2019年MAH制度落地,就是药品生产和药品上市可以分别由不同企业完成,意味着创新药企业可以轻资产运行,CDMO不仅可以生产中间体也可以生产制剂了,而制剂的生产是蛋糕里面最大的一块,意味着国内CDMO企业的营收将会陆续突破10亿美元。行业预测年度增长率28%。

在大分子CDMO领域最重要的就是一条龙服务和早期研发能力这两个,对于研发来说,目前热门的几个技术分别是双抗,ADC和一次性生产技术。双抗就是单克隆抗体X2,国内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在这个领域有布局,但是老大还是药明生物,国际领先。ADC(抗体偶联药物)是如今最火爆的,今年8月荣昌生物的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卖了26亿美元。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在ADC领域成立了合资公司药明合联,结合了小分子和ADC的优势,提供ADC领域CDMO模式。

从投资角度看,个人觉得小分子CDMO赛道需要重点关注,国内的企业一旦和国际大药企绑定就意味着打开市场,弹性会很大,至于平台型企业没得选,只有药明。在大分子CDMO赛道,三星和药明生物在争夺全球老大地位,凯莱英也在积极布局。药明生物的唯一不足就是把细胞和基因治疗(CGT)CDMO业务留在了药明康德,这个赛道是未来最有前途发展最快的赛道。包括了成本极高售价惊人的CAR-T,因为有治愈癌症的可能性所以具备极其广阔的空间。因为病毒载体的生产难度极高,所以外包率可能会超过65%,而小分子和大分子CDMO的外包率在40%。目前CGT CDMO全球前四的市占率为50%, 药明康德占据第四。全球CGT CDMO行业增速每年35%,国内达51%。国内企业里面金斯瑞(重点关注),博腾,康龙也在布局这个领域。

单独说下药石的分子砌块,和药明的只为自己的客户服务不同,药石专注于分子砌块的对外销售。这个领域看点在于从实验室微克级向公斤级生产领域的转化,因为真正的效益来自生产环节。

全部讨论

2021-10-04 22:24

能分析一下cdmd里面的美诺华吗?我觉得你是我看见分析最到位的一个

2021-11-29 11:55

Mark

2021-10-06 20:04

学习!

2021-10-04 14:26

睿智医药似乎还没有到订单火爆的程度。看看股价就知道。

2021-10-04 12:06


CXO除了CRO和CDMO还包括C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