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的客人有3年以上消费记录,香港医思靠数据优化运营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2喜欢:3
关注医美报道,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2016年3月11日,香港医思医疗集团(HK2138)在香港上市。这是医美机构首次在香港主板谋得一席之地,而在内地A股,尚无医美机构开此先例。
相比香港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地区,内地大型医美机构的规模和数量都不输。但由于不透明无法标准化等原因,医美机构上市在国内是行业性难题。尽管今年行业洗牌,优质机构都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如朗姿收购米兰柏羽和晶肤,但当下似乎只有被上市公司收购,才能跻身A股,依靠自身力量上市,仍然困难重重。
注重效率向来是香港人的标签,香港医思医疗仅700名员工,创造7亿港元的营收,相当于每位员工创造了100万营收价值。香港医思医疗执行董事兼常务总裁李嘉豪说,标准化数据化管理,是集团上市的基础。


生美基础+医美方向+专科延伸

香港医美机构,多数是医生经营的诊所,或由中小生美机构转型而来。香港拥有8000多间美容院,聘用3至6万名美容从业员,市场规模惊人。求美者医美意识日趋增强,本港美容院为了保住客人,通过聘请兼职医生等方式,开始向医美领域转型。相比内地,香港医美和生美的界限已经很模糊,转型也更为成功。
香港医思医疗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邓志辉,曾任职两间美容行业上市集团高层,2005年出来创业时已坚定要走医美路线,但实际在策略布局上结合了生美的优势。同时配置牙科独立诊所、体检中心、中医养生、美容产品销售等服务,提出“一站式”策略。
香港医思医疗在香港拥有2间旗舰店,其中位于朗豪坊的旗舰店有4层,面积5000-6000平米。8间标准医美中心、3间整形外科手术中心、3间独立牙科中心。各店呈区域性分布,承载不同服务功能。集团拥有30名医生的同时,亦培训了219名专职护理师。
其上市公司公开年报显示,集团62%的客人有3年以上的消费记录,客户忠诚度高到令同行艳羡。到2016年,集团拥有重要客户9400人,平均每人消费5.1万港币。而集团逾9成收入来自有效期为一年的预付疗程。从这份年报来看,香港医思医疗基本解决了内地医美机构棘手的一次消费后客户流失的问题。李嘉豪表示,做到让客户“没有其他选择,收费合理而所有东西都是最好”。 
微整形之外,香港医思医疗还有3间独立的牙科诊所,另有计划不断增加妇科、体检、中医等医疗服务项目,目的在于“交叉客户群,各医疗领域互相导客”。

“创始团队无一人是医生并非劣势”
相比台湾,香港医美市场跟内地的情况更为接近。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于2015年5月在香港进行的医美消费者调查,2009年到2014年的收入总额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0.8%,预计2014年至2019年的收入总额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4.6%。2009年到2014年于内地市场为2.4%,预计可增长至3.6%;同时于香港市场内的渗透率为3.8%,预计可增长至5.2%。
香港医思医疗成立于2005年,初始只有1家店,5间房间。
执行董事及管理团队现今年龄也都只在37岁左右,均为高中同学,分别从航空、IT、财经等行业跨界而来。香港医思医疗行政总裁邓志辉有13年美容行业经验,负责集团整体管理、策略规划及发展。常务总裁李嘉豪负责集团日常营运管理,曾任职于国泰航空,有逾14年管理经验。资讯科技总监陆韵晟负责资讯科技,曾效力于Google,有资讯科技行业逾12年经验。财务总监杨展昀先生集团负责财务管理,曾任职于罗兵咸永道,有逾14年投资管理经验。此外管理层中还有部分药企背景人士。
李嘉豪称,执行董事及管理团队中没有医生,却比医生创办的诊所跑得更前更远。回看香港的医生诊所,他认为管理上有诸多局限。医生多半重视医疗本身,无意于提升环境和服务,在营销和管理上也欠缺经验。比如医生天然注重个人名声,着力于个人品牌推广,抗拒业务扩张。在规模化运营上会特别谨慎,不愿承担风险。而香港医思医疗则无此顾虑,坚定走集团化经营模式,以资本的方式稳步扩张。
2015年香港医思医疗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分店,将医思模式复制到内地。据公开材料显示,分店面积不到500平米,月营收约200万元,8个月基本回本。因此今年又在广州开设了第二家分店,随后深圳、上海亦有开店计划。之后,计划以每年4-6家的频率在内地开店。
IT系统支撑集团高效管理
7亿港币的营收由700名员工创造,相当于每个人创造了100万元的价值,效率背后是IT系统的支撑。团队CIO陆韵晟曾任职Google软件工程师,用5年时间开发出提高集团运作效率的系统。2016年4月更采用SAP企业软件,支持即时而详细的客户信息查询,解决了员工收益分配评罚问题。
在系统里,任何一笔投放费用,都有回报率的数据化分析。渠道都会进行监控,每个渠道都会生成分数,根据分数来分配资源。
首先销售培训系统提高了日常运营效率。员工均使用iPAD进行工作任务管理。医美知识以及项目详情,形成资讯库,员工即时分享给前来咨询的客人,替代医生进行前期专业化的沟通。
客户管理系统里,客户年龄、购买产品、服务要求、谁服务的、有无投诉、有无注意事项等,建有数据库。员工要保证90%的客户未来3个月有预定,如果没有要换人去咨询,了解原因,以保证复购率。李嘉豪解释,这些运营如果依靠人力跟进,成本惊人。需要的可能不是700人,而是2000人。
李嘉豪称,上市公司注重净利润率,因此集团用于拓新的推广费只有5%。他认为,以曝光为导向,拼命卖广告其实是个误区。热衷于以30%-40%的成本去拓新的机构,往往重视短期利益,扰乱市场。透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客人会转介新客户,以扩大客户群、建立集团口碑及减低推广费成本。

全部讨论

2016-11-29 08:00

朝阳行业!

2016-08-24 09:44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