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设备租赁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5喜欢:5

$远东宏信(03360)$     $联合租赁(URI)$    

这篇文章思绪有点散乱,很有可能逻辑有瑕疵,请读者将就着看,如果您有更好的观点与思想输出欢迎私信我。

之前说过,因为在知乎上陆续写过一些文章,在前几年收到过大量的私信。很多是关于互联网思维切入传统工程机械租赁行业以及二手设备处置行业,这两个行业都是海洋一样广阔的市场,难怪引来这么多创业者。

但是很可惜,成功率实在太低,劝了很多创业者也没用。有一位创业者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给我看他的手机,他下了几十个工程机械租赁和二手设备的APP,一个一个分析这些为什么不行,切入的角度有什么问题,然后他成了不成功的下一个。

所以,我从源头的逻辑上整理一下这件事情。这里只谈互联网+租赁,关于互联网平台+二手设备这种输得更惨的模式以后有机会再讲。这里不针对任何企业,仅当成是个人的呓语,只是希望还有这种创业念头的朋友多去盘一盘这件事情。

好,我们分析两个问题

·        
互联网模式、互联网+,互联网平台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        
中小型设备租赁商面临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

抛开什么赋能、拉通、击穿消费者认知、心智、私域流量、KOL、维度、扁平化这些不仔细想一想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的高逼格词汇,互联网模式是什么?

本质上,互联网行业有强大的规模化效应,能够兑现指数级的增长。业务模式上有一个明显的拐点,在拐点之前,一般现金流是负的。而在拐点之后,边际成本极低,形成一条爆发非常快的曲线。

所以在不盈利之前就缺钱的情况下,投资人一般就看增速快不快。用资金一直把企业推到现金流的拐点。本质上就是由于规模化效应、边际成本接近零的前提下,这种模式的逻辑是成立的。过去二十年,无数喷涌而出的互联网企业带来的惊人的投资回报都印证了这套逻辑的成功。通俗讲,就是先亏损后盈利在一些行业是存在的。

更进一步,平台模式、互联网模式能够解决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大幅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摩擦成本,同时自身的边际成本又极低。最后的结果就是,低成本的方式高效提高了商业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极高的利润率。

好,这套模式在工程机械租赁行得通么?

不展开讲,基于目前国内施工市场的现状,目前的消费端与供给端的特性,这件事情以后成不成不知道。现阶段,看起来小散乱的设备租赁市场反而是一个高效率的供给市场(这一点展开讲很长,基本上就是从市场参与者不同的机会成本与制约集的角度去推演)。当然有一点例外的地方,就是一些不需要带机手操作的设备,确实存在规模效应,比如钢板桩、脚手架、高空作业平台,但是这些生意不存在边际成本大幅下降的拐点,所以一般而言,大的玩家进场之后就会越来越卷。别的什么挖掘机、泵车、起重机,路面设备,去搞一个全国性的租赁公司试试,保证你亏的一塌糊涂。国内最优秀、效率最高、人才培养体系最佳的设备租赁商,宏信建发的多个事业部中,道路设备事业部几乎是连年亏损,从来不见赚钱,本质上就是生意模式根本跑不通。注意,这已经是当前国内最优秀、能力最强、资金实力最强的租赁企业,运营即便比起URI也不见得逊色几分的优质企业。

所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平台模式在这个行业有什么效应?

提高信息效率?随便去个工地,那个工地上不是遍地租赁号码,项目经理办公室无数波租赁商去求着做生意?能筛选出优质供应商?租赁商服务不好你能罚他款么?款都罚不了,为什么你就能筛选出优质供应商?

所以没有价值么?还是有的

A 广告效应。一个从业人员主要为草根阶级,又土又Low的行业披上互联网+这层外衣,免费的媒体报道就来了。如果从业人员还能展现出自己一些高深的认知、有一些反常识的独辟蹊径之处,那么,大量的流量就来了。

宝贵的是,这些流量是免费的。

B 融资效应

有一个特点,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搞租赁的老板,一般自己不怎么出钱。搞一套云里雾里的东西,吸客户、引报道、玩口碑。有了估值就去搞A轮,有了B轮就去搞C轮…..

只有土老板才守着一堆设备当着心肝宝贝终生事业在干,高端玩家都知道什么时候转型、卖掉生意、变现。为了融资,赚钱不赚钱嘛,也不是那么重要嘛。

好,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中小型设备租赁商面临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通俗讲,中小设备租赁商有两个痛点,1、设备怎么租出去 2、钱怎么收回来。这么多年,我见过1000+以上的租赁商,设备租出去基本上不是太大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成交条件的问题,比如说价格、比如说账期。(互联网+租赁平台模式下,如果租赁平台是以让渡成交条件来获取施工客户,那么这条路必然走不通。因为客户黏性太弱了,获客成本无法通过后期的高利润来覆盖。)

那么行情不好怎么办?那能怎么办,抱紧厂家大腿呗,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行情不好是大家都不好,那是需求不行,不是能力不行。

所以主要问题在哪里,在于设备租赁是欠款的重灾区,国内最优秀的塔机租赁企业的老板,庞源租赁的柴总曾在90年代一期建设机械租赁杂志上写过,在设备租赁业,现金流重于利润、回款重于价格,回款好宁愿降价。(大意如此,柴老板真是设备租赁业了不起的老法师,90年代就能想通这一点,非常优秀)

所以呢,这个模式,那个模式,问一句——你怎么帮租赁商解决应收账款的问题?

有一种骚操作,就是把中小租赁商的租赁合同接下来,平台从中抽成。或者差价模式,一台设备月租5万,中小租赁商4万租给平台,平台转手5万租给施工客户。但是,平台保证6个月,10个月一定回款。

问题来了,中小租赁商为什么愿意让渡这种利润?因为他自己去收款可能要24个月啊!

那么,更大的问题就来了,他去收要24个月,你去收就只要6个月???你当你是银行啊?就算是银行,银行从来不碰这种业务好不好。

所以,真正的互联网行业、消费行业是在规模最大之后,边际成本极低造成高利润,这是好模式,但是有的模式,是规模越大,应收账款越多,负债越重。

你投资前者是惊人的回报率,投资后者就是惊人的白条。

有没有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有两家公司跟我聊过这个话题,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家公司是给一个区域的所有工地供应砂石,所以呢,把所有租赁商设备租赁的合同全部接下来转租给施工方,不还款就断砂石料,这个跑的通。还有一家公司纯粹是因为,在一个区域的施工市场有特殊的影响力,能保证要回款。

这两个法子都有用,问题就是关系属性太重,跑不起规模。

好了,别的很多不再多展开…..最后讲一家公司宏信建发

为什么我如此欣赏宏信建发?除开这家公司非常优秀之外,在于这家公司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一家有可能能够规模化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企业。这种可能性在于,远东集团本身是很多央企建筑单位PPP项目资金合作方,建发是总对总而不是针对一个个小型施工商。所以,它有完整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就这一点点的可能性,已经是我目前看到能够真正将互联网平台模式引入设备租赁业的最优解。别的什么乌七八糟,云里雾里的模式,真心不感冒。

空麻袋背米,借鸡生蛋,谁不想啊,可是你一没有解决效率问题,二没有解决回款问题,那创造了什么价值?

所以我热切的期望宏信建发能早日上市,着眼点不在于当前的生意,而在于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给一个规模巨大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由此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篇文章很多思路没有展开写,还是那句话,欢迎交流,欢迎批评,欢迎私信。

PS:曾国藩的《挺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者家里来了客人,老人家让儿子去集市买酒买菜。儿子去了很长时间还没回来,眼看就到午饭时间了,老者心急,就出去看看。走到一条水沟边,儿子和一个挑货担子的人,在很窄的一条路上杠上了,谁也不肯想让,已经有一段时间。老者对挑担子的人说,“我家还有客人,等着酒菜招待呢,你先下水田,让我儿子过去吧”,那个人不满地说“你怎么不让他让一步呢?”老者说他个字矮,下到水田酒菜就进水了,你的个字高,货物不会进水,请您下田吧,要不得僵持什么时候啊?”

那人还是没动,他认为自己的担子重,货物贵重,而酒菜值几个钱啊。老者看说服不了人家,就说,“好了,我下田里,给你的货顶在头上,就沾不到水了,你再从我儿子身边过去,我再把担子还给你。”那人看老者言之有理,但也不能让老人家下水啊,心里过意不去,就主动下水田,把道让了出来。

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道理呢?说的是,天下事,局外呐喊无益,只有躬身入局才有希望。要搞租赁就好好去搞,别整天想着PPT创业,什么理顺商业逻辑、赋能、私域流量、营造生态系统这些词,放着让我这种读书人来吹吹牛挺好的,真的,我可懂了。

全部讨论

七周期研究爱好者2023-03-10 11:45

经营性租赁有规模陷阱,处置陷阱。设备还有周期性,宏信建发很难啊

月色沾衣2022-05-07 19:03

KevinBB2022-05-07 18:55

这行业看着跟地产有点像,低同质化高杠杆,本质是玩周期玩金融的行业,但地产过去找到了土地财政这个盟友绑着银行一起玩,而租赁是地产的下游,被拖欠应收

KevinBB2022-05-07 18:54

从这个维度,庞源不可能成为中国的uri,华铁应该也很难,应收的问题会加剧周期性的影响,对企业要求太高了

KevinBB2022-05-07 18:52

总结而言,湿租模式因为人力密集导致规模效应差,干租模式因为中国建筑生态导致应收过高,好不容易获取的规模效应可能伴随了很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