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重磅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国内获批上市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 月 21 日,据 NMPA 官网显示,礼来 GLP-1R/GIPR 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注射液(穆峰达®)在国内获批上市,适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

替尔泊肽注射液(Tirzepatide)是首款治疗 2 型糖尿病的 GLP-1R 双靶点降糖药,每周一次给药,曾在大型 III 期临床中头对头击败司美格鲁肽,引发热议。$创业板ETF博时(SZ159908)$ $创业板指(SZ399006)$

在美国,于 2022 年 5 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去年年底又获批减重适应症。如今,这款重磅药物也终于在中国获批上市。此外,减重适应症当前也在国内处于上市申请阶段,正在审评中。

替尔泊肽能够选择性结合并激动 GIP 受体和 GLP-1 受体两种天然肠促胰素受体,降低 T2DM 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穆峰达®目前有 4 种规格:2.5 mg:0.5 ml,5 mg:0.5 ml,7.5 mg:0.5 ml,10 mg:0.5 ml。

本次获批主要基于在 T2DM 患者中开展的全球关键 III 期注册试验 SURPASS 1-5 及亚太地区关键 III 期注册试验 SURPASS-AP-Combo(83.4% 的受试者为中国患者 12)。其中:

SURPASS-2 纳入的 T2DM 患者基线平均糖尿病病程为 8.6 年、平均 HbA1c 为 8.28%、平均体重为 93.7 kg、平均体质指数(BMI)为 34.2 kg/m2。其中,穆峰达® 5mg、10mg 治疗组受试者第 40 周时 HbA1c 较基线的平均降幅为 2.09%、2.37%,司美格鲁肽 1 mg 组 HbA1c 平均降幅为 1.86%。

此外,体重自基线的平均变化是关键次要终点之一,穆峰达® 5mg、10mg 受试者体重平均降低 7.8 kg、10.3 kg,司美格鲁肽 1 mg 组平均降低 6.2 kg。

SURPASS-AP-Combo 纳入的 T2DM 患者基线平均糖尿病病程为 7.7 年、平均 HbA1c 为 8.71%、平均体重为 76.6 kg、平均 BMI 为 27.9 kg/m2,47.5% 的受试者基线时使用磺脲类药物。其中,穆峰达® 5 mg、10 mg 治疗组受试者第 40 周时 HbA1c 较基线的平均降幅为 2.24%、2.44%,甘精胰岛素组 HbA1c 平均降幅为 0.95%。

此外,体重自基线的平均变化是关键次要终点之一,穆峰达® 5 mg、10 mg 受试者体重平均降低 5.0 kg、7.0 kg,甘精胰岛素组体重平均增加 1.5 kg。

穆峰达®在中国人群为主的亚太地区 T2DM 患者中的总体安全性与全球人群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胃肠道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剂量递增期,并随时间推移而减少,其严重程度多为轻度或中度。

替尔泊肽的 SURPASS 系列临床试验于 2018 年底开始,现已完成 9 项,包括 6 项全球 III 期临床试验 13-18、1 项亚太地区区域性 III 期临床试验 12 和 2 项日本区域性 III 期临床试验。目前,在中国另有 2 项成人 T2DM 血糖控制 III 期试验正在开展,旨在研究替尔泊肽单药治疗 (NCT05963022)、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 (NCT05691712)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已完成的 9 项 SURPASS 系列临床试验 12-20 的主要研究终点为 40 周或 52 周,治疗期最长达 104 周,在 T2DM 患者中评估了替尔泊肽(5 mg,10 mg 和 15 mg)作为单药治疗、联合常用类别降糖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活性对照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 1 mg、度拉糖肽 0.75 mg、滴定剂量的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总体而言,III 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对于处于不同糖尿病病程(平均病程约 5 至 14 年)的 T2DM 患者,所有剂量的替尔泊肽 (5 mg,10 mg 和 15 mg) 均可显著降低 HbA1c。

替尔泊肽自上市以来势不可挡。2022 年 9 月才刚上市,降糖药 Mounjaro 2023 年全年销售额就已达到 51.63 亿美元,而减肥药 Zepbound 上市不到两个月就拥有 1.758 亿美元的收入。2023 年全年替尔泊肽的总销售额已达到 53.39 亿美元。

当前,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替尔泊肽已启动 26 项 III 期临床试验,除降糖、减重外,开始进军新市场,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 III 期临床研究刚于上个月宣布达到主要终点。

来源:药时空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