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血制品公司上年采浆量创新高,新增浆站超三十家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近日,多家血制品公司发布年报。梳理各家年报可以发现,各家的业绩或者血制品业务均实现稳健增长,由于血制品公司的特性,其规模和业绩与浆站数量、采浆量、吨浆净利紧密相关。

目前国内已形成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在营浆站33家,全年共采集血浆12079吨,同比增长18.6%,前四家公司合计采集原料血浆超7000余吨,约占国内总采浆量的60%。

几家头部上市公司业绩也实现增长,其中天坛生物营收净利均增长两成以上、华兰生物净利增长超30%、博雅生物的血制品业务也实现个位数增长。

头部公司采浆量持续增长

其中,天坛生物的浆站数量在全行业内遥遥领先。去年,天坛生物的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2家,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0家;公司所属79家营业单采血浆站实现血浆采集2415吨,同比增长18.67%,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

数据来源:天坛生物年报

统计天坛生物近五年的在营浆站数量、采浆量以及营收、净利润可以发现,天坛生物的业绩随着在营浆站的数量、采浆量的上升而上升。尤其是2023年,天坛生物的在营浆站和采浆量都有明显突破,天坛生物的业绩也上了一个台阶。

2023年业绩实现逆袭的华兰生物目前有32家血浆站,采浆量达到1342.32吨,达到历史新高。据华兰生物2022年年报,其血浆站数量同样为32家,但是采浆量仅为1100多吨。同时,对比上海莱士2022年的41家单采血浆站贡献了1400多吨的采浆量,华兰生物2023年仅靠32家血浆站的采浆量就逼近了上海莱士去年的数量。这说明,华兰生物在2023年的单个血浆站的采浆量上升。

仔细来看,华兰生物2022年在河南省共获批了7个采浆站,4个采浆站在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不过华兰生物在2023年业绩电话交流会上表示,2023年新投入使用的4个采浆站的采浆量不足40吨,采浆量的提升主要靠老浆站。华兰生物解释称,疫情影响、加强宣传活动、提高奖励补贴以及经济下滑导致务工人员减少是老浆站增长的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血浆站进行的是有偿血浆采集,这一做法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过其有偿形式也略带含蓄,一般来说,供浆者会受到一笔名叫“误工费”的费用。

同样,博雅生物2021年与2022年的单采血浆站同为14家,但是2022年的采浆量(439吨)却比2021年的采浆量(420 吨)提升了4.52%。2023年,博雅生物的在营血浆站仍为14家(单采血浆站为16家),采浆量(467.3吨)也比2022年提升了6.47%。

血浆站作为血制品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于血制品企业而言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血浆站的获批并不容易。2016年,卫计委(2018年后设立卫健委)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新增单采血浆站设置审批,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新设单采血浆站难度明显增加。

但是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都在2022年有新血浆站获批。尤其是天坛生物,2022年的单采血浆站破百,达到102家,在筹建的血浆站有32家,该数量是华兰生物2023年单采血浆站的总数。

华兰生物2015年至2021年的6年时间里,血浆站数量只增加了2家,但是2022年一年就有7家血浆站获批。博雅生物在2021年年底和2023年分别获批新建1家和2家血浆站。

多重因素影响采浆量

我国的血浆采集政策相比于国外更加严格,血浆采集间隔期更长,单次采集量也较少,血浆获取难度更高,同时市场对于血浆的需求量不减,尤其疫情期间,白蛋白和静丙供不应求。我国除了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两种血制品允许进口外,其余血制品的来源均为国产,且国产血制品公司不足三十家。此即意味着,企业的采浆量几乎就决定了产品的销量。

近几年,血制品企业的采浆量上涨和部分省份出台政策加大浆站数量建设外,疫情后的采浆量恢复正常采集等都有关系。

为提升采浆量水平,国家卫生部在2011年提出十二五血浆倍增计划,采浆量翻倍目标基本完成,但仍然难以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十四五规划期间,多个省份进一步提出浆站规划相关政策,加大浆站数量建设力度,其中云南省规划设置单采血浆站19个(含2个试点血浆站),内蒙古自治区计划设置10个单采血浆站。目前,新批浆站逐步落地投产。

博雅生物还在年报中称,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相应的战略举措,实现浆站总数量、采浆规模翻番的目标。

并且,此前受疫情影响,血制品行业采浆量受到较大影响,采集量短期内增长乏力。疫情之后,血浆采集恢复正常,采浆量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血制品终端需求的增长也刺激了企业不断提高采浆量。我国对于血制品的需求量本就庞大。由于我国严格限制浆站数量和血制品牌照,采浆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据国创证券研报,从人均消耗量对比来看,我国发展最成熟的白蛋白品类的人均用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静丙和凝血因子Ⅷ则仅为发达国家的10%和1.6%。

疫情后,医院就诊快速恢复,产品销售端市场需求复苏。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除2020年受疫情封控影响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整体呈上升趋势,血制品常规需求持续回暖,批签发量随之增长。尤其是静丙等血液制品在新冠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液制品获得广泛接受和临床应用。据西南证券研报,2023年人血白蛋白批签发4401批,同比增长4%;静丙批签发批次为1202批,同比增长13%;重组凝血因子Ⅷ获批427批,同比增长8%。

另外,血制品也加入了集采行列,终端需求继续增长。目前,血液制品已纳入广东11省联盟、河南19省联盟以及京津冀3+N联盟集采。

但是由于产量不足,集采无明显降价效应。以广东联盟集采为例,常用规格10g白蛋白首年预采购量为106.27万瓶,其中88%的产品需求量由中标的国外企业获得。国内企业中,卫光生物以377元/瓶的价格中标,无明显降价效应(中标前价格为378元/瓶),公司首年预采购量达到7.4万瓶。这也意味着,中标企业在不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

$天坛生物(SH600161)$ $泰邦生物(CBPO)$ $上海莱士(SZ002252)$

来源:界面新闻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部讨论

04-03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