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 怎样看待现在的市场?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关注宏观?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只要我们不认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终结,那么一切都将延续。

01| 简单的算术

还记得去年我多次写到的,那道简单的算术题吗?

2013年~2023年的沪深300指数的10年估值分析图(PE-TTM),这张图去年我连更过,最终见证了10.38倍的历史。而现在2023年8月25日,沪深300的滚动市盈率11.36倍。简单的结论是:能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资产,市盈率越低,意味着将来的潜在回报越高。

沪深300估值 数据:理杏仁

除了数据,这张图上的文字注解和标记都是我加的。仔细看这张图,文字说明下我的观点:

1. PE/蓝色和指数点位/橙色基本正相关;

2. PE偏离中枢过低会涨,过高会跌;

3. 长期看沪深300指数底部中枢是逐步上移的(红色箭头)。

重点看我标记为红色方框绿色椭圆的部分:

21年2月10日(也就是牛年春节前一天),沪深300的滚动市盈率近18倍,依旧抵挡不住基民股民跑步入场,沪深300指数不断推高涨至5800点;现在(23年8月25日)指数来到3700点、市盈率为11.36倍。继去年沪深300跌破11倍区间后,今年又数次来到11倍区间。或许是这两年行情比较磨人,反复且持久的调整让普通投资者已经磨没了心态......

再往前看18年1月,15年6月,同样的故事似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人们总是在股市上涨冲顶时,纷至沓来;又在股市下跌探底时,作鸟兽散去。循环往复中,指数底部却逐步的创出新高。

当然,所有的顶(红框处)和底(绿圆处)都是事后验证的,无法事前预测。重要的是现在如何应对呢?

坦白说,我不知道2018年和2022年的10倍市盈率低点会不会再现,也不知道沪深300指数何时会涨到5800点,但至少很确定现在11倍的市盈率不贵。在不贵的时候播种,才能在贵的时候(比如18倍市盈率)时有所收获。

今天,我在图上面写下的是李贺《致酒行》诗里的一句话: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转换为两道小学算术题和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假设未来三年GDP增速为4%,CPI年增2%,则名义GDP年增速为6%。保守预估沪深300指数的这300家上市公司归母净利增速和GDP增速同步,则三年后沪深300的利润总额增长了19%(1×106%³=119%)。现在假定我们投资沪深300指数,只是选择不同的PE起点和终点买入或卖出,看看回报率的结果会怎样。

算术一:PE18倍时买入,11倍时卖出

回报率=(11×1.19)/(18×1)-1=-27%

算术二:PE11倍时买入,18倍时卖出

回报率=(18×1.19)/(11×1)-1=95%

选择题:-27%的收益率和95%的收益率,你选哪个?

我想表达的重点是,只要是能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资产,在盈利不变的前提下,短时间内PE越高往往伴随着涨的越好,看起来吸引人但潜在回报率在下降;PE越低往往伴随着跌的越多,看起来风险很大但其实潜在回报率在上升。

另外,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容易被近期发生的事情所裹挟,然后从近期发生的事情中得到错误的认识。比如猜测跌了还会再跌,比如猜测这一次不一样。

对于沪深300这样的宽基指数来说,只要我们不认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将是整个社会的终结,那么一切都将延续。

02| 雄鸡一声天下白

今年以来,关于宏观经济的讨论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的困扰是,我们是否有必要关注宏观呢?

当然需要。在我看来,是否需要关注宏观不是问题。因为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甚至包括政府部门,没有谁可以活在真空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变迁,必然对身处其中的所有成员造成巨大的影响。拿企业来说,我们在制作3~5年的中期经营规划时,通常第一部分便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展望。

但如何关注宏观,却是一个问题。

举个最近的栗子:

8月15日1年期MLF中标利率下调15基点、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10基点;

8月21日1年期LPR3.45%下调10基点,5年期LPR4.20%,按兵不动。

由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在MLF(中期借贷便利)基础上加点形成的,在8月15日MLF利率下调15个基点的背景下,包括行业内经济学家在内的诸多专业人士都认为8月LPR调降是必然的。事实是,6天以后5年期以上LPR的结果是按兵不动,这显然超乎了市场预期。

再举个栗子:

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活跃资本市场祭出组合拳,印花税减半、IPO收紧、规范减持、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

同一天统计局发布数据,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439.8亿元,同比下降15.5%,降幅比1—6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

对于这两件事,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解读。

可见研究宏观,并不是只盯着LPR、CPI、PPI、M2、PMI等经济指标就可以。单凭几个宏观的经济指标既无法预测市场,更不可能将其作为企业经营或者投资上的有效决策。

如前所述,哪怕宏观经济领域的专家,也不能够精准预测LPR的变化,错误判断更是家常便饭。不是经济学家们的水平不行,而是社会和经济的运行复杂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重新定义了“创新”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

社会进程本是整体,密不可分。所谓经济,不过是研究者从这个洪流中人工提炼出的部分事实。何谓经济,本身依然是种抽象,而之后大脑还需经过若干抽象,方能复刻现实。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重要。

对于投资,或者说企业经营,还是简单一点儿。回到企业经营本身,然后考察风险溢价做选择即可。从这个意义上看,价值投资确实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它还原了企业经营的本质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企业经营同理。

第二、它给出了考察风险溢价的方法论

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充分研究企业发现好企业。利用市场先生的出价寻找价值和价格的显著差异,并留够安全边际。在企业内在价值持续增长中获得合理收益。

只要我们不认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将是整个社会的终结,那么一切都将延续。优秀的企业,往往会在危险中寻找机会,并在危机过后更大幅度的确立优势。穿越周期既是每个个体的历练,也是每家企业的修行。

那么,怎样才是关注宏观经济的正确姿势呢?我想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思想上的穿透力。

具体来说:

要弄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事实很重要,观点不重要。

事实的部分,未必等于全部的事实。

要弄清楚哪些是短期的,哪些是长期的。

短期的事件不重要,长期的方向很重要。

要弄清楚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

结果不重要,决定结果的原因很重要。

比如过去30年(1992~2022),我们的GDP实现了30年45倍的增长,折合CARG(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49%。再比如,中国2035的远景规划目标中,2035年GDP相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假设我们的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意味着接下来12年,我们依旧可以获得大约5%的CARG(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些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部分,才是我们关注宏观的意义所在。

如同骑自行车的要义就是抬头看前方,不是低头看把手。行走在夜晚的森林里,迷路时要学会抬头看北极星,而不是低头看地图。这些才是宏观之于我们的意义。

我有迷糊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A股全线拉升!牛市会来吗?#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沪深300ETF(SH510300)$ $微胖阿尔法(ZH2906020)$

价值投资信奉者,诚心码字,点赞随缘~

愿你在这里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