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牛股对比分析:药明康德,康化龙成,凯莱英、泰格医药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2回复:37喜欢:155

阅读本文前可以先阅读下我的另一篇关于CRO行业分析的文章:《秒懂CRO,读这篇就够了》泰格之前在我使用财务排雷指标时,因商誉问题被筛掉了的,但为了对比完整,所以我仍然将其放进了本次比较之中。

一、第一个维度:CRO行业是人才、技术密集型,所以人员收入水平这个维度必须考虑,这是公司未来持续增长的基石,这里面关注两点:

1、人员持续增加;员工待遇持续提升;

2、研发资金持续投入,看这个公司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值和绝对值;

数据统计出来后,我有些疑问的:1、整个行业本科人员占比在80%以上,但平均工资却只有4~8万? 2、康龙和药明的所谓的研发人员数量与研发人员工资完全不匹配,看不懂,数据来源是2018年报,难道是我对会计规则理解有误?3、这里面康龙研发投入只有1%,看了之前把CRO理解成高大上的行业,还是有失偏颇?整个行业都是管理费用很高,销售费用低,所以可以感觉出来,这个行业不是销售驱动型的,客户会相对稳定,因此一旦构建壁垒会更高一些!

二、第二个维度,对经营质量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近几年的趋势去观察,看公司未来几年增长是加速呢?还是减速?这里一般看几个数据:营业收入增速、扣非净利润增速、净利率、应收账款增速、扣非净利润、商誉、质押比例。

上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泰格在加杠杆大干快上!商誉和应收账款均已经是年利润的2.5倍左右了,质押比例也很高,这个在整个行业高速增长阶段问题不大,但潮水退去之时还是比较危险的。另外康龙的毛利率比较低,需要关注业务类型是否有含金量,为什么低?

这个问题我的猜测是两个方面:

1、康龙的盈利模式靠给药企出租设备和人,这一点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看一下固定资产占比50%,每年折旧很高;比如2018年,净利润3.3个亿,折旧就达2个亿(公司在加速折旧),下面是2018年报的描述: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的差异为39,823.26万元,主要因素包括:(1)本期公司固定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折旧达20,411.77万元;(2)本期公司财务费用达7,162.11万元;(3)本期公司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较经营 性应收项目的增加多5,769.85万元;(4)本期公司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达5,340.79万元。

2、存在一些存疑的关联关系交易,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康龙化成隐瞒关联关系 毛利率显著低于同业

三、第三个维度,分析企业的业务类型,寻找未来增长逻辑。增长大逻辑:行业增长、政策鼓励创新药、一致性评价、内生增长。

从数据看,除了泰格在国内业务比例比较高之外,其它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均来源与国外,这其实反过来印证一个问题,国内的CRO行业发展还比较初级,增长潜力大大的。

行业情况:

1、药物研发及外包服务市场情况 在研发成本增加和专利悬崖的双重压力下,同时受到自身研发人才限制的影响,药企逐步倾向于选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 服务以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提升公司研发效率。根据沙利文预测,预计2021年全球药 物研究开发及生产CRO+CMO市场规模将达到1,168亿美元;预计2021年中国药物研究开发及生产 CRO+CMO市场规模将达到282亿美元。

2、药物发现研发服务市场,预计2018年至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7.8%,全球药物发现CRO服务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3.9%;预计到2021年,中国药 物发现研发CRO服务市场规模将增至4.1亿美元,超过同期药物发现投入金额的增速及同期全球药物发现研发CRO服务增速, 中国药物发现CRO服务市场渗透率亦将上升到15.9%。

3、药物开发服务市场:药物开发服务市场包括临床前药物开发、临床期药物开发和(研发)生产外包三个部分。根据沙利文预测,预计至2021年,全球药物开发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28 亿美元。预计中国到2021年将增长至278亿美元,3倍于全球药物开发服务市场的增速。

再来看看每个公司对自己未来业务前景的看法:

康龙:持续打造并不断完善深度融合的全流程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药物研发服务平台始终是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公司将更加重视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创新药研发市场蓬勃的机遇。  具体来说就是:(1)进一步加强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服务平台中各学科的相互协作。(2)逐步培育大分子研发服务能力。(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助力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凯莱英我国生物药物CMO将以34.63%的增速水平爆发式增长,预期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亿元。

1、进一步巩固CDMO的领先地位,加深行业纵横向的业务扩张,承接更多产业链靠后端的更高层次、更高附加值的项目。提高渗透率,特别是中国市场以及日本和澳大利亚。扩展客户群,向更多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需求综合性产品与服务的初创期公司提供服务。布局生物大分子业务和药物开发早期阶段业务,形成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2、有效扩大研发能力与商业化规模生产能力随着公司多项生产项目的建成及启动生产公司生产承接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公司丰富的临床项目储备也将为公司持续进入创新药商业化供货奠定基础。

3、参与投资创新药基金,将通过探索"资本+CMC"、"资本+CRO"的商业合作模式,有望实现资本增值收益,为公司创造全新的盈利点。

泰格未来五年,泰格医药抓住中国机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全球化为重心,搭建全球的临床服务网络,打造全球化项目的运营管理能力,为全球研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人才是CRO最重要和唯一的资源,未来我们将持续优秀人才的选、育、用、留,搭建更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

  1、建立创新药国际化团队,强化仿制药国产化能力。加速落实在欧洲和北美的网络布局和服务能力建设,服务于走出去的国际多中心临床;

  2、建设以临床研究中心为特色的医疗集团,整合信息化系统、学术研究组织,构建临床研究新的生态圈,解决瓶颈问题;

药明康德: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将持续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开放式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平台,赋能更多的全球客户,构建医药健康领域的生态圈。(1)公司计划继续在成都和启东建立研发中心、在无锡建立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CDMO/CMO研发中心、在苏州扩建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在香港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在全国范围加强SMO临床研究平台扩建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在美国圣地亚哥建立生物分析实验室、在美国费城扩建细胞和基因治疗生产厂房等。2018年7月,公司收购了一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的临床试验CRO公司WuClinicalDevelopment,Inc. (ResearchPointGlobal),将临床试验服务拓展到美国,增强为国内外客户进行创新药中美双报的临床试验服务能力。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公司将继续通过并购增强自身CRO和CDMO/CMO的服务能力

四家公司的描述来看,康龙的描述最为平淡和模糊,凯莱英药明的描述最具体,且能感受到公司的野心。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个人更看好药明和凯莱英。

四、第四个维度,公司护城河分析,其实这个行业比较稳定,所以就简单分析一下。

这个维度这里就不做详细的展开了,他们在都是不同业务领域的龙头,直接说一下,个人观点,个人排序为: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康龙化成

综合前四个维度,我准备把泰格康龙化成剔除,仅保留药明康德凯莱英。理由如下:

1、药明和康龙均有临床前业务,康龙毛利率最低,且人均收入最低,主要收入源于实验室服务,个人理解为其现在还处于一种帮药企打工的状态,而非像药明一样为药企提供赋能的这种定位。

2、泰格虽贵为临床阶段的龙头,但是其商誉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且前期并购扩展比较快,虽然近两年内因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但再往后的未来确定性说不清楚。另外可以看到药明康德在临床阶段的扩展一直在提升,后续必定会有业务上的重叠和竞争,这种情况下,个人偏向药明

五、第五个维度,给企业估值。这里就只做剩下两家的估值,结果出来一看,哎!和医疗器械行业一样,基本把未来三年的业绩都透支了,感觉整个医药行业的好票估值都很高!

六、第六个维度,风险分析。

CRO行业基本没什么大的政策风险,处于顺风口。那么剩下的风险就是:

1、行业竞争。

2、汇率及国际政策风险,因为这个行业的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较高。

3、因为药这个东东安全第一,所以万一那个企业出点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基本都得扒层皮。

4、CRO行业在支持创新药的时候有一种盈利模式为利润分层,所以也必定会承担创新药上市销量不好,利润低之类的风险。

总体来说,创新药现在的热度很高,上述企业一致对国内市场的看好,相信很多资本已经扑上去了,所以CRO跟着享受好日子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这次对比4家剔除了2家,还是那句话,不是它不好,而是要优中选优,精益求精。这个分析也仅仅是一家之言,真理越辩越明,知识越分享越多,欢迎各路英豪来一起讨论。

也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牛A牛C”,那边会有一些平时的复盘信息。

全部讨论

2019-11-10 16:41

凯莱英这样一比,简直就是投资极品

2019-11-10 08:53

类似的东西看多了,感觉最大的不确定性其实是各人给的估值问题,一个未来几年确定的好行业好赛道,凭什么想三十倍市盈率拿到?好东西又想好价格,除非你运气好,正好来了一次系统性风险让你捡漏(其实大多数人此时往往是落荒而逃),除此只有要么及早追涨买入,要么是在行业景气低谷熬过来的。

2019-11-10 12:08

我没你这么精细的对比,只是按自己喜好选择,正好和你相反,选择康龙和泰格。理由很简单,康德把大分子业务剥离在香港上市,康龙业务比较全面。泰格专注临床,这是CRO里最好赛道。

2019-11-10 16:08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CRO企业来说,它的主营业务就是研发,研发就是收入,那么,CRO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什么呢?
除了常见的成本外,如果客户对于研发成果不满意,要求退款,这个时候CRO企业就会把这一部分费用,计入到研发费用上去。
对于技术好的CRO公司来说,完成研发后,直接就确定收入了,完全不用考虑客户退款的情况,但如果技术不太好的公司,客户频繁要求退款,那这一部分就只能计入研发费用项目了。
所以,CRO企业的研发费用越低,说明它的竞争力越强,客户对它的能力越满意。
我们选择美股,A股几家代表性CRO公司来做个研发投入数据对比:
科文斯(Covance)CRO领域世界第二,2018年研发费用为0;
ICON(ICLR.O),2015年世界第四,2017年CRO研发费用为0;
查尔斯河(CRL.N),世界第九,2016年CRO研发费用为0;
PRA health science(PRAH.O),CRO领域世界第八,2016年CRO研发费用为0;
看这些巨头的研发费用,清一色都是0.
国内CRO公司:
药明康德(603259.SH),国内市场份额第一,2018年研发费用4.37亿元,占总营收的4.5%。
泰格医药(300347.SZ),市场份额没有进入前十,2018年研发费用0.88亿元,占当年营收的3.8%。
昭衍新药(603107.SH),市场份额没有进入前十,2018年研发费用为0.24亿元,占当年营收的5.7%。

2019-11-10 00:43

凯莱英和药明康德当前市值你写错了吧?

2019-11-27 20:45

应该说,泰格,凯莱英,药明康德都可以投,目前来说,三支股基本面都可以,不相上下。

2019-11-11 05:45

恒瑞长期60pe以上,投资几年,还有神州百济,年年亏损,先进入股价格,又投资多少年呢?教条纠结估值,你会错失很多股票。再不济,也没卖酱油的估值高吧

2019-11-10 13:51

很多拍脑袋的东西,比如:凯来英预测2019利润6.5亿?

2019-11-10 08:12

好文,建议分析一下临床CRO的市场空间,据说一片蓝海,然后对比一下各个行业前锋。据了解,目前临床前CRO企业都在向临床CRO业务延伸,而临床CRO目前做的好的也就泰格医药,在行业高发展期的情况下,高质押可以理解为融资能力强,商誉说起来也是双刃剑。

02-03 17:09

24年穿越回来的,恍如隔世。cro板块经历了一个5年的超大过山车。请教作者当下怎么看中国cro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