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形记其八:水滴筹们的愁和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水滴筹打人、点滴相互“强行”拉客、相互宝上演“我妈是我妈”闹剧,这个4月仿佛到了瓜农的丰收季,各种奇怪的瓜都在这个月蹦了出来。

大病众筹也好,网络互助也罢,从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是集众人之力扶危济困,以一种类似公益的模式为用户提供帮扶或是保障。

水滴筹创始人沈鹏在接受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水滴公司是商业公司,公司希望用商业的经营方式来解决大众的某些痛点或社会问题,并且要从中有合理的收入养活自己。

是的,你们所认为看起来像是公益性质的水滴筹,实际上是商业公司,天下并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

网络互助更是如此,曾经受到资本追逐的17互助也在去年表示,一直以来,因公司没有找到通过互助服务盈利的模式,导致项目亏损严重。

对的,你们所看到的各种互助项目想靠项目内部盈利养活自己,基本上可以说是开玩笑。

知名的大病众筹平台需要商业手段活下去,并非公益;当前大红大紫的网络互助更是难以盈利,已有不少“先行者”倒在路上。

本篇文章试图说明:大病众筹和互助平台为何难以做到自给自足?这些和公益沾边的互联网产品又要如何活下去?

高成本下的盈利困局

为什么说大病众筹和网络互助都是高成本?其原因在于,这一类的互联网产品与保险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获客和运营都有极高的要求。

以互助为例,17互助创始人高竞此前曾表示,平台创立以来整体获客成本是向下降的,最贵的一个用户获客成本在1200元,平均下来每个用户在20元左右。而像水滴互助这种有强势背书的平台,获客成本则可以低到每个用户2元。

在一开始,平台间的差距就已经被拉开。

相互宝内部人士向普通财经表示,网络互助对于平台的技术能力、运营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相互宝每期分摊扣款,要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笔的支付代扣,只有支付宝这样经过双11交易峰值考验的平台还能够做到。而且,每笔支付扣款会产生大约0.01元的成本,光一期扣款带来的技术成本就接近百万元。

另一个更加困难的点则是运营。即便对蚂蚁金服这样的大公司来说,运营几千万大病保障用户也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在做相互宝前,支付宝保险事业群已经通过好医保、宝贝守护计划积累了很强的健康类产品运营经验,所以才敢在2018年重启相互宝项目。"通过芝麻分这样的信用准入机制,相互宝能够有效保证用户分摊的履约率,保证计划长远、稳定运行,而不会出现因为扣不到款而导致计划无法运转下去的问题。

简单说,小公司想要做互助,在获客上就是难题,大公司虽然可以从其他渠道向互助项目引流,但无论是在支付通道还是技术支持上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只高不低。

更具体点来说,中国首家网络互助平台“康爱公社”从2011年成立到2017年这六年里一直在亏损,直到2018年才勉强做到盈亏平衡。

这还是被各家大公司关注的行业产品,大病众筹又如何?

水滴筹的沈鹏说,公司从2016年成立到2019年底这段时间里,一直在亏损,但沈鹏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具体亏损原因或是成本到底有多高。

这里不妨简单思考对比一下。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曾介绍,国际上一些基金会的成本加起来能达到50%,单就行政成本来说,一般在20%左右。不仅行政成本高,国际上许多公募基金会的筹资成本都超过了10%。如世界宣明会仅筹资成本就10.4%。世界著名慈善组织乐施会筹资成本也控制在16%。

这里说的仅仅是筹资成本,如果再算上网站运维、项目宣传、办公场所租赁、线下推广等等成本,想要让一个众筹产品以0手续费的方式运作3年,不仅仅是赔本赚吆喝这么简单。

至于后续的线下核查产生的费用……具体支出虽然不清楚,但可以思考一下今年想要出差审核的成本有多高就够刺激了。

从成本的角度看,无论是做大病众筹还是网络互助,看上去都像是“公益项目”一样。

那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强拉用户进入“公益项目”乃至于大打出手,为了“公益项目”这么做值得吗?还是背后另有打算?

醉翁之意

欧阳修在滁州浪的时候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过了4年,正值壮年的欧阳修回朝任翰林学士。

某种程度上,大病众筹和网络互助平台和当时欧阳修的感觉有些类似。虽然不在朝中(不赚钱),但我确信回去(赚钱)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交朋友(抢用户)才是正道。

为什么说这些平台“抢用户”才是正道?抢到了足够多的的用户就能盈利吗?

事实是,只要用户够多,盈利真的不是问题,问题是想怎么盈利。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且比较普遍的盈利方式就是向保险导流,或是成立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卖保险。

水滴公司为例,2016年创业推出水滴筹,2017年5月推出健康险严选平台水滴保险商城。2019年年度新单年化保费超60亿元。你要知道,有三马加持的众安保险在2019年的总保费收入才是146亿多一点而已。

可能有人会问,保险导流而已,这个才能赚多少钱?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相互宝用户受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中购买重疾险,在一线城市这个比例更高达55%。而在没有参与相互宝的用户中,这个比例只有22%。

一本财经曾报道,某头部保险公司的获客成本已经高达上千元。

按照水滴对外披露的超8000万保障用户,假设每个用户的导流费用是200元,这8000万用户就直接贡献了160亿的收入。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

当前相互宝总用户量约为1.05亿,如果有1/3用户被导流至保险平台购买重疾险,每单提成被压低到100元,可产生的营收约在35亿元左右。

大病众筹赚钱吗?不赚钱,但是真的能拉来用户。

网络互助赚钱吗?不赚钱,但是用户粘性真的高。

保险导流赚钱吗?特别赚钱!慧择保险招股书披露,人寿和健康保险产品的佣金费率通常高于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的佣金费率,而长期人寿和健康保险产品佣金费用更高,首年保费可以抽取19%-110%的佣金。

这只是大病众筹和网络互助赚钱方式中最简单粗暴的一种。

拓展思维继续思考,这些平台还能做什么?

首先,最简单的,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卖广告,不仅仅是在发起页面,后续用户在每次转发筹款的过程中都会带来新的广告收入。

其次,联合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大病众筹或网络互助平台吸引的用户多是本身健康情况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对自身健康比较关注的人群。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则可以针对性地为这部分用户提供服务。

再往后想一想,相互宝所包含的老年防癌计划直接针对的是超过60岁的高龄人群,但为这部分人群申请加入的一般是子女。

养老服务是不是又可以跟着推出来了?

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有足够的用户,否则都是白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水滴筹和轻松筹在线下为啥要这么着急的争抢用户,乃至于大打出手。

毕竟没有用户的话,上面的各种盈利手段都是空谈,资本也不会跟着一个天天亏损的众筹项目一直融资。

结语

互联网上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像是免费的、公益的,但事实上这些公司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没有哪家公司可以一直公益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公司赚钱就是错的。

大病众筹和网络互助在本质上都是在为用户提供医保之外的保障,避免用户一夜之间因病返贫。同时,这一类产品的出现也为保险业提供了竞争对手,有助于保险业效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这一类产品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监管,资金、经营风险仍然存在。

人民日报在2019年4月份曾发文重点提到,目前网络互助组织归口在民政部门,但很多互助平台的运营模式,早已超出传统的筹资、募捐等界限,属于精算等保险专业范畴.有必要强化对"网络互助"管理的顶层设计,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使之成为提高居民福祉、完善社会治理的得力手段。

总的来说,产品是好的,技术是对的,只是在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与其在一旁居高临下地去批判这些偏差,不如真的弯下腰去看看脚下的路要怎么走才好。

全部讨论

2020-04-30 14:35

看几个筹款平台最近几次比较大的舆情,本质上都还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说的细一点是线下团队的管理,毕竟人员规模、背景、沟通方式、语言体系等各有差异。很难用我们所谓理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去管理线下团队。亦如当你代驾、外卖行业也偶有打架事件,还是需要花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