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教育,而是学习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教育,而是学习

——评《学习的升级》

文/ 心理管理学家 陈禹安

特斯拉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是一个商界狂人,素以出格的言行著称,但他还有一件很出格的事情鲜为人知。

2015年,他让自己的五个孩子从一所全美最富盛名的的专门为高智商儿童开设的私立学校退学,然后自己办了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在这所叫做“星际探索”(Ad Astra)就读。说是学校,实际上是由他自家一处很少使用的房产改造而成的。

马斯克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现有的学校教育让他非常失望。

其实,对学校教育失望的远非马斯克一个人,只是他是极少数敢于立即行动予以纠正的人。

一名叫做本·奥林的教师,在刚开始任教时,曾经在十年级的三角函数课上问学生:“π/2的正弦值是多少?”

孩子们异口同声得回答说:“1!”。

看起来,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但奥林随后发现,学生们甚至连正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他们只是记住了一个答案!

奥林发现,他的学生们非常清楚如何在数学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课前十分钟将知识点背下来,然后课后十分钟全部忘光。

显然,孩子们绝不是真正掌握了三角函数!

现在的学校教育模式,其实是一个记忆游戏。

苹果公司主管教育项目的副总裁约翰·库奇回忆说:“在初中和高中,教育游戏的规则是:上课做笔记、阅读文章内容、回答问题、记住知识点、答完考卷。然后,学校根据分数奖励给我们全美荣誉学生协会的成员资格、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等。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我已经把游戏规则弄得一清二楚了。”

当约翰·库奇就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时,依然沿用初高中时学会的应试策略。他经常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抢记知识点。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这种方法似乎同样管用。但是,大三的时候,库奇却遭受了一次毁灭性打击!

物理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只有一个开放式问题:描述自由空间中旋转陀螺的运动轨迹。

教授从未在课堂上讲解过这个问题,教科书上也没有明确提及。当时,库奇看到整个考场的同学发出困惑、沮丧和恐慌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同学连想也没想,就放弃了考试,将教科书扔到了垃圾桶里!整个考场一片沸汤,大家都为这个同学鼓掌欢呼。

库奇没有鼓掌,他呆如木鸡,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他的大脑也是一片空白!

这次经历让库奇开始反思,试图通过死记硬背完成大学的学业,甚至在今后的人生中都智慧用这个技能是行不通的。他意识到,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去学习如何思考。但他所读的书中,没有一本会教他这个技能。

后来,库奇发现了教育与学习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校总是在教育孩子,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学习。

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主动的;

教育是传授式的,学习是发现式的;

教育的社交结构是阶级式的,以上凌下;学习的社交结构是社区式的,互动交流;

教育的内容是固定的,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学习注重的是学生本身;

教育的过程是标准化的,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的;

教育的动机是外在的,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

教育背后的期望是分数和证书,而学习背后的期望是技能和经验……

托德·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在高中多次受到留堂和停学处理后,他辍学了去打工,时薪连5美元都不到。

但是认识托德的人都说他其实很聪明。后来托德因为机缘巧合,辍学几年后就进入了大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后来甚至成为了哈佛的教授,担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智、大脑和教育”项目的负责人。他还被评为哈佛、麻省理工所在的波士顿地区最聪明的人之一。这足以说明,托德绝不是一个笨蛋。

托德后来回忆说:“学校系统是圆凿,而我是方枘,格格不入!”

学校教育系统的真正问题是,要么是把方枘赶出门外,要么是把方枘强行改造成圆凿。因为学校教育奉行的是平均主义,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期望所有的孩子按照整齐划一的节奏学完规定的知识点,然后在同一个时间点完成达标测试。

但事实上,学生并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零件。心理学家约翰·梅迪纳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大脑,他发现:每个人的大脑发展速度不同、模式不同、没有连个人拥有相同的大脑路线图。所有人的大脑都有不同的联接方式,这意味着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某些东西。这就是在教育中依靠标准化模式的最大问题——根本没有标准化的学生可教!

约翰·库奇的两个孩子都曾经遭遇了“圆凿之难”,又非常幸运地做回了“方枘”,终于在自己擅长的特质上取得了成功。

库奇的儿子乔恩在小学四年级时被学校认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问题学生”。库奇带他去做智商测试,没发现问题,又给孩子做了另一个检查,发现乔恩眼部肌肉有问题,导致他阅读困难。同时,还发现乔恩是一个“视觉、动觉混合型学习者”,像他这样的孩子,当他们可以看见、触摸和操纵所学事物的时候,学习效果最佳。但这意味着他和学校里大多数孩子采用学习模式完全不同。

乔恩在高中时不得不辍学,但最终找到了一所与他的兴趣及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院完成了学业,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请注意是“优异”!)从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完全把自己的喜欢动手触摸的特质发挥了出来。

库奇的女儿蒂芙尼一开始就有学习障碍。有些知识内容,无论以什么方式教她,她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理解。但是在和艺术手工相关的课业上,她的表现很出色。蒂芙尼后来上了大学主修心理学。那个时候,她已经学会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成绩也还不错。但在大二的时候,一位朋友无意中看到蒂芙尼做的一些艺术品,惊讶地说:“你在艺术设计方面这么有天赋,干嘛还浪费时间学心理学啊?”

蒂芙尼被惊醒了,很快就放弃了她的专业,转学到奥蒂斯设计学院。在那之后,她学习从来没有费力过。蒂芙尼说:“我花了14年时间,学的都是我不擅长的。就好像推着球上山一样。直到我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我终于可以轻松追着球下山了。”后来,她获得了学校一项非常难得的特殊荣誉——金顶针奖!

这两个孩子的经历,正好验证了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观点: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学会应该学会的知识。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标准化的。

用个性化学习取代标准化教育,才是教育的未来。这是库奇在他的新书《学习的升级》中提出来的观点。

要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呢?

首先是要让学习更像真人秀。

在现在的教育中,老师是导演,学生们按照一成不变的剧本演出。真人秀只给出了大致的方向,没有一字一句的剧本,现场的表演,全靠演员们的临场发挥。让学习更像真人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挑战性和趣味性来使孩子更加投入。这实际上是玩具思维在教育中的运用。

其次,是要让技术在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于这方面,除了可上网的电脑、iPad等硬件外,还有各种app软件以及编程训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技术促进学习的智适应以匹配不同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时,必须注意一个重大的误区。

人们一般会将技术产品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但这依然停留在工具思维的束缚之中。比如,如果只是将原来的内容从纸质载体转移到iPad上,学习方式依然不变的话,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使用技术产品,对学习成果没有促进作用。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要用玩具思维来运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要激发出孩子的真正兴趣,技术才能产生倍增的价值。

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虽然教授知识很重要,但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更加重要。我一生中取得的所有成就,无一不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

库奇在他的这本新书里,着重提出了“教育”与“学习”的区别,并且对技术如何释放孩子的学习潜能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只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挑战,学习才会成为一件充满激情,永不懈怠的事情。

未来,改变孩子的将不再是被动的教育,而是主动的学习!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最强大的助动力,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陈禹安老师的重磅亲子课程《亲子滋养》,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一辈子不后悔的全新养育方式”,帮助父母们塑造“滋养型亲子关系”。

亲子滋养

本课程可以:

1. 帮助你真正了解你的父母:

他们的个性及行为怎样塑造了你?

2. 帮助你真正了解你自己:

什么样的特质及经历让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3. 帮助你真正了解伴侣:

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养育磁场?

4. 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

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才符合他的天性和发展阶段?

课程主要内容有:

一、滋养和教养的四大本质区别

1. 教养是父母中心的,滋养是孩子中心的;

2. 教养是成就导向的,滋养是幸福导向的;

3. 教养是强制推行的,滋养是融润引领的;

4. 教养是单向影响的,滋养是双向互促的。

二、话语背后的潜意思: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1. 剥夺孩子的感受 你不用有自己的感受,按我的感受来

2. 无视孩子的感受 你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感受才重要

3. 攻击孩子的感受 你的感受不对,我的感受才是对的

三、亲子沟通的12类错误方式

四、四种父母类型,你属于哪一类?

控制型——专制型

放任型——放纵型

冷漠型——冷淡型

滋养型——滋润型

五、信息冰山技术

1. 观点

2. 信息

3. 重要性/紧迫性

4. 目的

5. 情绪

六、信念清单技术(核心清单)

1. 必须清单

2. 禁止清单

七、情绪价值观

八、家庭关系受力分析:个性与天性的人格造型

九、滋养型父母的五种角色

1. 安全基地(土)

2. 情绪容器(金)

3. 天然权威(木)

4. 超级玩伴(水)

5. 冲突陪练(火)

十、滋养式沟通的超级方法:你说的每一句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1. 滋养式沟通的四大前提

2. 非语言沟通的七大策略

3. 语言沟通的六大策略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陈禹安老师课程以及“亲子滋养”方式,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陈禹安老师的开心课”

陈禹安,心理管理学家,心理说史首创者、BEST压力管理体系创始人、北大创业营导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北京史记学会会员、宁波大学特聘教授、高级经济师。多年研究心理学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擅长用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专业领域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亲子养育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淀。曾游历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考察讲学。主要著作有“心理管理”和“心理说史”两大系列共30多部作品,出版的多部作品在香港、台湾、韩国等多地也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