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总结:坚持做对的事,把控好过程,把结果交给市场!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已经过去了2024年开始了,对过去一年做一个总结,也是记录一下自己投资进化的轨迹。

总结不是简单的列举一二三,这是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没有什么意义。

总结,就是提炼共性!

通过干过的个别的事,提炼规律和原则,用作指导更大范围的投资以及未来的方法论。

很多人做事情都被困在了眼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务上了,情绪和思考力都围着具体事务转。主要就是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更没有提炼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回顾过去: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收获

2023年是投资困难的一年,沪深300跌幅-11.38%,创业板指跌幅- 19.41%。最近几年我一直保持满仓,个人投资全年收益-21.48%。

我看了一下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收益情况也都不是太好。相比明星基金我的持仓相对更集中,配置的都是中小盘,所以波动性相对更大一些,理论上后续收益弹性也会更大(要看具体表现)。

虽说短期股市赚钱不完全取决于投资能力,还和年度整体市场表现有关。但我也知道有一些价值投资高手,最近几年每年都有盈利,所以收益不好主要还是我自己能力的问题,仍有待进化。

2023是财务上没有收获的一年,但投资实践经验方面是有收获的。

财富复利本质上就是认知复利。

股票有“内在价值”,个人也有“内在价值”。股票“内在价值”的增长驱动股价上涨,个人“内在价值”的提升驱动财富增长。

比如,个人投资能力的进化,研究标的库的积累,企业价值分析模型的完善。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最终也会反映到收益上面来,所以这些工作无论市场好不好都需要持续的去做。

借用芒格的话:拥有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同理,要配得上财富复利,我们就得拥有认知复利。

这两年我犯的错误相对少了,2023年我主要错误就是大半的仓位配置在C端消费股上面,导致年度回撤较大。

按理说对消费弱复苏是有一定认识的,但对于消费相对熟悉产生路径依赖,另外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替换对象。

2023年最大的进化,就是进入到把价值放到市场理解中去审视的阶段,这样对价值的理解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节奏上把握更好了。

基本面分析是自己理解的基本面(由内向外的理解价值),市场面分析是市场理解的基本面(由外向内对价值的界定)。

这里的市场面分析,不是说去研究市场现在炒什么或预测短期股价涨跌,而是把公司的价值放在市场反馈中去理解,从市场的角度来帮助投资者更客观的看待公司的价值。

毕竟,价值投资最终也是要市场来买单的,所以市场如何理解公司价值也是一样的重要。这样对照去看,更有利于发现真正错误的定价,而不是自认为的错误定价。

纯粹的市场派就是跟随市场,没有自己的主意,认为市场是永远正确的,这容易被市场捉弄。实际上市场正确只是当下或者单一维度上的正确,在其他维度上不正确。

纯粹的价值派只管自己的理解,缺乏纠偏机制,几乎不管市场看法,但这样容易陷入主观。最好是先试着去理解市场为何对企业给出如此估值。去理解市场多方的逻辑、观点与思考,再结合历史进行思考。最后再结合基本面进行对企业的价值判断。

把价值放到市场中去理解,这需要对接两个系统,属于升级模式。这方面冯柳是大师,给我的启发很大。


立足当下:在意过程,不在意当前的结果

比如经济规律、行业特质、商业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你只要研究透了,它在三五年内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能为理解这些规律的投资人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过去花了太多时间去与人做没意义的争论,回头看这些对自己确实不重要,但却占用了我大量时间。

现在我也给自己划定了一个框框,三讨论三不讨论:

1.只讨论个人能够改变的东西,不讨论个人改变不了的东西。

2.只讨论价值投资方面的东西,不讨论投机赌博方面的东西。

3.只讨论企业价值方面的东西,不讨论日常波动方面的东西。

过去投资和写文章,战略上有一些摇摆,优先做投资还是优先写文章,有时候内心还是挺矛盾的。企业研究我一直都有做,只是没有写文章,我想写的大家不一定感兴趣,我也就没啥心思去写。

写文章也应该遵循是提供价值的原则,不宜滥竽充数。现阶段还是围绕投资进化来写文章,也是记录自己的投资所思所做。

创造让自己远离市场情绪的环境,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无意义的干扰。我们不宜过高估计自己抵抗市场压力和诱惑的能力。安心做自己的投资,远离浮躁与喧哗,少参与一些纷争,瞬间就感觉好了很多。

我现在不想和周围的人谈论股市/股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3点:

1.能够沉下心去学习/研究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很多人对股市认知停留在浅表层,又习惯了不做调查研究就说话,发言多是一些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2、对于在股市投资做的不好,我主要从自身去找原因,我不会去抱怨市场。但大多数人总喜欢把问题归结市场,喜欢抱怨环境,不去找自己的问题,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3、大多数人每天都盯着股价去看,讨论问题也是围绕着股价涨跌波动。总是用最多的时间来研究最容易变化的东西。比如股波动价、经济数据、技术指标、专家观点等,却从来没意识到投资中“不变性”的因素,其实才是股市获利最重要的因素。

期待每天的上涨不仅是一种病态心理,最重要的是,它更无法让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滚动内在雪球,可以想象,一个学习了十年的人会积淀下什么,而一个看了十年盘的人又会积淀下什么,一个让你越来越淡定,一个让你越来越浮躁。

满仓择股不择时的模式,核心是对个股的精选。

这个模式要玩得转,对个股基本面的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只选择基本面往上变化的公司,远离基本面往下变化的公司。

沉下去做研究,只要去多找一找,还是能够找到更多符合模型的公司。后续我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放在这方面。

市场上行周期要多赚,下行周期要不亏或少亏,那么在长期维度上资产就能够实现波浪式上升。

后续将动态的调整把仓位集中到基本面往上变化的公司上面,最理想的持仓对象,是中长期基本面趋势和短中期经营节奏变化的统一,不统一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纠结。

熊市可以通过找到局部表现好的股也能盈利。赚钱不能指望牛市,牛市只是加快盈利的节奏,但本质上还是看自己的投资能力


展望未来:规律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规律之所以是规律,就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每次市场持续下跌都有中国不能做价值投资的论调出现,但实际上过去做得好的基金产品还是价值投资的产品。

价值投资是有长期验证(经历过50年以上的经济大周期验证)的可靠性的投资方式,并且至少在逻辑上成体系。

在国内价值投资也有二三十年的发展时间,也有相当一部分价值投资者长期业绩表现优秀。

价值投资的理论是不用怀疑的,问题是投资者是否完整的掌握了价值投资的方法论。

目前翻看过去有五年/十年的头部基金经理的产品,这3年业绩普遍都不怎么好。从周期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较好的投资时点。

人性周期的钟摆,经营周期的潮汐,循环往复的轮回!

做对的事情,很多时候不取决于能力,取决于价值观,投资观是依托于价值观,本身这东西也很难进化。相信不相信价值,决定了一个投资者的底层逻辑。

眼下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优化自己的持仓组合,在自己可选的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公司。

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的情绪化波动不可怕,因为一定会回来。但也不是所有的股票下跌都能够跟随系统重建。

所以,需要严密的审慎持仓的经营逻辑有无破坏,谨慎的评估估值隐含的未来赔率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组合的反脆弱强度是否足够。

总体来说,投资大师的方法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市场大调整期的考验。虽然不容易,但我仍然坚定的认为,这就是散户最好的投资方法。并且我现在也在这条路上,坚定的摸索下去。

我知道我现在离大师的水平还差得很远,悟的深度也不够,但是我坚信方法和路径正确,加上自己还算善于学习及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前行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地。

—全文完—

文中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今日话题 #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