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房子滞销最厉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一、

最近地产板块一改低迷,申万房地产指数自低位反弹超过13%,近10个交易日涨幅为申万31个子行业里最高。

港股地产建筑业指数反弹近20%:

港股内房股涨声一片:

地产表现有起色,源自于市场对地产政策有了新的预期。4月30日ZZJ会议中提到“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也就是去库存。

各地已经开始全面放开限购政策,但也有人认为,取消限购无法创造增量需求,对去库存无益,只能盘活存量。

而且零售没有批发快,依靠居民慢慢买,还是会“不解渴”。市场重新开始对“政府收储存量房产以缓解市场压力”产生了期待。

政府下场买房,这个操作可行吗?地产板块会因此再掀起一波上涨行情吗?

二、

正好看到天风证券的一篇研报,据天风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0日,全国约有54个城市推出了住房“以旧换新”的政策。其中有11个城市为地方政府(或城投)收储的模式,有8个城市的“换新”房源限于当地城投开发的项目,相当于变相降价帮助城投房企去库存”。

可见,地方政府已经行动了,但全国范围还没有开始流行。

天风认为,政策端收储房产,目的是把住宅去化周期压降至18个月以内,去化周期指市场上现有库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售出。原因在于根据新规要求,去化周期高超过36个月的,不许新盖楼盘;18-36个月的,盘活了多少,盖多少;低于18个月的,才可以新建楼盘,再翻译一下就是当地政府才能正常卖地。

华福证券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75个大中型城市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的有49个城市,最多的达92.2个月。

天风测算,当前地产整体去化周期约为25.4个月,压降至18个月以下,大约需要7万亿资金,这个还是偏乐观的数据。

7万亿相当于相当于政府今年赤字规模的78%,这些钱的来源只能是举债,也将加重地方政府或城投平台的资产负债率。

另外收储也会面临多个问题,比如政府资金周转面临压力;二手房租金回报率较低,无法覆盖收储资金的利息支出;收储房产后续的运营、维护成本。

但这个政策对地产行业有托举作用,还有利于恢复卖地操作。虽然中央没有表态要参与,但地方层面即使顶着“副作用”也出手了。

据天风统计,郑州是目前披露收储规模最大的城市,计划在2024年收购5000套旧房。根据华福证券数据,郑州库存压力较大,截至3月底去化周期为44.1个月。

5000套仅相当于郑州2023年新房成交套数的3.3%,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边际影响较小。

三、

总体来看,政府下场买房利好地产板块也利好地方政府,但从执行落地层面可行性不高,主要还是太费钱

目前政府收储政策还处于地方层面上的初期阶段,但后面如果地产销售仍不见起色,行业继续下行,库存压力攀升,该政策大面积出现也不是不可能,还需要继续观察。

但我们认为,虽然目前政策端对地产呵护有加,但还是没有去触及核心问题——救地产公司。

库存主要都在地产公司手里,地产公司雷声不断,会对销售起到负面作用。比如碧桂园爆雷后,房产销量也断崖式下滑。数据显示,碧桂园今年1-3月销售额为135.1亿,同比下跌81.20%。4月份销售额38.5亿,同比下跌83%。

政府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注资或重组),为这类公司恢复信用,让购房者没有后顾之忧。

之前地产政策的“三支箭”:

1、信贷方面,国企六大行向优质地产企业提供了万亿级别授信额度

2、债券方面,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3、股权方面,重启了地产企业的股权融资。

后续也提出了的“三个不低于”、“50家房企白名单”等,都是针对房企的大力度政策,可惜在执行层面上,并没有达到市场期望的力度。

如果仅仅是通过“吆喝”,并不能带来根本改善。就好像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很多基金公司都发公告要用自有资金购买产品。出发点和行为我们要给予肯定,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比较有限,也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投资者或购房者的行为。

因此从投资角度看,“政府下场买房”并不能成为投资地产板块的主要依据。

目前地产板块仍处于估值较低的位置,申万地产指数市净率PB为0.7倍,处于有史以来0.97%分位点。

我们还是之前的观点,地产行业不会消失,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天然存在。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在这一轮行业下行期后,大概率还是会出现估值回归。

目前市场对地产已经是“尸体定价”,其中会有房企真正“死掉”,但优质房企大概率还是会活下来。我们都不用期望他们活得好,只要从“尸体”变成“活体”,这个估值修复空间就足够了。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天风证券研报《“政府收储存量房”是否可行?》

特别提示:

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积极进取(TIAA003005)$ $全球精选(TIAA003004)$ $日积月累(TIA08030)$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恒生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