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集体“水逆”,转场or坚守?如何抉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内忧外患,困于围城中的“中概股”回港或回A都不是最优解。

上周五,一颗深水鱼雷,炸翻了一池中概股,这就是在美逛了157天的滴滴宣布退市。

当日,如果单看大盘,水面波澜不惊,美股三大指数,也只有纳斯达克指数跌近2%。

然而,水下早已暗流汹涌。据统计,在美上市的274只中概股一夜损失1083亿美元(约60905亿元人民币),包括阿里、京东、拼多多百度等一众互联网大厂,就连新势力造车三兄弟都未能幸免。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毫无征兆。内外监管政策收紧,紧张的国际局势,消费环境放缓,悲观情绪早已蔓延,若拉长时间轴,整个2021年,中概股都有种“水逆”的态势,市场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就进入“跌跌不休”的模式。

因此,也有不少声音表示,随着明年港交所新规的到来,或引发回港上市风潮,甚至,可以说香港已成为中概股们的“避风塘”。

在小编看来,尽管此类氛围浓重,其实不然,短期局势波动并非中概股回流大潮的唯一因素,未来局势走向才是关键,观望状态或许更为贴切,那么,“回港潮”是否来临,或另当别论。

但可以确定,更大的危机,已然在路上,没有任何一家中概股能够独善其身。

美国打压中概股投资生态

美国不断冲破监管防线打压中概股,致使股价下挫、资管巨头清仓,中概股压力在持续。

那是什么造成如今的局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来看国外方面。2021年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发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这个法案主要有几个重点:

1、如果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不受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检视,那么该公司需证明不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控制;

2、在美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为自己及其任何合并的外国经营实体提供某些额外的披露;

3、如PCAOB连续三年未能检视,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换句话说,就是三年内,中概股要么交审计底稿和记录,要么撤离美股市场。

但需要明白一点,审计底稿和财报可不是一回事。

这不单是上市公司自身信息需要披露,还延伸至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客户、合伙投资人的信息。简言之就是上至你公司有几头猪,下至有几个客户,来自哪里?有啥背景?都得交代清晰,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每一环节都有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风险。

在这方面,中美双方都有过合作,2002年,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发布了《关于磋商、合作与信息交换的多边谅解备忘录》。其中,第7条明确规定:一国监管机构可向境外监管机构“请求”获得涉及交易记录和行为人的广泛信息、财务审计信息。

双方也都签署了框架协议,同意了在IOSCO的大平台上进行审计或税务方面的合作。不仅如此,2013年,我们国家还和美国的监管机构签署过协议,以保证跨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显然,现在的美国觉得远远不够,随时查,随时看,甚至随时能带走,已然超出了证券监管的合理要求。

而在美上市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数据密集型企业,手握大量底层数据信息。以滴滴为例,其注册用户超5亿,日订单4000多万,还有地图、定位、录音等各种用户信息。只需稍一分析,就可清晰获取详细的国家版图、活动轨迹、人际活动,更不要说像阿里、京东、拼多多这些涵盖上亿的国民消费数据的企业。

美国想掌握主导权,绕开我国监管机构,让PCAOB检查企业底稿。换任何一个正常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的。

现实因素击穿投资者的防线

再来看国内大环境的变化。总结就是:监管收紧、流量见顶、消费放缓

自去年底反垄断以来,到今年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首当其冲的,正是互联网巨头,与之铺天盖地的舆论而来,就是真金白银的处罚。

同时,在各国强调数据主权的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及近期《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对数据保护的态度可以说非常明显,而恰恰美国又长期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感兴趣,尤其是在财务数据这部分的真实性问题,这也说明美国为何拓展PCAOB权利。

当然,这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新一季的财报数据披露情况来看,整个互联网行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阿里近5年首次下调利润指引,腾讯近十年首次利润停滞,而一直以高速增长态势示人的字节系(抖音、今日头条)首次出现广告收入放缓,百度爱奇艺B站知乎亦是如此。

国内互联网人数增长停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1.3亿人,到了2019年,经过一年增长,却只有11.4亿人。用户数量的增长开始放缓,获客成本的上升,当企业进入存量市场,增长也就被束缚住了。

接着就是裁员潮。12月第一天,爱奇艺宣布裁员20%~40%。紧随其后,腾讯快手阿里百度也接连被爆裁员。

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速下滑以及上游成本的上升,在经历2年多的疫情后,居民消费水平更是开始放缓。

所有迹象都指出,互联网巨头集体“跳水”不仅体现投资者对监管政策的担忧,如今,更多的是对企业基本面的担忧。就算早前已有预期,但现实依旧击穿投资者的心理防线。

中概股始终都有退路

股价颓势看不到尽头,中概股如何走好资本市场这盘棋?

首先,我们来看在美中概股退市有几条路可走?有三种可能:私有化、转到其他交易市场上市、转入OTC市场。

无论是哪一种,都证明离开美国资本市场,中概股都还有退路。事实上,已经有携程理想小鹏B站汽车之家等陆续回归港股市场,随着明年港交所第二上市新规的到来,回港二次上市也是中概股的又一选择。

其次,相信中美双方关于跨境监管执法合作的谈判依然有可能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而12月5日,证监会相关回应也强调了双方的监管合作,被认为向市场传达了积极信号。

资料显示,目前,中概股的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3%。如若这些中概股全部回流,我想美国投资者也不愿失去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

最后,国际形势、监管政策都是“可变量”,不可控的,也是根源性的问题是企业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增速严重放缓,当企业基本面经受不住在每一次洗礼中,优胜略汰也是一种归宿。

不可否认,美股市场已经走出10余年牛市,中概股投资者也分享到了“果实”,回港或者回A,都不能完全取代美国市场,美股市场所体现出来的市场表现以及包容性都不是后者目前所能达到。

总之,回港或回A,不是最优解;美股市场,更不是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