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读懂《道德经》:老子是个价值投资者!

网页链接

橙先生股市纵横2019-11-25  ·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争做股市明白人。

已关注

智能语音版

约12分钟

网页链接

作者:橙先生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这篇文章,继续记录了我对《道德经》的学习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下文字并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后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大道永远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若能遵循大道,万物将会自我化育。自我化育时若有人产生有所作为的念头,我将用无名的真朴状态去安定他。万物在无名的真朴状态下行事,将会变得没有欲念。万物没有欲念而又清静淡泊,那么天下就会自己安定下来。

我的理解:这是《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一直强调“无为而治”,“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不是让你啥都不干,混吃等死天上掉馅饼,是尊重规律的“为”,这样你就是“道”的化身,你自己也会获得“道”所拥有的好处。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静其实不是今天所认为的清静,想必大家还记得“致虚极,守静笃”,静是大道的状态,清静二字只能描绘其万一。欲也非今天所理解的“欲望”,而是违背“道”之规律的杂念,因为“道”本身是有自己的信念的。

老子在《道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和思想,是将世界进行了统一,在这无所不包的“道”中,其他的任何不符合“道”的行为规范都受到了老子的批判,老子认为“道”才能让世界安定。

但,我们也得思考,“无为”对应着绝对的信息和绝对的理性,这也是现实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走向了折中主义妥协的原因。

(二)

原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

所以,丧失了道,才讲求本性;丢失了本性,才讲求仁爱;失去了仁爱,才讲求正义;失去了正义,才讲求礼仪。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也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轻薄;追求朴实,而不尚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保留厚重朴实。

我的理解:老子要是放在投资领域,绝对是个价值投资者

在老子的《德经》第一篇,“道”、“德”、“仁”、“义”、“礼”形成了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也是五种境界。

礼被老子排在了最末端,而我们不能忘记孔子的主张,恢复《周礼》,可见社会的道德生态是多么的恶劣。

也可见,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现实过于残酷,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处于一个很低的道德层次。

(三)

原典: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诸神得到道而灵验;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苍天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大地若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会崩塌;诸神若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会耗尽;川谷若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会枯竭;万物若不能生长,恐怕就会灭绝;侯王若不能成为好的榜样,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人、不毂。这不就是以卑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因此,不要华美如玉,也不要坚硬如石。

我的理解:这段话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从管理的层面来说,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失去人心。从个人追求层面来说,富贵是奋斗出来的,从寂寂无名到功成名就,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根和本搞好,深根固本,才能枝繁叶茂。

在这段话中,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一”就是道,老子看到了世界的矛盾,并把它们统一为道,认为道可以融合这些对立的矛盾。

(四)

原典: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大道的运动,表现在循环往复上;大道的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产生于形而下的有,有又产生于形而上的无。

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无”就是虚无,就是道,有就是道的属性德,这样就构成了“无——有——万物”的三段。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非常精辟,老子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是朝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变化的,比如朝代从新建——繁荣——衰落,个人从生到死,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

这句话在我看来还有可取之处,那就是想要成功,去复制历史上过去人的成功经验,十有八九也会成功。

复制别人尤其需要找好对象,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是成功的条件,但每个人成功的路径不一样,注定条件不一样,所以与其说是复制别人的成功,不如说是复制那些和你条件相似人的成功。

(五)

原典: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资质上乘的人一听说道,就去努力实践;资质一般的人听说了道,时记时忘,将信将疑;资质较差的人听说了道,大笑不已。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立言的人曾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好似黑垢;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污浊。最方整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大道总是潜隐不露,没有名称。只有大道善于帮助一切成事。

我的理解:这段话让我第一印象想到的是“格局”。“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老子用一系列的“大”让我反思自身的格局是不是太小?正是因为能够大而和谐,“道”可以容纳一切,甚至包括杂音,也正因如此,“道”能和光同尘。而自己呢?我们个人呢?斤斤计较,自鸣得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得道不仅仅是思想上得道,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这才叫知行合一,“道”也是干出来的!我直接叫“干道”吧,“干道”才能“赶到”,你的人生才能恰恰好,获得自我救赎。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