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香港市面萧条,零售数据却显示兴旺?】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2

昨日不少商界人士在手机群组激辩一个话题,围绕「兰桂坊之父」盛智文接受媒体访问时形容「本港零售市道渐返2018年水平」。一些零售业老板「嗤之以鼻」,直言根本不可能;又有人笑谓,「佛地魔向来是政府大好友,见人讲人话,不必太认真」。但实际上,本港10月份零售额达338亿元,已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301亿元),亦恢复至2018年同期逾85%。这似乎跟目前市面气氛及大部分人感受存在矛盾,一来缘于电商占比愈来愈高,二来关乎内地旅客最新的「哑铃型」消费趋势。
盛智文唱好消费市道受质疑
疫后不少零售及餐饮业界老板都愁眉苦脸,纷纷慨叹生意难做。普通市民或许亦留意到,即使是旺角、铜锣湾等传统旺区,周末也不见很多人逛街、购物、食饭,难跟2019年之前的市面人气相提并论。就连特区政府也承认消费市道存在问题,所以要推出「夜缤纷」、「激活庙街」等花臣尝试救市。
在此背景下,盛智文却形容「本港零售市道已逐渐重返2018年水平」,还预计明年市道将较今年更理想,可望再闯高峰,这难免令人对此番言论有所质疑,觉得他要不是「奉旨唱好」,就是活在「平行时空」。
据统计处最新公布,本港10月份零售业总销货价值达338亿元,按月续升6.3%,并已超越2019年同期(301亿元)。诚然,4年前本港正值社会动荡,街头烽烟四起,所以零售市道跟2019年比较未可作准。不过,即使再推前一年,今年10月份零售额亦已恢复至2018年同期(397亿元)的85%。
须知道,2018年属本港经济历史巅峰期,全年共有破纪录的6515万人次旅客访港;而今年暂时(截至10月底)只录得2680万人次旅客,相差一大截,可是零售额却已追及当年同期八成半以上。
换句话说,从数据看,盛智文形容「港零售市道渐返2018年」确合事实,但又实在跟大多数人感受不相符,究竟点解?背后主要存在两大因素。
电商外卖流行 内地客贫富两极
首先,最近几年,电商网购在本港日益普及。以本地电商龙头HKTVmall(母公司香港科技探索,01137)为例,2018年10月份,该平台销售额仅约1.9亿元;而今年10月份,其销售额增至7.1亿元,累升接近3倍。况且除了HKTVmall,还有其他玩家大力开拓本港电商市场,包括TVB(00511),以及来自内地的淘宝、天猫、美团(03690)等。
统计处资料显示,电商销售在2018年仅占本港零售额约5%,到2022年已升至10%,今年相信会更高。电商普及不免蚕食实体零售,事关消费者只需安坐家中等收货,不必外出逛街购物。同样道理,外卖App流行也会打击餐厅堂食生意,却可增加外卖业务收入;人们现时经常在食肆见到空凳多,同时在门外飞驰的「骑手」、「步兵」也愈来愈多。
第二个因素是内地旅客最新流行「哑铃型」消费模式,意指呈现两极趋势。其中一极包括所谓「穷游」、「文青游」、「特种兵旅游」,共通点是消费额甚低,购物不多。另一极属于超高消费群体,光顾顶尖奢侈品名店,住最高级酒店,食最贵的餐厅。正如盛智文在访问中提到,根据他旗下酒吧生意,目前内地客的消费力远超过外籍旅客,「内地人可以花数十万元消费一晚,但外籍客只花数百元饮啤酒」。
换句话说,一方面,「穷游」和「文青游」旅客喜爱寻幽探秘,到各类文化景点打卡,较少出没于旺角、铜锣湾等传统旺区。另方面,最顶尖豪客消费力惊人,但总数量相对不大。在「哑铃型」模式下,以往作为主力、聚集于闹市行街、买金饰、买保健品的中等消费额旅客可能有所减少(这体现于总旅客人次下降),容易让人觉得现今「旺区不旺」。
商家抱残守缺难免拍乌蝇
总的而言,上述的电商普及、「哑铃型」消费模式两个最新趋势,皆会大幅度改写本港消费行业面貌,商界亦须转型适应才可趋吉避凶。举例说,若有零售商仍抱守传统定位,不涉足电商,并依赖在旺区招待「自由行」旅客,它们恐将面对生意惨淡、一沉不起;又或者有些中档次食肆像以往一样主打堂食业务,未有调整布局开拓外卖客源,亦没用Instagram、小红书等社交网络作推广营销,就有可能愈来愈「拍乌蝇」。
更进一步看,消费者日益惯用网购App、外卖App,同时内地旅客不乏喜欢怀旧文化景点,或向往old money「低调奢华」气息,特区政府则试图透过「夜市」、「庙街」等方式搞旺市道,恐怕有点捉错用神,未必有利本港消费及旅游行业发挥优势,成功转型断不能靠一把锁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