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续热,亚马逊却与Visa翻脸?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可以共患难未必能共富贵,电商巨擘亚马逊Amazon)和信用卡一哥Visa曾经是最佳拍档,携手在全球市场开山劈石,相辅相成。不过这对伙伴近日闹翻,亚马逊宣布明年起不再接受英国Visa卡付款,声称不满对方“食水太深”,背后关乎电子支付及BNPL(Buy Now Pay Later,先买后付)工具日益流行,包括PayPal、Cash App、Afterpay、Affirm等等,收费远低于信用卡,甚至免收服务费。作为每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的巨无霸,Amazon省1%也是大数目,有条件跟信用卡公司“讲数”(讲价)。

AmazonVisa过去十多年堪称最佳拍档,惟近年因服务费问题而关系绷紧(路透图片)

Visa可说是近年“神股”之一,自2011年至今股价涨逾10倍,现市值接近4000亿美元。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愈来愈多消费从实体流向网络,人们曾经以为Visa、万事达卡(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会沦为受害者,结果却恰恰相反。一方面,尽管消费者热中于网购,支付却成为头痛问题,以往并非人人都拥有PayPal户口或加密货币钱包,传统银行转账又太慢,最后发现还是信用卡较方便。美国人每年多达八成网络消费额通过信用卡或借记卡(debit card)付款,这意味网购市场愈大,信用卡公司愈受惠。

不满食水深  拍档“割席”

再者,互联网浪潮除了催生网上购物,亦为社会创造很多效益和便利,推动整体经济持续繁荣扩张,而很多消费仍留在线下进行,例如餐饮和商场购物等等,正是信用卡传统“主场”。换言之,信用卡公司在网络消费和传统消费市场两头获益,成为近年消费市场最大赢家之一。

据研究机构MoffettNathanson统计,Visa去年在全球(中国内地除外)信用卡及借记卡市占率达60%(其宿敌Mastercard约占30%),属绝对霸主,自然成为赢家中的赢家(内地市场由于信用卡未能普及起来,支付宝凭“后发优势”崛起,属另一有趣故事)。

至于现为全球电商一哥的Amazon(去年营业额较阿里巴巴高出3倍,尽管双方经营模式不全相同),其壮大过程亦离不开Visa和Mastercard助力,尤其在海外(美国以外)市场,任何人只要有信用卡便可快捷、放心地在Amazon网购,有助该电商巨擘迅速拓展市场。

因此,AmazonVisa过去十多年堪称最佳拍档,如鱼得水缔造双赢,Amazon甚至伙拍Visa推出了联名会员信用卡,让用户享受免运费、储分换折扣等优惠,可见关系有多密切。

然而,Amazon上周宣布自明年1月起,不再接受在英国注册的Visa卡付款,其表面理由与“脱欧”(Brexit)有关。皆因欧盟条例规定,信用卡公司每宗数码交易最多向商户抽取0.3%服务费,近乎全球“最平”(最便宜);英国脱欧后不再受此限制,Visa随即“加价”至1.5%(相当于美国市场收费水平),Amazon认为加幅太“狼胎”,权衡利害,决定“割席”。

转用电子支付  早有部署

其实这次加价风波只属导火线,Amazon近年一直不满Visa“食水太深”,早前已在新加坡、澳洲等中小型市场“试水”,通过发放优惠券方式鼓励消费者弃用Visa,改用其他支付工具。或因试验结果良好,Amazon遂趁着加价事件表达不满,在英国市场向Visa“发烂渣”。

上文提到Amazon以往凭Visa和Mastercard协力,在全球市场开山劈石;惟近年PayPal、Cash App等电子支付工具日渐流行,信用卡公司不再是无可取代,再加上BNPL模式炙手可热,让消费者分期付款消费,比起信用卡可享较低息率、较长期限及较大自主度。以往人们满18岁时,除了领取成人身份证,往往也会申请一张信用卡作为身份象征,现今欧美新世代只要有电子钱包,基本上不一定需要信用卡。

Amazon刚于本月初宣布与PayPal合作,自明年开始接受后者的流动钱包Venmo付款;此外,该电商巨擘在8月份与BNPL公司Affirm达成结盟协议,接受用户对50美元或以上消费“先买后付”。现在看来,这两项动作都是为跟Visa“摊牌”做准备,足证Amazon绝非一时冲动。

Amazon占上风 趁机压价

不少人估计,AmazonVisa不会真的割席,双方只不过互相讨价还价,但很明显Amazon占上风,拥有更大话语权。Visa首席财务官Vasant Prabhu在周末已经放声气,称有信心与Amazon达成共识,继续为英国消费者提供服务:“我俩以往化解过同类风波,这次相信也不例外。”毕竟Amazon每年销售额逾3000亿美元,能省1%也是巨款,倘本身有“牙力”而不去压价,恐怕不算对股东尽责。

总的而言,全球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大饼”愈来愈大,Visa和Mastercard作为信用卡寡头霸主,尽管面对新兴工具抢生意及客户“讲价”压力,短期内业绩仍可望向上,投资者不必太早慌张;只是长远来说,这两大巨头有需要革新模式,迎接来自电子支付和BNPL的挑战。

作者:高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