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读原复生》(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2

导读

读原复生的文章是一大快事,平时看来晦涩难懂的财经分析,在他笔下变得异常清晰,让人感到很受用。由此看来,平素令人眼花缭乱的上市公司的操作手法,往往只是“障眼法”耳,而那些所谓“股评家”晦涩的“天书”不由让人怀疑是否在故弄玄虚。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经常用一个故事比喻“耐人寻味”:一个人含着一颗檀香橄榄,觉得没什么味道,往屋顶上一扔,继续走路;走了两条马路,嘴里余香不绝,赶紧往回赶,爬上屋顶去找那颗檀香橄榄。

就像把女人比作鲜花,这故事俗是俗了点,可有时还真管用,因为这两年我就碰上了檀香橄榄。

2001年12月,香港《信报》的投资版周一至周五刊登“原氏物语”专栏,评论以香港为主的财经市场动态。由于我平日读《信报》,主要兴趣在于政经评论,投资版向来一扫而过,对“原氏物语”并不在意。

原复生(原名:蔡东豪)

半年过后,我在“原氏物语”上看到一篇《包饼情》,觉得很受用。作者原复生谈的是一家叫圣安娜饼屋(0192)的香港上市公司,认为销售饼卡是该公司盈利的秘密武器。圣安娜卡销售价45.6港元,购买十张或以上可享有最高达八五折的优惠。别看小小一张卡,截至2001年9月底,圣安娜有总值1.4亿港元未兑“饼”的饼卡在市面上流通。过去几年,圣安娜每年出售饼卡金额大约8000万港元,是维持公司业务的支柱。

圣安娜饼屋

关键问题是,圣安娜卡的换饼有效期通常是3~5年,在市面上流通的饼卡有350万张,这里有多少可能会遗失和忘领?

联想到我们平日去理发店,不管是理发师还是美容师,最喜欢向你推销的就是贵宾卡,1000元或500元八五折,我自己也买过这种卡,却没去过几次。理发店还不像圣安娜饼屋,连锁店极少,一般买卡人可是亏大了,理发店的盈利看来可能也是“以卡取胜”。

到了2002年11月,我又看到原复生谈论恒指成分股思捷环球(0330)的文章,更是佩服。“Esprit”这个服装品牌可谓家喻户晓,一般人只是把思捷环球看作是经营Esprit的香港公司而已,但经原复生一点拨,我们才知思捷环球的经营大有学问。

思捷环球在1993年上市,当时它确实只是Esprit的亚洲区特许经营商。但1997年反客为主,收购了以德国为主的欧洲业务,2002年初又收购了Esprit创办人的美国Esprit业务,统一了全球Esprit品牌,晋身国际级时装集团。以营业额计算,香港业务仅占整个集团的营业额的12%,欧洲业务占74%,如此看来,思捷环球更像是一家欧洲公司。思捷环球未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欧洲和美国,香港已无足轻重。当时思捷环球的市盈率为13倍,相比于同类亚洲零售股,属合理水平;不过,由于重新定位,与同类欧洲零售股2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那时的思捷环球股价仍有增长空间。

原复生的思路很清晰,只用了比豆腐干稍大的篇幅,约莫1300字吧。

一个星期后,原复生连续用三天谈汇丰控股(0005.HK)。与思捷环球相反,自从1991年汇丰银行迁址英国并成立控股公司后,人们总认为汇丰控股已是一家欧洲乃至欧美银行,但事实上仍有差距。

虽然,汇丰控股的策略是集中于亚、欧、美三大地区发展,形成“三脚凳”阵容,但在亚洲的表现还是最为出色。单是在香港,过去两年的股本回报率高达45%;而在2001年,欧洲业务的股本回报率仅11%,若扣除收购不顺的法国CCF,股本回报率则是22%,与其他优质英国银行相似而已。另外,集团成本超过70%由欧美业务产生:欧美业务的成本占收入超过60%,而香港只是30%。

这就是汇丰控股面对的矛盾:若满足于亚洲区的集团,它将是全球赚钱能力最强的银行;若要成为全球性银行,代价是得承受较高营运风险,接受较低回报率。

原复生认为将汇丰控股和花旗银行相提并论也欠妥。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控股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例如,向美国大型企业借贷占花旗总借贷的18%,汇丰控股是5%;投资银行收入占花旗收入的23%,而汇丰控股只有5%。

如此提纲契领,畅晓明白,我正欲进入阅读角色,没想到2002年12月31日,原复生突然宣布收笔,专栏开了一年就此结束。

于是,我想起了檀香橄榄的故事。

到了2003年5月,我知道原复生将《原氏物语》出了三本集子,便请好友王晓冬帮忙。可惜晓冬在港一直很忙,来上海也难得一见,只是最近才捎来,而且第一本已售罄,只买到后两本。

即便如此,我看后仍觉得大有介绍的必要。在香港报章的财经专栏作家中,《信报》的林行止当然首屈一指,我曾买来他的全集翻阅,也够痴迷的。林行止毕竟廉颇老矣,现在他的专栏仍值得一看,但不复当年之淋漓尽致了。《信报》的另一位“投资者日记”专栏作家曹仁超也是超级写家,每天大半个版面的篇幅,数十年如一日,功夫了得。不过,曹仁超的专栏有两点让人不以为然。一是粤语写作,方言用之小说尚有读头,但面对各地的财经市场读者,用方言叙述,眼界不免狭窄点;二是有的文章写到哪儿是哪儿,让人有“填版面”之感。另外,《香港经济日报》的石镜泉先生也极能写,而他又稍逊曹仁超。

林行止作品

与他们三位相比,三十多岁的原复生的文风与林行止一样不拖泥带水,娓娓道来;在投资市场专业分析方面则比曹、石两位更为通透。

香港财经专栏作家后起之秀,原复生当之无愧。

本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全部讨论

2022-02-22 16:15

现在怎么能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