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是大基建时代最后的落幕者,因为本人也是基建狂魔中一员,对茅台也是了如指掌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回复:4喜欢:0

茅台曾被视作经济的润滑剂,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斌,中国的绝大多数机构视茅台为价值投资的典范,其实不然)
  交银国际原董事总经理洪灏就提到过,茅台股价是中国基建投资非常靠谱的一个领先指标,往往领先基建投资一到两个季度,即便是基建项目中不起眼的螺纹钢,其市场价格也与飞天茅台价格趋势一致。
  这种产业现象也隐含了茅台A股称王的原因,基建、地产大潮中,茅台作为工程圈酒桌的“标配”,被嵌入到产业链条中,步入了价格飙涨的黄金时代。这也消化了茅台的绝大部分需求场景:茅台商务接待占比 50%,礼品占比30%,宴会占10%,剩余才是自饮等需求。
  但时代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处,支撑白酒欣欣向荣的大基建时代落幕了,2023年住宅新开工面积较2019年的峰值下降近6成。茅台作为基建附属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期飞天茅台价格崩盘,股价跌跌不休正是茅台失意的开始。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批价逼近生死线。市场传言黄牛成本线在2500元/瓶,如今茅台降至2290元/瓶,黄牛已有跑路现象。持续下跌的价格也使经销商恐慌,已有酒商宣布停止回收茅台,茅台隐隐有了流动性危机的风险。
  2、金融属性开始祛魅。很多人买茅台是奔着“永远涨”的信仰来囤货套利。按格隆汇说法,每产出一万瓶茅台,至少有七千瓶都收藏。但随着社会库存越来越多,茅台稀缺性也在降低,接盘者也总有接不住的那天。近期飞茅价格快速下跌就是金融属性祛魅的开始。
  3、大基建时代落幕的失意者。茅台消费大头集中在商务场景,大基建和房地产是白酒爆发的土壤。新经济环境下,政务、商务宴请消费场景明显收缩,茅台的需求大盘被动摇了。
  / 01 /
  批价逼近“生死线”的担忧
  股王茅台的信仰被动摇了。6月才过半,股王茅台已蒸发超1300亿元,把时间拉长,从5月8日,茅台已累计下跌13%,市值蒸发3300亿元,相当跌去了2.5个洋河
  投资人对茅台信仰动摇,是因为担心飞天茅台持续下跌的价格已逼近经销商的生死线。飞天茅台批价已从年初2700元/瓶左右,跌至2290元/瓶左右。进入6月份后,飞天茅台加速下跌,比月初便宜了230块钱。
  最新2290元/瓶的批发价已经无限逼近市场传言的茅台经销商实际成本1800元-2200元。过去终端价格和进货价格中间的差值,就是茅台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不断吸引经销商、民众、企业入局,客观上给茅台的价格抬轿子。一旦经销商实际成本被攻破,市场担心茅台的价格体系会崩盘。
  客观来说,市场担忧有些过头了。经销商的实际成本应该是远低于市场流传的1800-2200元。
  先解释下市场流传的价格是怎么来的,茅台出厂价是1169元,但类似以前保时捷供不应求的时候需要“加装”,采购茅台也需要配货也就是搭系列酒,由于系列酒时常价格倒挂,成本需要飞天茅台平衡,变相抬高了经销商成本。因此茅台出厂价+平衡系列酒成本就构成了市场流传的经销商实际成本在1800元-2200元。
  这个数据对不对?可以根据财报给飞天茅台做个极端成本测算,按23年财报系列酒总销量3.11万吨,收入233亿元,每500ml一瓶,可算出系列酒单价为375元/瓶。另据国海证券数据,近些年茅台酒给社会经销商的配额维持在1.7万吨。
  这时候极端假设所有系列酒全当添头配给经销商,也就是说经销商进货一瓶飞天茅台同时需要被迫买进1.82瓶系列酒,在假设系列酒一瓶都卖不动,这时候经销商飞茅的实际成本才是1169+375*1.82=1851.5元。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很难发生,市场流出的经销商成本显然夸大了。
  虽然实际情况要比市场传言好得多,但茅台也并不是高枕无忧。
  茅台在经销商前的一道防线,黄牛已经“破防”,有行业人士表示,黄酒加价后算上场地费、人工费,2500元/瓶就是“生死线”。最近黄茅出现了跑路现象也印证了黄牛成本线被击穿。
  对于经销商来说,持续下跌的价格也距离它的成本线越来越近,很容易出现“越跌越不买”的恶性循环,已经有多家酒商宣布停止回收茅台,茅台也隐隐有了流动性危机的风险。那么茅台这次的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 02 /
  金融属性开始去魅
  虽然飞天茅台价格时有波动,但像今年这样从3月份接近2700元左右一路俯冲到2300元左右还是比较罕见,和往年同期的价格对比中更是砸出了一个深坑。
  很多人把这次茅台价格崩盘的原因归结为,酒类消费进入淡季,经销商大幅降价回笼资金;以及竞品酒类投放,稀释价格,比如375ml巽风酒投放20万瓶带来供应过剩。
  但这两点都有点站不住脚。第一个理由,往年都有消费淡季,但没有像今年跌得这么狠。第二个供应过剩,之前葫芦娃也在淡季一次性放出过几十万瓶,价格波动也不明显。
  茅台金融属性的消退,才是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过去十年,茅台酒价格上涨的支撑是什么?信心。和北上广深的房产一样,它变成了一种金融资产。买茅台,就是奔着“茅台永远涨”的坚定信仰。连续多年的炒作,茅台早就脱离了消费品的范畴,按照格隆汇的说法,每产出一万瓶茅台,至少有七千瓶都被人藏起来了。
  溢价制造出来的囤货性需求算不算需求。算。这个需求会不会崩。会。
  17世纪中期时,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当时量少价高,被上层阶级视为财富与荣耀的象征,投机商看中商机,开始囤积郁金香,随之热潮蔓延为全民运动,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上涨获利。最后郁金香市场崩溃,六个星期,价格下跌90%。
  回到茅台,茅台也正从量少价高慢慢失去稀缺性。给茅台的的社会库存做个粗略估算:2012-2015年,因为限制三公消费,茅台在2015年进行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减产,价格同时也是新世纪首次批价跌破出厂价。
  照道理来讲,至暗的2015年几乎是没人囤酒的,2015年茅台的销量是2万吨,这应该是最接近真实的茅台消费量,假设后面8年的消耗量都是2万吨。而2016-2023年,茅台酒累计销售了27万吨,这8年囤积下来的茅台酒,大约是11万吨,是2023年茅台销量的2.7倍。
  社会库存越来越多,接盘者总有接不住的那天,茅台金融属性破灭也是迟早的事,近期茅台价格快速下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金融属性正在祛魅。
  对一个有金融属性的产品来说,最怕的,就是你不知道市场上有多少准备抛的存货。现在的茅台就是如此。那么,茅台金融属性为什么是现在退潮了?
  / 03 /
  大基建时代落幕的失意者
  上市以来,茅台不是没有向下调整过,08年、12年、18年,调整至多也就1年就上攻了。但这次茅台拧巴的时间非常长,从2021年的最高价至今起起伏伏,总计跌了25%。
  很多投资人仍在认为茅台拧巴是因为白酒的周期波动。但实则茅台下行是时代转向的结果,支撑白酒欣欣向荣的大基建时代落幕了。
  俗话说“烟铺路、酒搭桥”,白酒板块的景气周期是以4万亿投资为起点,白酒嵌入到基建大潮后步入价格飙涨的黄金时代。交银国际原董事总经理洪灏就在一份研究结果中提到过,茅台股价是中国基建投资非常靠谱的一个领先指标,往往领先基建投资一到两个季度,即便是基建项目中不起眼的螺纹钢,其市场价格也与飞天茅台价格趋势一致。
  白酒成为基建产业链的一环也不难理解。基建、地产的技术壁垒不高,竞争同质化,但产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得商务关系得订单,高端白酒就是就是润滑剂。在中国的商务饭局中,尤其是工程圈,一瓶好的贵州茅台酒常常是桌上的标配。
  这种商务场景消化了茅台绝大部分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调研反馈,茅台的商务接待占比 50%左右,礼品占比30%左右,宴会占10%,剩余部分才是自饮等需求。可以说,茅台称王,离不开大基建、房地产等商务活动的井喷。
  但时代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处,终究会变的。如今,大基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过去几年,房企新开工面积呈断崖式下跌,2023年住宅新开工面积较2019年的峰值下降近6成。白酒与基建、地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基建和房地产黄金时代不再,白酒的“用武之地”也显著减少了。
  好梦由来最易醒,时代给你的,时代也会带走。当大基建时代落寞后,茅台的消费大盘被彻底被动摇了,曾经的顶峰,它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全部讨论

06-20 00:21

产家配合渠道炒作,压货都是常用手法,讲直白点。就是利用国酒名头,在哄抬市价,并压货配货低档酒,人为制造缺货。狗屁价值投资,笑话。

06-20 13:08

能工业化勾兑生产的白酒,收藏豪无意义

06-20 07:22

芋台出厂价。1200真怕跌,跌到1300時便取代其他白酒,反而其他牌子白洒不要買,當蘋果跌到4000元,小米oppo 便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