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可能是拔牙的带毒猪!
还有一个问题,今年东瑞的猪的价格与牧原的价格差距缩小至了1~2元,去年东瑞卖的猪普遍比牧原高3~7块钱。牧原和温氏的价差从原来的1块多缩小到了几乎为0,但是东瑞与牧原的价差缩小的太大,牧原仔猪销量占比是10%,东瑞是20%多(),所以应该是供港生猪这块出了问题,3-18公司董秘说2月6日起中国香港地区全面通关后,内地供港活大猪供应数量有所上升,导致生猪拍卖价格总体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东瑞的价格优势大幅下降。
供港猪占比未来一定会下降,加上港猪拍卖价的下滑,东瑞的价格优势会逐渐被抹平,降本才是东瑞未来的主旋律,价格优势带来的估值溢价现在要杀一杀。而且非瘟之前供港生猪和内地生猪的差价本来就不是很大,非瘟之后跨省运猪被限制加上供港配额改为分批次配额,20年供港配额从160万头跌倒了90多万头。
东瑞的发展路径与牧原比较相似,2002年东瑞设立后就进行生猪养殖,向广东地区销售生猪,03年取得供港澳地区活猪饲养场的资格,开始向中国香港市场销售活大猪,司获得供港活猪自营出口经营 权,开始自营出口中国香港活大猪 的业务(22年25万头的供港猪有22万头是自营的);2011年设立河源市瑞昌饲料有限公司,从事饲料的生产,供应公司下属养殖场使用,13年研发了“高床发酵型 养猪系统”,实现了生态养殖的可持续 发展;17年子公司紫金东瑞从美国引进曾祖代优质种猪,加快种猪遗传 进展;19年子公司对传统猪舍进 行升级改造,建成全密封、全温控的现代化猪舍,并配套了自动饲喂系统。
当下东瑞还在自建屠宰场,就差疫苗兽药了,它跟牧原一样都是先搞好养殖再搞其他的,但是不一样的是它现在规模还比较小就搞屠宰了。
东瑞的产能规划是2024年达到200万头,目前已有产能140万头,60万头产能建设需要12亿元的资本开支,去年6月份发布了非公开发行的公告,要募集10亿左右,当下手上还有4.5亿左右的现金,资产负债率40.75%左右,定增后会降低为33.33%,当下是发了说明书了,就等证监会同意。
我并不担心东瑞的资金问题,只是它的成本确实太高了,去年三季度成本是18.4元/公斤,21年披露的肉猪料肉比是2.5,同年温氏的是2.4,东瑞的PSY在去年下半年披露的是22,其实东瑞的料肉比和PSY都差不了多少,PSY影响不了多少种猪成本,完全成本差很有可能是折旧比较高,毕竟它去年产能是140万头,只出栏了52万头。当然,前提是他这个完全成本是考虑了产能利用率的。
东瑞22年折旧摊销是1.5亿左右,出栏头数52万头,头均折旧是288.46元,牧原的22年头均折旧是183元。这一块有非常大的下降空间,假设12亿的募投项目投产,出栏量达175万头,按10%折旧率算,每年折旧金额约2.7亿,头均折旧约154元,头均成本下降134元,按照110kg的出栏均重,每kg成本下降1.218元。
东瑞的管理层注重稳健经营,当下都未有到广东省外发展的计划,而且始终根据市场形势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投资节奏,使财务结构处于合理水平,从它这几年的资产负债率非常稳健,21年因为上市打到了15.62%,但平时也一直保持在30%上下。
有几个问题:
1 东瑞招股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根据发行人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发行人生猪产能在2023年将到达200万头/ 年,约为2019年生猪产能的6倍,从而实现规模化效应,降低公司的单位养殖成本,若未来生猪价格出现下滑,发行人可以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保持盈利水平。
我没搞懂的是为啥可以以量补价来保持盈利,猪价低的时候多卖难道不是多亏损吗?
那个规模效应我就不吐槽了,毕竟是21年上半年上市的,20年那会大家还不知道规模不经济。
2 东瑞的完全成本是否已经考虑了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3 东瑞养殖端的智能化设备及系统是哪个公司提供的?数据是全集团共享的吗?管理能否做到和牧原一样扁平?
4 冷鲜肉市场的发展,对热鲜肉市场的冲击有多大?(东瑞卖的几乎全是生猪,这个我准备通过研究龙大肉食等冷鲜肉企业入手,后面再说)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东瑞股份(SZ001201)$ $牧原股份(SZ002714)$ $温氏股份(SZ30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