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forcode: 个人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敢于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不受他人影响不是盲目自信,不自欺,认错这些都是内心强大、诚实和勇气的表现。这往往要求很高的道德标准,客观而实事求是不以偏见看问题。很多人做不到的,说两句就红温了。更多的是来抬杠争对错而不是来赚钱的。
也没有多少人自省,到底是时代的运气还是个人的高见。要改变和否认自己的过去很难。同时这行业套路那么多,很容易就能赚到轻松的钱,尤其规模一上去了就忘乎所以了。自己明明是个打工仔,却把这些资产都当做了自己的钱。没有契约精神不把客户当人,想尽办法从客户那里获取利益。因为这样比真的等待投资机会,忍耐,逆人性要更轻松,只要你没有道德底线//@forcode:回复@人和:大部分名校金融经济等博士,你让他做基金经理,都是亏钱的,投资大师没法靠学校教育批量培养,大规模生产的。大部分学完金融经济学,适合做分析师,搜集整理资料。这也是有价值的,投资决策是需要读分析研报的,但光靠研报,不足以做好投资,投资还涉及到仓位管理、情绪控制、直觉判断力、保守谨慎的心态和行为模式等,写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人,很多都有这种体会,文章追求的是逻辑自洽,有时候,你手头的资料实际上不完整不足以得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但写文章的人,也必须用手头不完备的材料,硬凑出一个逻辑自洽的框架来,这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有点自欺欺人,就怕自己到处布道久了,都忘了当初其实资料根本就不完整,推不出这么肯定的结论,很多情况下,实际上也是盲人摸象,但分析师搞宣介,必须自信满满装专家,一切胜券在握,游刃有余,自欺欺人。但投资最怕的就是不实事求是,这种过于自信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就很难做好投资。很多时候,其实都是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直觉洞察,同时又要一种保守谨慎的操作体系来仓位管理,这很多时候靠天赋。
引用:
2024-06-18 14:14
我以前有个同事,本科厦大5道口博士,作为金融专才引进,吹嘘的厉害,结果一干,2005年把公司几乎所有仓位砸在998附近,导致公司亏损严重,直接边缘化,也导致公司分管领导后续被边缘化,期间还吹嘘2007年做认沽权证赚了上千倍(请注意,是认沽权证,不是认购权证);后来去招商基金干基金经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