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随想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回复:12喜欢:24
注册制推行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ETF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为什么ETF能跑赢大多数投资者,甚至大多数基金经理呢?刚才忽然想到以前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好的企业会越来越好,差的企业会越来越差,这体现在股票市值的不断变化上,而基于市值加权的股票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剪刀差。举个例子,如果市场上有ABCDE五家企业,股票市值分别为50、40、30、20、10亿元,其中AB为成分股,CDE为非成分股,则AB总市值为90亿,这时候可以将指数的基点设为90点。那么,若未来A的市值能成长到200亿,B的市值成长到80亿,那股票的点数就是280点,买入指数ETF获利3倍。与此同时,CDE三家企业却有可能因为规模小而越来越差,但因为他们不是成分股,所以他们的市值变化难以体现在指数上,而你若买了他们,就很容易出现赚了指数不赚钱的情况。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是AB两家企业越来越差,CD越来越好,这时候通常就会对指数成分股进行调整,剔除AB,纳入CD,在这一过程中指数没有变化,所以不会对ETF的估值产生影响。而纳入好的CD之后,指数还是会不断上涨。这就等于指数的编制者给你人为的调仓换股了。其实大家完全可以看一看各指数的成分股,比如创业板的成分股(网页链接)看一看这里面的公司是不是都是创业板里相对较为优质的公司。其实这两年雪球中很多人持有的牛股,基本都是成分股中的股票。
很多人习惯于投小市值的成长股,理由是小市值上涨的空间比较大。但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押在一两只股票上的。在购入成长股的同时,配置一些防御性的股票,如银行、医药、消费版块的股票,是大多数人常用的做法。这实际上还是拉低了投资成长股的收益率,总体来看,并不一定会比ETF更高。而如果你确定趋势会上涨,那么到时候再买入对应的分级B,收益基本都会翻倍。如从去年11月到6月,创业板ETF上涨了3倍,而对应的创业板B则上涨了6倍——这样的收益率,基本上能战胜绝大多数来回折腾的人。
事实上,对于成长股的“成长性”我一直报以审慎的态度。在这里,推荐读一下吴晓波的《大败局》,里面讲述的所有公司都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时无二的明星企业,其扩张速度之快、成长性之高,从财务资料来看,都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但其最终的结果,却总是惨淡收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公司无法适应快速扩张的需要,快速的生长吞噬了公司的健康。一如养殖场里的肉鸡,鸡肉快速的生长,但骨骼的密度却不会同步增长,最终鸡也会倒下。而如果做过企业的人,也都会明白,绝大多数公司活不过5年。其实,在市场中,大公司的优势要远超小公司,比如说对于游戏公司,我一直不感冒,因为我知道绝大多数公司的游戏产品都会被腾讯拷贝,然后这个公司会被腾讯活活掐死。这十多年前腾讯越长越大,股价越来越高,但能活过十多年并且越来越大的的游戏公司,几乎没有。

资本是最聪明的,但资本同时也是最愚蠢的。投资成长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类似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收益看似是最高的——因为它只需要初期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就能获得上市后的数亿元甚至于百亿元的回报,但之所以叫他风险投资,又因为这种回报的风险是很高的。当某个行业被认为有前途之后,资本会一窝蜂地涌入,最终摊薄收益率,绝大多数公司夭折,一两家独大,这一点无论是多年前的婚恋网站、在线教育还是最近两年的打车软件、外卖服务、电商网站、O2OApp,一向如此。
从统计学的角度而言,在资本市场中,每一种交易策略的成功率都是大致相等的,否则如果有一种交易策略能够远远超过其他策略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钱都被一个人或者了解这个策略的人挣走——这种被称为“市场怪物”的东西,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其实,每一种策略都有其合理性,你在各类访谈和随笔中见到的某种策略的“发明者”、“建立者”,只是使用这种策略的成功者而已。

精彩讨论

可可的小黑奴2015-12-10 16:54

始终觉得您有深入的思考能力。看问题很透彻。

全部讨论

2016-04-23 10:48

所以欧洲为远洋贸易,发明了股份有限公司。

2015-12-15 02:09

Z哥出品,必属精品

2015-12-14 13:31

大牛还写那个MACD的文章吗,盼了三月了……

2015-12-11 09:05

认真阅读老大的每片文章,感谢分享!

2015-12-10 20:27

买卖指数最大的问题还是择时问题。因为流动性溢价和风险偏好溢价的存在且其在不同市场、不同时段的特异性,使得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靠谱的参照物。而择时的差异从长远看将导致收益相差巨大。

2015-12-10 20:10

指数编制者,才下炒股高手。

2015-12-10 17:52

分析的不错,选好某个指数比选单独选股的机会更大,选股还是有点赌大小的意思

2015-12-10 17:50

其实,每一种策略都有其合理性,你在各类访谈和随笔中见到的某种策略的“发明者”、“建立者”,只是使用这种策略的成功者而已。。。 使用同样策略,但不成功者才是大多数

2015-12-10 16:54

始终觉得您有深入的思考能力。看问题很透彻。

2015-12-10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