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与中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间。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4 年以前中国建材已经通过整合大量中小水泥企业,一跃成为华东和西南地区水泥龙头。2013 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优势骨干水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在此之后,国内水泥行业整合加速,尤其是 2014-2016 年出现了一波兼并重组的高潮。

从 2012 年至 2018 年,我国水泥行业 CR4 从 36%提升至 43%,CR10 从 51%提升至 57%。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印发的《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7-2020)》,到 2020 年末,力争前 10 家大企业集团的全国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 70%以上,水泥产能集中度达到 60%以上,10 个省区内前 2 家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达到 65%以上。

对比发达国家的水泥行业发展历程,从阶段来看,我国已经历过一次行业大规模整合,但未来仍会有至少一次的集中度提升过程,大概率会是由去产能带来;而从集中度来看,目前我国水泥熟料产能 CR10 为 59%左右,仍低于美国,远低于日本和欧洲。但我们认为,由于国土面积原因,我国水泥行业总体集中度对标美国更有参考价值,而区域集中度对标日本和欧洲更有参考价值。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水泥行业去产能主要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 1984~1990 年,1984 年日本出台了《日本水泥改革的基本方案》,规定了 1985 年底以前淘汰生产能力为 3100 万吨的水泥窑(占当时总产能的1/4 左右),并通过设立五家共同事业公司进行联合销售、联合采购的方式“垄断”全国水泥市场。1987 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产业构造改革办法,在 1989 年之前淘汰1000 万吨产能。最终,熟料产能从 1985 年的 9800 万吨,再次下降至 1990 年的8720 万吨。

2)第二阶段是 1994~1998 年,主要驱动力是兼并重组。在这段时期,日本水泥行业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整合,小野田水泥、秩父水泥、住友水泥、大阪水泥、宇部兴产等主要水泥企业先后进行合并,最终龙头太平洋水泥市场份额达到约37%,CR4 超过 85%。日本水泥产量从 1990-1995 年整体延续稳定增长局面,并在1996 年达到历史峰值 9960 万吨。

3)第三阶段是 1998 年至今,大企业选择主动去产能,基本与需求下滑幅度相匹配。2017 年日本水泥产量仅 5300 万吨左右,较峰值下滑近一半。但得益于过剩产能的淘汰,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0-90%的较好水平,并未有显著下跌。值得注意的是,1992 年前后,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并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因此需求端出现了崩盘式的下滑。但在此情况下,市场依然未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并且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我们认为这得益于第二阶段时行业完成了充分的兼并重组,因此后续在龙头企业的主导下,大幅度去产能得以顺利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水泥行业经历的去产能-兼并重组-再去产能的过程对我国水泥行业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说明了,集中度提升与去产能是分不开的。

根据 2017 年发布的《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7-2020)》,至 2020 年要力争压减熟料产能 39270 万吨,约占当年我国水泥熟料总产能的 22%,这与日本第一阶段去产能的比例相当。因此若该目标完成,我国水泥行业或将再次出现集中度的大幅度提升。由于日本国土面积与我国一省相当,随着未来各地水泥企业的大规模兼并重组,区域集中度或可对标日本的 80%CR3 水平。最终,通过龙头企业对市场的控制,水泥行业将实现第二轮全面去产能的目标。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1998 年水泥行业 CR5 达到 44.2%,CR10 达到 64.8%,此后集中度未再次出现明显的提升。当前我国水泥行业整体 CR5 约为 46%,CR10约为 57%,与美国上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相当,全国集中度仍有一定提升空间,我们认为主要有赖于龙头企业进一步的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