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在重演,国际货币秩序如何演变? | 知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风险揭示: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及时性,且不作任何担保,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编者按

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绎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金本位时期,各国货币价值与对黄金的兑换率挂钩,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具备了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在内的货币职能。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创建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以固定汇率锚定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锚定,这一体系在战后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以及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等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难以维系,到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汇率更多地受到市场供需、国家经济状况、政策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当下,随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除了美元外,人民币、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也在国际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和结算体系。尽管美元在当前仍旧占据着相对主导地位,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地缘政治的变动、数字货币的发展使得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新的变化。

站在美联储降息前夕、各国货币波动加剧、主权资金大量增加黄金储备、黄金价格新高的历史性时刻,借《时运变迁》一书,以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美日两国财经高管的亲历者视角,复盘半个世纪的国际货币史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参考其中的深刻见解与历史经验,或对理解当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具备一定启示价值。

0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旨在避免货币动荡和促进自由贸易。

但这一体系的设计存在着内在缺陷,即特里芬难题。特里芬难题指出,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元需要不断输出以满足全球需求,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02 信心动摇

作为体系核心的美元,需要维持较大的国际收支逆差以满足全球对美元的需求,这短期内似乎可行,但随着战后西欧、日本重建后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美元在海外积累,由此而产生的兑换黄金需求逐步为美国有限的黄金储备积累压力,特里芬难题所述矛盾开始逐步凸显。

此后在美元霸权遭受质疑、越南战争引爆美国通胀以及金价不断受到冲击的环境下,美国经济陷入高通胀与高失业率的滞涨环境中,这样的美国已经开始逐步失去市场的信任,换取黄金的挤兑潮开始出现,金价进一步走高,美国已经无力再去维持35美元一盎司的锚定标准。

0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971年尼克松宣布不再将官方所持有的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尼克松冲击),并通过冻结工资与物价,一揽子财政支出与税收的削减计划,试图挽救市场对美元信心,但在1973年放开管制后,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04 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日本在此期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埋下了经济泡沫的种子,在很多货币战争论中认为这一纸广场协议为日本“失去三十年”的重要原因,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或许当时参与的日方官员-日本大藏省前副相行天丰雄在书中的分析能够给你不同的答案。

05 拉美债务危机

石油价格的飙升使得中东石油出口国家获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中东国家并不具备这么庞大的外汇消化能力,因而这海量的外汇储备通过国际商业银行放贷给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拉美国家,但由于国内效率低下且官僚腐败等原因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逐步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直到90年代布雷迪计划的退出,通过债务减免,拉美债务危机才得以解决。

06 通货膨胀

保罗·沃尔克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采取了大幅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减少货币供应、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以及政策沟通等一些紧缩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979年的10.5%上升至1981年的19.1%,一度达到22%的历史高位,成功的将美国通胀从1980年的13.5%降低到1983年的3.2%,尽管沃尔克的政策在短期内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但最后被广泛认为是恢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关键。

时至今日,沃尔克任期内控制通胀的决策仍被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家们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与经济治理的重要案例,在《时运变迁》这本书中也提供了关于沃尔克任内决策过程与心路历程的一手资料。

结语

总的来说,《时运变迁》这本书通过深入的历史分析和亲历者的视角,提供了关于20世纪下半叶全球经济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录,以史为鉴,读者可以更好了解全球经济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各国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寻求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对未来全球经济秩序发展的思考具备一定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保罗·沃尔克,经济学家,1969-1974年担任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他是美国1971年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和当今全球浮动汇率体制的主设计师。1979年至1987年任美联储主席,在他的领导下,通货膨胀得到牢固控制,对稳定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起过关键性作用。他是1985广场协议的美方官员,预言了美元的暴跌;他领导处理了影响全世界的拉美债务危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奥巴马邀请担任美国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沃尔克规则”。

行天丰雄,日本大藏省前副相“广场协议”时日方官员。日本东京银行(现东京三菱银行)前主席。

内容简介

“二战”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正处于改革和尝试期。作为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核心参与者,两位作者回顾了诸多世界经济事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再到几次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除此之外,再版新书也增加了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的解读。深入了解战后世界经济的历史,对思考目前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世界货币动荡、人民币的地位和未来、以及居民个人的资产配置选择都有启示性意义。

风险揭示: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及时性,且不作任何担保,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