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1
【起底海银财富!】
快看,不知道还能存活多久,证券时报的记者们牛逼!
从证券时报记者横跨南北8个省份的一线调查来看,海银财富所发售的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质量乃至真实性堪忧。在记者追踪的底层资产中,未能证实一件底层融资额与产品募资额是基本匹配的。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底层资产完全虚构捏造,无法向底层公司主张权利;第二种是与底层公司合同、资金已经两清,底层资产也已不存在;第三种是大规模的超募,底层融资方获得的资金远低于产品募资额,能向底层公司主张的权利非常有限。
  至此,海银财富的运作模式也全面浮出水面。
  在销售端,海银财富依靠分布于90余个城市的180多个线下财富中心,聚集了4万余名高净值人群;在募资环节,数十个空壳公司以独立第三方的面目出现,投资人的投资款打入这些公司的账户,并构筑出一个双层嵌套结构的庞大资金池;作为募资工具的理财产品,借道“伪金交所”登记备案,全数涉嫌非法金融;在投资环节,资金所投向的底层资产,与募集说明书宣称的严重不匹配,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
  海银财富在市场上存续时间长达18年,如果依靠“借新还旧”的资金池模式滚动,支付给前序投资人的利息、支付给理财师的销售提成等运营费用、底层资产的坏账等,将逐步“抽干”资金池,直到“借新还旧”的模式无法运转下去。
  产品全面停止兑付之后,海银财富实控人韩宏伟向投资人承诺“兜底”。
  投资人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海银财富先后推出了三种“化债”方案,包括房产、白酒、健康管理套餐。据称,这三种方案的化债资产价格虚高,而且要配套现金投入。
  比如,假如投资人有700万元投资款未兑付,那么海银会拿出一套声称价值1000万元的房产抵偿,同时要求投资人补足300万元的差价。再比如,海银推出的健康管理套餐化债方案显示,向投资人提供价值135万元的“健康理疗套餐”,其中100万元用于抵债,另外还需投资人支付30万元现金差价。
  这样的化债方案被投资人形容成是“二次收割”,因而绝大部分不被接受。海银财富何来足够的资产偿付投资人超700亿元的投资款?

全部讨论

05-29 14:25

傻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