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走势证明了我的投资理念是正确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3

这是一个很拉仇恨的标题,似乎充满冷嘲热讽、幸灾乐祸,但它代表了诚实。

在2021年我准备离职投身这个市场的时候,我搜寻了一圈,发现A股绝大多数的股票都并不便宜。有些估值甚至看起来高得离谱,当然有不少理由对此进行了解释:龙头溢价、成长消化估值。本着不懂不做的原则,我一刀切地不看所有估值高的股票。

那么高的估值,意味着,即使所有苛刻的假设条件都成立,也只能获得低的折现率的回报。

那个时候市场情绪那么高涨。股评家们都在给估值找可以接受的理由。可无论多么天花乱坠的理由,能逃过股价是未来现金流折现这条近似1+1=2的公式吗?

同理,当市场足够悲观的时候,难道股价就不等于未来现金流折现了吗?

直到最近一些财富管理公司的爆雷,才让我对“中国的财富管理供给端很有限”这个说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知道房地产有表外融资的需求,有前融,有明股实债的股权投资。但直到看了这些财富管理公司的底层资产,才发现他们把钱基本都投向了地产(海银控股在21年美股上市招股书上很清晰地披露了它的钱大部分投向了恒大融创之类地产公司)。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以前我还纳闷明明17年330新政出来后,地产公司从银行融资的渠道很有限了,而且拍地也很多要求自有资金。但为什么地产公司出手还那么阔绰。原来是影子银行。

管理层这些年做了两件事,一是银行表外资产回表,二是理财产品净值化,打破刚兑。这两个举措,提前将地产的风险隔离在了银行之外,整个金融体系的中枢——银行,没有因为地产公司的债务违约,而产生连锁反应。是的,即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很快(除了个别银行,整个银行业并没有刻意隐藏地产业的不良),但整个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下降的。这与许多人的直觉相反。

那后果是什么呢?风险让全社会的投资人承担了,银行没有承担主体风险,难道就软着陆了,没有后果了吗?不是的。后果就是,投资人受伤了,要疗伤,要时间恢复元气,要时间修复个人资产负债表和信心。

原本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08版本,让管理层把金融危机这一层给拆掉了。这是要给与肯定的。

股市同理。在上百倍市盈率通过基金接盘的投资人,现在也需要疗伤。

理性告诉我们要低买高卖,但隔行如隔山的小投资人,人性总是让他们在高位买,在低位卖。无数的小投资人受人性驱使形成的合力,就是潮汐的涨跌源泉。

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讲,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能准确地揣摩管理层提出这个名词的用意,但在我这里,它一定不意味着否定股价等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如果它否定这个近乎1+1=2的公式,那就会用一个扭曲去掩盖另一个扭曲,最终就是无以为继。政策性地给某些企业估值溢价,大股东都没心思经营企业,只想套现了。

鼓励支持高新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不能在估值上动心思。估值是结果,没有过程直接给结果,批卷老师是要认定作弊的。

高估值崩塌,这已经兑现了价值规律的一半了。全社会的投资人,高大上的基金投资人,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堂投资者教育课。那接下来会如何演绎呢,在大盘稳定下来之后?是继续无脑抱团,还是老老实实做价值发现,估值回归呢?

答案不言而喻。

$招商银行(SH600036)$ $江苏银行(SH600919)$ $杭州银行(SH600926)$

全部讨论

2023-12-18 19:58

中国股市主要目的是融资市场,不是盈利市场,因此取得理想收益基本不可能,就像彩票市场主要是集资功能,不是让彩民赚钱的,中大奖主要是诱惑功能!

2023-12-18 21:04

理性

2023-12-18 20:42

有深度的思考

2023-12-18 18:53

国运

2023-12-18 18:34

思考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