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背后的动机和简单计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月早前,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而这几年,中国产品面临的关税保护层出不穷,美国更是频繁对中国产品挥舞关税大棒。欧美不得不动用关税政策实施贸易保护,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产品强悍的成本优势。

那么关税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思维试验,这个思维试验几乎是纯算术的,会做一些简化的假设。

假设某一件中国产的产品X,原本产品X单价为1000元,这1000元在价值链的分配假设是这样的:上游供应链和水电之类拿走600,企业所有员工拿走200,其他各种杂费耗费掉100,税前利润100,政府收25的税,企业最后落下75的净利润。这个企业由于全产业链都在中国,所以这1000元全部在中国国内分掉了。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基础情形。

现在假设A国对中国的这个产品X加征30%的关税,假设其他情况不变,那么上面这个产品X在该国的单价变为1300元,这1300元中,其中1000元的分配和基础情形完全一样,另外300元是被A国当关税收走了。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情形1。在情形1中,A国的消费者需要为每件产品多支付300元,这300元其实都被A国税务部门收走,因此只起到了财富转移的作用。试想,如果A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最低只能做到1400元或者1301元,那么这个30%的关税政策其实还不能帮助A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价格上进行竞争,那么就会导致情形1的出现。那么A国的这个关税政策相当于加了个寂寞。不管A国拿这个税去补贴国内生产企业还是干啥,实际上是消费者在补贴,并且补贴没有产生额外的价值。

基础情形情形1中国全部国产(A国关税0)中国全部国产(A国关税30%)单价(不考虑增值税)10001300供应链500500能源水电等100100人力200200其他杂项100100A国收关税0300税前利润100100所得税(中国收)2525企业利润7575

如上表所示,前两种情形里,中国的国内产业链都是分配了1000的价值。

A国当然不是傻子。先考虑情形2,具体见下表。

情形2A国企业生产国内销售单价1300供应链(采用中国)650能源水电150人力300其他杂项150税前利润50所得税(A国收)25A国企业净利润25

在情形2中,产品X在A国销售单价还是1300,A国企业生产产品x的成本能做到1300以下,那么这个关税政策就能有效地保护A国的国内企业。我们看到,表中我们假设A国缺乏上游供应链,全部依赖中国,考虑到额外成本,原本在中国只需要500的,A国需要花费650才能达到相同效果,其他的能源水电、人力、杂项等等都在A国国内解决,成本也比中国要高。但无论如何,除了那些必须依赖中国的部分,其余的部分都可以在A国国内进行,这些价值都被A国截留在了国内分配了。对A国来说算大账就是,消费者多支付了300的价格(相比中国的便宜产品),但同时A国能分配的价值却有650(即1300扣除必须依赖中国的部分650,其中A国能源水电公司拿走了150,人力分走了300,杂项分走了150,A国收税25,产品X生产企业净利润25),消费者补贴了A国全国,但从A国算大账来说是赚了的。而且,A国的企业越牛逼,A国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越小(表中对中国的依赖体现为650),国内能够分享的价值就越多,这种关税政策就越有效。

即便A国的企业和供应链极其拉垮,这种政策也会对中国企业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影响,中国企业可能会:1)降价;2)选择到第三国生产以避开高关税;甚至选择3)直接到A国建设产能以避税。一些希望不那么依赖中国产业链的国家可能希望实现的就是类似目的。

上面只是简单的算术,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本文仅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