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修炼(11):反弹后如何看待“还没回本”和“买贵了”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文章写于2023年1月16日,这一天大盘各板块大涨,我发现自己有点介意和计较自己前两天“还没回本”和“买贵了”的情况,很有意思。深入思考成文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心理感受”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交易操作要考量的要素。所以,目前我的这篇文章是“心理按摩”,我并非分享如何买得更低或者做T降低成本的操作技能。以后等我成熟了,我可能不会计较这个因素。

一直以来,我自我感觉,在显意识层面,我没有太过于关注买入成本滑点的问题,而且对于之前的买入操作,我专门反复提醒过自己,要接受建仓价格的滑点。只有在定期复盘的时候,我才会按照不同的口径算一下我的成本价,心中有个数。

这几天,是正好在群里看到有朋友说,他好像还要两天才能回本,我看了下自己的情况,其实,我早几天不也是“还没回本”么(现在也就刚刚回本)。我终于更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有在乎“还没回本”和“买贵了”这两个事情。看到有人在反弹中赚了大钱,新闻消息很是亢奋,我一比较发现自己曾经“还没回本”和“买贵了”,心里就有点不舒服了。刚开始,不舒服的感觉说不上来,后来反复想,反复剖析自己,发现自己计较的,就两点,一是“还没回本”,二是“买贵了”,是同一个事实的两个关键点,这两个点,我都计较。

我想了下,产生这个感觉,无非是两个原因导致,一是近期大盘反弹,欧普康视的反弹幅度横比是相对落后的,所以我也反复在检视它的方方面面,所以思考得很深入、很细致,留意到一些细节,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想法。二是近期大盘反弹,尽管我没踏空,全部仓位大回血,但是反弹了那么久了,我账面上一度还是浮亏的,也就是“还没回本”,人家赚钱了,我一比较,难免心理就不平衡。

在2022年4月份至6月份那一波,为什么我的感觉没有那么明显呢?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印象中当时我一直在买买买,但是一直没算平均单价,直到欧普康视反弹快到59元了,我才算了一下成本大概38.6元,那时候已经赚钱了,只要赚了钱,就不会计较赚多少,更不会想起曾经“还没回本”的事实。二是当时那一波,欧普康视反弹的力度非常猛,我记得反弹第一天就是16个点的大阳线,后面涨势也凶猛,再怎么比我都很自信。加上我一直没算自己成本价,以至于当时我都没有意识到“还没回本”和“买贵了”的事实,等关注过来的时候,已经赚钱了。三是当时真没有想到反弹那么快到来,还以为要熬个一年横盘,所以当时的预期是比较低的,预期低就不会那么多计较和失落。

这一波反弹,抄底做短线的朋友已经赚大钱了,赚20%-50%的很多。我这个搞了老半天,结果居然一度是“还没回本”(今天刚刚回本),这个结果在心理上肯定百感交集。按照剖析自己内心的习惯,我发现了这个结论和这个想法,挺有趣,值得分享我的思考细节。

必须说明,这是我作为新手才会计较的一个事情。很多事情,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这样想本身其实挺傻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他会明白很多道理和事实,不会有我这种想法。这种想法,类似的还有很多,比方说买早了、买贵了、买少了、买多了,每一个都容易导致深思。而我对于买早了、买贵了、买少了、买多了,基本上已经不计较了,但是这一次居然还是会有点介意反弹后如何看待“买贵了”和“还没回本”,这正是我修行不到位的地方,值得深入剖析。

心理不平衡、计较、介意的原因,一句话概括,无非就是比较的时间点、比较的操作策略、比较的对象,都不对。最后思考和自圆其说,是这么跟自己说的。以下是具体的内容。心理按摩,目的是让自己先舒服一点。

一、对于一度“还没回本”的事实,我最后这么想
如果是和当下做反弹赚钱的人比较,“还没回本”是阶段性的事实,但是这个时间点并不是下“最终结论”的时间,也不是“最终结论”。

同样是半杯水的事实,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下半杯水”。这表明,同样的事实,不同的立场、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观点会影响很多东西。“还没回本”这个事实,如果我是做反弹的,和当前做反弹赚钱的人比较,那肯定是一个很差的成绩,别人赚大钱了,我还没回本,这个操作非常失败。但是我冷静一想,我发现我自己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为了做反弹的,我是打算做长期持有的。我明明是做长期持有的人,当下反弹行情火热,我就不自觉地和做反弹行情的人、人家的成绩比较起来,我的成绩肯定很只自我打击。

打个比方,这个思维方式的bug就很清楚了。明明这是一个马拉松比赛,这才跑了400米,我发现自己跑的位置落后了,非常灰心丧气。同样是跑步,400米项目和马拉松项目肯定有不同的人胜出,你要搞清楚自己参加的到底是哪个比赛。“还没回本”是典型的我忘记了自己目标、我忘记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的表现,典型的脑袋发昏。

本来我的目标是几年后,本来我的目标是“让利润奔跑”,结果才过了一个月不到,才涨了那么一点点,我看着别人赚了钱而自己“还没回本”,这么比较是不对的。

想明白了这一part,脑袋马上就会清醒很多。我明白了,尽管是同样的股票,同样一段行情,但是我们是不同的操作策略,我们想赚的是不同的钱。我要重新清晰地意识到,我要赚的是长期持有的钱,我假设长期持有的时间越长,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长期持有赚的钱,会比反弹这个阶段的,多很多。

能想到这,心情基本舒服了一半。要做的就是:现在我不和那些已经赚钱的人比,我赚不了那个钱。咱不是只争朝夕,咱是放眼未来。

二、对于“买贵了”的事实,我最后这么想

我发现,即使我不和当下赚钱的人比较,我做长期持有,我还是有点不舒服。我深入思考了一下,我计较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假设欧普康视几年后最终到了120元,那个时候我确实不会计较我成本是37元还是30元,反正我都赚大钱了。但是此刻、现在、NOW,欧普康视38元,我成本37元,我就介意。因为人的脑袋不是机器,它思考问题肯定更多基于眼前的事实,欧普康视未来能不能到120元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但是欧普康视今天38元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今天的心情主要就是受它影响的,其实很难用未来欧普康视未来能到120元来简单的安慰自己成本37元的事实。现在,当下,脑袋转不了这个弯。

也就是说,跟自己说成本37元已经很不错这个说法,也是很难让自己释怀的,贵了那么多,毕竟它最低点30元呢。尽管已经有很多篇日记分析过买到37元平均单价也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没有太能释怀。自己得跟自己有个说法,把37元单价这个买贵了的事情,用一个自己心里能接受的说法,圆过去。我想了下,还真想通了。其实它主要利用了人的“心理账户”关于“花掉自己赚到的钱没有那么心疼”的非理性认知。

方案一:把买贵的成本放到以后去。现在37元成本有27500股(备注:我发现我对于80元被套的2500股没有计较,我就是计较这27500股。)。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就当它成本是34元的吧(要求成本30元有点过分,那是股神了)。现在欧普康视38元,如果我成本是34元,我心里估计已经很爽了,起码这浮盈得有10万元了。而事实上,我的成本是37元,对比起34元的价格,我实际上多花了9万元。这多花的9万元,怎么处理?

关键环节来了,我这么跟自己说:那就当是现在多付9万元,以后欧普康视赚大钱了,这9万元在赚的钱里面扣除。这么一说,球友肯定会哈哈大笑,这不是自欺欺人嘛,明明就是买贵了,还能这么绕弯安慰自己。这还真是利用了人的心理特点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有一个“心理账户”的概念,是非理性的一个认知,具体来说,就是会觉得“花掉自己赚到的钱没有那么心疼”。明明是我现在多花了9万元本金,但是现在就算自己多花了9万元,心理确实不好受。那就将这9万元,以后放到欧普康视赚了的大钱里面去“扣除”,心理上就会觉得,是从以后“赚了钱的账户里面拿钱出来花”,心理舒服多了,毕竟未来赚那么多钱,这9万元算啥呢。

方案二:道理其实和方案一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人“心理账户”关于“花掉自己赚到的钱没有那么心疼”的非理性认知,只不过,这次把这9万元成本,纳入以前赚到的钱里面去“扣除”。2020年以来,我卖出赚到的钱大概有24万元,尽管这24万元现在也被我当做本金再买入了,或者花掉了一部分,但是我的“心理账户”一直觉得自己就是有24万元,拥有过的感觉就是会一直给你这种感觉。所以,欧普康视买贵多花的9万元,就当是从2020年以来的盈利里面扣减吧。也就是说,这9万元成本从以前赚过的钱里面“扣除”了。

通过以上任一个方案的处理,我还真能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这多花的9万元,反正都是从“赚到的钱”里面多花的,马上舒服多了,就跟你吃饭有人帮忙埋单了。我现在还真可以骗自己的大脑,当成自己是34元的单价拥有27500股。这么一想,今天欧普康视38元我浮盈也是丰厚的。

为什么这个想法,能把自己“忽悠”过去呢,除了利用“心理账户”关于“花掉自己赚到的钱没有那么心疼”的非理性认知,我还发现了一个人的非理性认知,就是:

其实人就是容易计较价格买贵了,买贵了就是感觉吃亏了,就是错过了便宜。

而对于如果钱省下来了能干嘛,我个人起码就不计较的,反正只管让自己觉得“没有买贵”,大脑对于这个事情就了啦。具体到我个人的情况,我就发现,我处理到可以当成自己是34元的单价拥有27500股后,对于多花的这9万元我还能多买大概3000股,这个细节我个人是不计较的了。我猜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27500股的数量,我确实觉得已经挺足够的了,可能这一次我并没有想要再买一些。如果27500股对于我来说还没有买够的话,估计这个也会成为一个问题(以后碰到这个问题,我再来剖析)。

三、计较“还没回本”和“买贵了”可能会导致的问题
上面说了那么多骗自己的心理按摩,但是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想不通,可能会做一些傻事(误操作)。可能的误操作一,会尝试通过做T的方法,试图不断的将这27500股37元的成本,降低到34元,而做T的难度非常高,搞不好卖飞了再接回来,分分钟这成本更高,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可能的误操作二,就是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忘记了自己是要做长期持有的,把注意力都放在“还没回本”这个点上,对价格过于敏感,可能会在回本后就卖出一些成本高的筹码,以追求剩下的筹码单价很低,让自己解决掉“曾经买贵”的事实,让剩下的筹码成本在交易APP里面显得好看(比方说卖出2500股买贵了的,剩下25000股单价34元),实际上导致未来能赚大钱的股数(筹码)少了。这两个误操作,我都很有可能犯。现在心里按摩到位了,犯错的可能性降低了。我记得好像是雪球用户“优质股权收藏家”说过一个重要观点,最重要的是“买够股数”。

以上是我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的“心理按摩”,读者权当娱乐,希望能给你一些愉快的心情。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生搬硬套,希望对有需要的球友有所帮助和启发。其实,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内心或多或少都有非理性的想法存在。比方说,有一个做法,我发现就是很多人喜欢的,就是通过做T和用做T的盈利,降低底仓的成本价。经常看到有的人,某某股票1000股,成本是负数之类的,喜欢晒出来,其实他可能是用5000股的盈利反复做,折算到这1000股里面。我有个哥们也整天玩这个操作,跟我说格力电器成本终于降低到了25元,我问他那你有多少股,他说股数不多,我说那这个没啥意义,仓位太少,盈利幅度很大但是赚不了大钱。这些都是遵从人非理性的特点,而做的一些让自己舒服的行为。

我自己,习惯衡量和计较每一次操作本身的成本,我不刻意做T降低成本,所以平时我都不做以上的这个操作,是多少就是多少。但是对于“还没回本”和“买贵了”,我也得先心理按摩。希望以后的我越来越成熟,就不会再需要心理按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