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的历史(2)--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历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中海油的历史(2)--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历程

--摘自《奋进40年:中国海油改革开放的闪亮记忆》,作者:《奋进40年》创作组

为了建设一个新型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油在公司成立之初便树立效益和效率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大刀阔斧地实行“反承包”、平行作业、经理负责制等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中国海油率先推行的总经理负责制,是具有创新意味的,也是激发企业整体活力的重大改革举措。各地区公司也上行下效,调整主体经营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在改革上“快人一步”。

渤海公司率先推行勘探开发、支持保障、社会服务三条线分离的重大改革举措。专业公司在模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渐现强势。基地则积极探索、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南海西部公司推进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举措,把公司所属的二级公司按其主营业务分成五类:海上生产、通用行业、多种经营、外围办事处、财务补贴单位,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经济责任制。

精干高效是中国海油人事管理的重要原则。中国海油刚一成立就组建了人事委员会,专门讨论、研究、决策公司架构、人员组成等有关人事劳动的重大问题,副总经理专门负责人事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987年,中海油把改革的“枪口”对准技工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员工自身与家庭利益、员工与企业的关系等,那长期构筑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堤坝,仿佛在一夜崩塌。从襁褓时期就为孩子设计好的前程——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技校,再在父母身边谋上个差事——这样一条无忧无虑的成长道路,一下子被堵死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企还是“家天下”局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形成了大而全模式:既有勘探开发队伍、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也有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后勤单位(基地公司)。这一模式导致职责不清、管理效率低下,束缚了油公司和专业公司的发展。

1993年,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海油,率先提出了“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三条线”发展道路:先是建立“油公司”体制,集中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权、油气销售权,实现资金的统一使用,然后将专业公司从地区公司中分离出来,让其走上自主经营的道路,从而完成油气勘探开发的集中管理、专业公司与地区公司的分离,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由“大而全”的旧体制向以“油公司”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新体制的巨大转变。

为此,中国海油两届党组用约十年时间,完成了“三步走”改革。

第一步是,3%的员工和80%的优良资产组成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HK:00883),登陆国际资本市场,实现上市。

第二步,37%的人员带着12%的相对优良资产,重组为海油工程(SH:600583)和中海油服(HK:02883)两家专业服务公司,并完成上市,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互相支持。

第三步,60%的员工带着8%的相对较差资产,于2004年重组为综合性支持和服务公司。

换句话说,就是先将组织规模小、资产质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油公司上市(HK:00883),盘活集团资产,带动集团整体发展;再在国际石油公司专业越来越细分的背景下逆势操作,整合十家专业公司为两家,适时上市(SH:600583、HK:02883);然后对集团存续部分完成重组,使相对不良资产走上了化劣为优、稳健发展的道路。

其中,中国海油的一个大胆创新是剥离7000名员工,只将1500名员工纳入上市公司(HK:00883);从募集所得中拿出2亿美元,用于设立基金解决因上市而分流的员工的生计问题。

这既不同于许多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资产剥离的做法,也不同于国际石油公司的现成模式,却把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企业”,改造成了一个“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集团化管理、差异化竞争”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中国海油(SH6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