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碳市场与企业的未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5

最近对面工位的老哥一直在牵头搞公司内部的碳足迹、碳排放计算和减碳相关的规划。我所在行业并未被纳入碳市场,但企业已经在未雨绸缪,作为投资者也需要对这部分有清晰的了解。

此前对绿证、绿电、碳市场三者的认知比较模糊,他们定义分明但又相互影响,今天先从碳市场视角出发,普及一些基本概念、对比国内外碳市场现状、然后对国内碳市场的发展和对各行业的影响做个展望。

1. 一些基本概念

碳市场

碳市场是一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它通过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来运作。碳市场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碳排放配额(Carbon Emission Allowance, CEA)

碳排放配额是指在碳排放总量控制下,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权凭证和载体。这些配额代表了企业可以合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政府通过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制,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每个企业都被分配一定数量的碳配额,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其配额,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额外的配额来满足政府的要求。

碳配额是碳市场的主角,碳配额分配的方式有免费配额有偿拍卖配额

MRV(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

MRV是碳市场中的一个核心机制,它表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对企业而言,其实就通过特定技术和手段量化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形成报告提交监管部门进行核查。

其核心在于准确量化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一般来说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包含直接排放(工厂燃烧化石燃料)和间接排放(购买的电力)等。这个机制的目的是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透明度,以便于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和交易。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

CCER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项目的企业购买,可以用来抵扣碳排放配额。首批碳抵消项目方法学(全国)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 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

CCER 抵销配额目前有上限为5%的限制,是碳市场的配角。

碳价

碳价指碳排放配额(CEA)的交易价格。CCER由于可以有限制地抵消碳配额,价格接近但低于碳价,它们单位都是元/吨。

2. 国内外碳市场对比

截止到2023年,全球碳市场已覆盖了全球约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3 的人口和55%的GDP。我国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7月16日启动线上交易,此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福建、湖北、重庆8个试点碳市场。

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碳市场包括欧盟、英国、美国加州等,国内外碳市场当前的异同点我总结到下图:

相同点

运行机制相同:国内外碳市场都是通过分配逐年递减的碳排放配额来逐渐降低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纳入行业都是从高排放行业出发,逐渐拓宽覆盖范围。

差异点

1. 配额分配方式:中国目前履约周期内配额全部免费发放,而国外是免费+有偿,并逐渐提高有偿碳配额的比例。这也是当前国内碳价远低于国际碳价的原因之一。在配额免费发放的基础上引入部分有偿分配,有利于促进碳市场形成合理碳价,提高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

2. 覆盖行业:中国目前仅覆盖发电行业(碳排放占42%),国际主要碳市场已经将多数高排放行业纳入。

3.配额收紧速率:相较于欧盟、美国加州,中国碳配额总量年下降率还较为缓和,这是各国双碳战略计划在时间维度的差异造成的。预计我国在碳达峰以后配额收紧速率会越来越激进(如下图)。

4.国际认可度:从上面的表格中的碳抵消机制能看出,国际上已经通过一些标准(如黄金标准GS)形成了碳信用体系,可以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中流通,目前中国尚未融入其中。我们下一步也会加速推进MRV体系、CCER等机制的全球互联互通。

3. 国内碳市场展望与影响

摸着洋人过河是我国一贯的优良作风,从国际成熟碳市场的现状我们也能初窥我国碳市场的未来。而从国内碳市场的未来,我们更可以预见一些行业、企业在能源领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转型

展望1:碳市场国际化,配额将收费,覆盖行业将拓宽,碳价将大幅上升

在10年前欧盟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7.5%,基本和我国去年的32%相当。巧合的是欧盟10年前的碳价和我国现在的碳价也接近。这10年欧盟碳价涨幅约8~10倍。

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10月1日进入过渡期(持续到2025年年底)。CBAM通过对进口到欧盟的某些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碳关税,确保这些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价格与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相匹配,涉及行业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等。

中国的碳市场如要与国际碳市场特别是欧盟接轨,未来会逐步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同时纳入行业会逐渐扩容。作为结果,国内外巨额的碳价差距会被慢慢缩小。

碳价的升高和碳配额的递减会直接抬高企业碳排放履约成本。各行业绿色低碳的转型就不再是口号,如果不转型那么产品的价格会被碳履约费用和碳关税被动抬高,企业将彻底失去竞争力。

国内在2030碳达峰以后这一进程会加速进行,拿电力行业来讲,低效高能耗的小煤电机组一定会被率先淘汰,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是发电企业未来唯一的出路。其他行业也是类似,跟不上节能技术改造和能源结构调整节奏的会被彻底淘汰。作为结果用电终端和清洁能源终端的占比会逐渐上升。

展望2:碳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会有序衔接相互配合

在今年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的《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113号文]在明确指出要推动拓宽绿证应用场景,其中主要的就是与碳市场机制打通衔接。

上面也说了中国有8个城市是试点碳市场,从这些试点城市的创新政策也能看出未来相关政策的方向:

北京 - 重点碳排放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购买使用的绿电碳排放量核算为零。

天津 - 各重点排放单位在核算净购入使用电量时,可申请扣除购入电网中绿色电力电量。

上海 - 将外购绿电排放因子调整为 0 吨二氧化碳 / 兆瓦时。

综上绿电/绿证市场和碳市场最终将衔接起来,对于高能耗企业来讲买绿电可能会直接大幅降低碳排放核算结果,同时这对绿电消纳显然是极好的。

只不过其中绿证环境权益的核算等衔接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如修正电网排放因子的核算等,这又是个大课题,先不展开。

展望3. CCER方法学和其他碳普惠机制会进一步丰富

CCER是碳市场的重要补充部分,提高了碳交易产品的丰富性和履约方式的灵活性。后续CCER方法学和项目会进一步扩展,分布式光伏或者风电、生物质能(垃圾焚烧发电、秸秆焚烧发电等)、甲烷利用、甲烷减排等相关项目。

虽然为确保碳配额的稀缺性,CCER会有5%的抵扣上限,但在抵扣范围内CCER效用和碳配额完全一致,所以未来CCER的价格会逼近但略低于碳价。对此新能源发电项目也有望从中获益。根据“吴静文笔记”公众号中对上海、武汉、广东碳普惠政策给分布式光伏带来的收益测算,在当地CER价格基准下,分布式光伏度电增收2~3分。

综上所述,从碳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绿色低碳转型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之举,也是能源革命背景下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决策。

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选择都比努力更重要。

$龙源电力(00916)$ $XD国电电(SH600795)$

全部讨论

07-07 22:09

感谢普及,但还是似懂非懂

07-07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