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东北经济差是因为东北人观念落后(邓新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历史上,东北多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充足的人口资源使得东北在1945年以后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地区,1949年后成为“中国工业的摇篮”。而现在提到东北,媒体更多的是用“东北告急”“东北断崖式下跌”之类的词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6年各省份GDP出炉,从各地经济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来看,中国经济呈现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放慢、东北最弱的特征,再结合之前媒体报道东北人口连年减少,并且有加速减少的趋势,让人不禁感叹,东北到底怎么了?

东北衰落,很多人说是因为东北人观念落后、不思进取造成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相信。

就拿《乡村爱情故事》来说,里面人物的观念 相当市场化,当然,《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完全符合东北农村的现实,但这部剧在东北那么受追捧,这说明剧中的观念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当王大拿的温泉山庄要黄的时候,王大拿、刘大脑袋想过找政府帮忙吗?他们完全是从市场中找办法。当县长齐三泰干预谢广坤在家办酒时,他就直接打电话怒斥齐三泰,面斥镇党委书记。镇党委书记手握“反对铺张浪费”的政治正确,也被谢广坤骂得抬不起头来。

我见过几位东北的基层干部,他们都曾酣畅淋漓地批评了某些国有机构的弊病,并且从东北大量留出到外地来看,假如他们不思发展,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背井离乡就是为了求发展,对不对?至少从我见到的东北人来看,我没有感觉他们的观念比其他地方的人落后。

那么,越振兴东北,东北越不振兴,原因何在呢?首先我们要把东北和上海比较一下,因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两地都有很好的基础,把它们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一点儿也不为过。但正是因为重要,计划经济也就格外注重这两地,导致两地计划经济的影响很深。不同的是,在深圳等地改革取得极大成功之后,国家也督促上海加快改革,所以上海的形势越来越好。而东北则拖着计划经济的沉重包袱,难以追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别的不说,就从东北目前十分严重的老龄化来说,就是计划经济影响深重的结果。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就是公职人员,而东北恰好国企太多。在其他地区,还可以有“超生游击队”,东北的国企职工则是不敢超生的,这就为未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由于计划经济的包袱阻碍了年轻人发展,年轻人大量迁徙到外地,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东北的老龄化,使东北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与上海相比,东北也有很多优势。资源上得天独厚,无论是农业资源还是工业资源,都令人羡慕;外贸上,海上有大连、旅顺等优质港口,陆地可与俄罗斯、蒙古、朝鲜进行贸易往来;人力资源上,东北有大量的产业工人…..但这么多的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

难道东北不想让丰富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吗?难道东北人不希望东北设立比上海自贸区还要自由得多的自贸区吗?难道东北不想打造比上海更自由的金融中心吗?…..很显然,不是东北人不愿意做这些,而是被限制了,这也是导致东北经济衰退的另一个恶性循环,就是,想要振兴东北经济,需要先按照相关部门设定的调子来振兴东北,而越是这样,东北越不能自由发展市场经济,于是越要等国家来振兴。

但是东北的各种恶性循环很容易被打破。

中国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是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旧体制很难改动的时候,先允许新体制发展,待新体制发展壮大,旧体制也就改好了。

假如不为东北制定振兴计划,而是给东北更多自主权,允许东北发展更自由的边贸、金融、资源开发和流动体制,东北的新兴经济力量将会迅速壮大,国企员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更加容易,国企改起来就很轻松了。20世纪90年代,全国出现了下海潮,不就是因为新机会的吸引力吗?新机会增多,国企想留住工人都留不住。如果东北振兴,东北年轻人自然也会回到这片资源丰富,充满生机的沃土。

也许有人会问:即便东北更更市场化,其他地方难道不应该更市场化?假如全国都市场化,东北会不会失去改革的优势?当然不会。假如全国都加快改革,每个地方经济都得到发展,其结果是每个地方都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别人 的发展就是你的机会,最终大家都能更快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侧供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