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思想进化史 ——《投资研习录:伯克希尔没有秘密》读后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6喜欢:20

一个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思想进化史

——《投资研习录:伯克希尔没有秘密》读后感

5月8日收到新书,花了20个晚上的空闲时间读完。

虽然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已经读过,但像这样系统读过后,还是收获不少。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想要掌握一套严谨的、符合逻辑的投资体系,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甚至还需要一些运气,能碰到一个靠谱的“领路人”,能够帮助你在关键的地方取得突破。

趁着这次写读后感的机会,把我自己对投资的探索过程和反思总结写出来,一方面给还在迷茫中的投资新手一些启发,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次反思的机会,以便在投资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一阶段:投资理财启蒙(2013年~2015年)

这一阶段主要投资的是余额宝、招财宝、京东理财、国美金融等互联网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当时都是新事物,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便捷、开放的特点。一般由大平台开发销售,本金有保障,收益远超银行存款,大概在4.2%~8.5%之间(同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4.5%左右)。而且收益每日更新,投资人可以看着存在里面的金额一天天变大,很有安全感。

这一阶段读的与投资有关的书有《小狗钱钱》、《30年后我拿什么养活自己》、《富爸爸穷爸爸》系列等等。

对这一阶段的反思和启发:

1、觉醒了最初的投资理财意识,积累了原始本金,为投资之路奠定了基础。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财富上,就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2、这一阶段投的理财产品都是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没有超出能力圈范围。工作3~5年,事业上升期,主要以工资收入为主,闲钱理财,同时培养获取“睡后收入”的能力。

这些理财的底层产品主要是投向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企业债券等,风险可控,对初学理财的小白来说,再适合不过。不需要研究具体的企业和商业模式,不需要研究市场,只需要懂点基本的立场知识。

但是随着利率的不断下降,目前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不再具有优势,甚至有些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3、这一阶段的主要投资理念: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开启“财商”学习的大门;②投资理财产品的三个特性: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利用这三个特性去分析具体的产品,进行排序、选择;③金钱的时间价值:越早理财越好;④区分资产与负债:能产生现金流入的是资产,会导致现金流出的是负债。我们需要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⑤复利公式:复利=本金×(1+收益率)^时间。

第二阶段:投资理财的“弯路”(2015年-2018年)

这一阶段主要投资的是各种P2P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互联网简单、方便买卖的特点,产品承诺的收益相对于存款、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都高出一些,一般有半年到一年的固定期限。结果是白忙一场,还差点把本金亏进去,好在大部分产品下车早,安全“着陆”,最终整体上不亏不赚。

对这一阶段的反思:

1、被高收益吸引,落入了陷阱,差点把本金搭进去。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行,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下降,我急于寻找高一点收益率的替代产品,不知不觉忽视了风险,你看中了它的利息,它看中了你的本金。得到的教训是,承诺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一定要谨慎,多数都是骗子,一定不能头脑发热,妄想获得超额收益。

2、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投了一堆没搞懂底层逻辑的产品。各种不合规的资产经过“化妆”,伪装成正规的消费贷产品通过这些P2P平台销售,鱼龙混杂,难分真假。当监管层发现这些产品的危害后,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全部予以停止经营甚至移交司法调查,致使一些投资者损失惨重。

3、把资金分开投入多个平台,以为是分散投资,其实“鸡蛋都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没有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4、因为认知不足,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浪费了精力,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走了一段“弯路”。

第三阶段:接触股票、基金投资(2014年-2020年)

这一阶段开始接触股票、ETF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分级基金等“投资”。买股票主要采取“瞎蒙”的办法:有朋友在中信上班,所以买了中信证券;工资卡办的中国银行,所以买中国银行的股票;看到了某某的广告,所以买某某的股票。以现在穿越者的视角来看,这简直是太蠢了,别说投资了,连投机都算不上。

买基金倒是没有买股票那么盲目了,自己深入学习了一些基金定投的策略,比如全天候配置策略、动态再平衡策略、网格收割策略等,分散持有十几只基金,包括宽基的、行业的、题材的、国内国外的等等,还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型基金。最终结果是股票亏损,基金微赚,总体亏损。

这一阶段读的书包括《指数基金投资指南》、《滚雪球》等与巴菲特和芒格有关的书。

对这一阶段的反思:

1、 战术上的勤奋无法弥补战略上的缺陷。这一阶段投资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这些策略都是建立在对市场波动的预测上,不满足于获取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总是试图从股价的波动中多捞一些,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这一阶段的初期,正好赶上14年到15年上半年市场价格的普遍大幅上涨,开始以为自己很厉害,错把运气当成实力,买啥啥涨,结果后面被股灾三连击狠狠教训了一顿,给市场先生交了一大笔学费。

3、再次走出了自己的能力圈范围,甚至加了“隐形的”杠杆而不自知。分级B基金是一种自带杠杆的高风险金融产品,收益向上有封顶,涨得越高,杠杆水平越低,涨幅相对越小;向下没有底,当下降突破某一阈值时基金净值会瞬间损失70%以上,这是对分级A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措施。

但是当时买的时候并未提前理解其隐藏的风险,只看到涨得比母基金快,因此跟风买入,结果可想而知。

4、这一阶段看了一些有关价值投资的书,虽然在理念上有所领悟,但是总感觉离“真知”还有段差距,在理念与可行之间缺少了一环,朦胧中无法抓到价值投资的根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有效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

第四阶段:价值投资体系从建立到成熟(2021年-现在)

这一阶段主要投资于3-5只股票和沪深300ETF基金,遵循巴芒体系下的价值投资理念。

这一阶段的里程碑事件是在2021年10月加入了唐书房,找到了组织,以前困扰自己的问题都在书房找到了清晰明确的答案。这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打开股票投资这座宝藏的唯一一把钥匙,接下去就看自己有多大能力能拿走多少宝藏了。

这一阶段读的书包括《巴芒演义》、《价值投资实战手册》、《手财1、2》等等,以及唐书房公众号文章。

从觉醒理财意识,到接触价值投资思想,再到实践价值投资,在这中间推动自己进化的关键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不怕犯错。

以为找到了正确的路,然后证明错了,继续寻找新的路。不断碰壁,不断重新起航,直到取得“真经”,成就“金身”。

从开始接触投资理财,到价值投资体系建立、完善,这中间犯了很多错误。曾经被高收益吸引,购买了一堆高风险理财产品,被“画皮”的表象迷惑住了双眼;曾经将资金分散于多种投资理财产品,为了“分散”而分散,结果收益反而不如买指数基金;曾经没有搞懂就盲目去投资,急于求成,自以为是;曾经抱着炒股思维,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波段操作。

幸运的是,通过不懈努力地学习,自己慢慢走出了这些误区,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就是巴神说的“走大道”。

以后的投资道路上,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是方向对了,真的理解了什么是投资,结果只是财富增长快与慢的区别。

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阅读一切。有知识储备,才看得见机会。把一天中最宝贵的时间留给阅读和思考。

有时候我在想,要是能早点读到老唐的书,或者早点加入唐书房该多好,能够更早的理解价值投资,现在的财富肯定会更多。

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尝试以及反思,就不会有后来的相遇。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天注定”。

退一步说,就算是先遇到了唐书房,也会因为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不能理解价值投资的道理而错失良机,失之交臂的可能性非常大。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做好准备的唯一途径就是提升认知水平,而阅读是提升认知水平的捷径。

三、对财富自由的强烈欲望,是推动自己不断进化的原动力。

这种现实的欲望不仅仅是停留在“空想”上面,而是为了它,我愿意放弃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别人群情激奋地打游戏时,我在学习;当别人声情并茂地刷剧时,我在学习;当别人无所事事发呆时,我还在学习。因为我相信,将来的我,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我。

为了它,我肯主动地去克服一些困难,碰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知难而退,而是想办法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者是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或者是从自己的失败经验中寻找。

把欲望拆解成具体化的目标,并且用笔写下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当遇到困难时,这些具体化的目标就能支撑我再努力一点,再坚持一点,再将自己和周围人的优势拉大一点点。

每天都比前一天更聪明一点点,努力让自己和家人有的选,是支撑我一直进步的最原始动力。没有高大上的十年规划,也没有发愤图强的宏伟愿望,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日拱一卒,不期而至。

四、学会用复利思维看问题,让知识和财富跑起来。

从复利的公式我们可以发现,财富值与本金、收益率和时间有关。一开始,复利的效果并不明显,首先起作用的是本金和收益率。所以,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积累原始本金是排在首位的。最好的状态是在积累本金的同时,一边学习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以便能够获取较高的收益率水平。

这两个因素具备之后,就等时间这个“幂”来发挥作用。时间不语,但它能改变一切,它能让复利发挥最大的威力。价值投资是让复利行驶在正确轨道上的“力量”,越往后,越轻松。这种感觉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速度七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

五、站在巨人的肩上,必然能看得更远。

古今中外讲价值投资的书籍数量非常多。然而,能够让一个像我一样资质很普通的投资者读懂的却不多,更不用说能够直接用于实操。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和芒格,这些投资大师的思想都是智慧的结晶,再加上他们乐于无私分享的高尚品德,使我们普通人能够有机会在大师们的指引下前行。但是,大多数人限于资质和悟性,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实现的路径,或者穷其一生也找不到。这时候,就需要一座“桥”,连接“懂得”和“做到”的桥。

这座关键之桥就是老唐的书和唐书房。这就像一个练武之人,练了很长时间的内功却一直无法突破,终有一天得到了大师的指点,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大成,从此笑傲江湖(股市)。

道德经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释义: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股票投资的“道”,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别瞅傻子,瞅地!

努力成为上士,勤而行之。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

2024年6月18日

全部讨论

06-19 19:12

写了一堆实际全都跑不过标普500

06-20 09:40

文写的很好,很真诚,逻辑清晰。

06-19 21:20

一天一步,日拱一卒终会到终点

06-19 21:19

谢谢作者真诚的分享